张羽
〔关键词〕 学生;创新精神;创新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9—0079—01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如何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当前教育界的中心话题之一。通过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真学习,使我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经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儿童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过去的教书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视野开阔,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三、 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会学习才能会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就必须积极地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费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
学习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就是要做到“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合一”的过程。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够实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因此,它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呼唤创新教育,要把创新教育不失时机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持之以恒,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编辑:郭裕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