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革命”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2014-07-22 12:50何亚非
领导文萃 2014年14期
关键词:政权颜色革命

何亚非

乌克兰危机发生以来,人们对“颜色革命”的关注再次上升。所谓颜色革命,狭义讲是指,在前苏联范围内旨在推翻苏联解体后建立的由前苏联权力人物领导的政权,建立摆脱传统俄罗斯影响、基于西方价值观、更加亲西方政权的“革命”。从更大范围看,可以说是美欧国家支持旨在推翻本国传统政权,以西方价值观为旗帜建立亲欧美政权的“政权更迭”,如中东和北非地区的政治动荡,即所谓“阿拉伯之春”等。

冷战结束后,美国自认为“历史已经终结”,美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此一统天下无敌手。自那以后,出于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需要,美国和西方国家推动“颜色革命”十分起劲,希望将整个世界都改造成美国治下的世界。

哪个国家如果不顺眼或者“改造”不顺利,美国和西方就会直接或间接在某个国家发动“革命”。很多情况下会利用西方或本国亲西方的非政府组织,培植亲美亲西方反对派势力,利用“民主”、民生等问题煽动百姓的不满情绪,鼓动街头政治,并利用美国强大的舆论主导权宣传该国政府压制“民主自由”、“专制独裁”、腐败透顶等等。他们一方面在政治、财政上支持反对派,将反对活动引向“政权更替”。同时动员世界舆论抹黑该国政府,尽量把水搅浑,对当局用国家机器维护秩序则贴上“镇压”的标签,或渲染当局的暴力行为。面对美国和西方铺天盖地的价值观导向和舆论话语权,“被颜色革命”的国家往往毫无回手之力,被一步一步逼到悬崖的边缘。如有必要,美国还会动员西方国家采取制裁、禁运等措施,甚至直接进行军事干预,直至完成政权更迭。这差不多已变成“颜色革命”的标准模式。

那么迄今究竟发生了多少次“颜色革命”呢?真正可以得此“桂冠”的是2003年至2005年期间独联体地区三起重大政治事变: 一、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持“玫瑰花”逼格鲁吉亚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并取而代之,拉开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之序幕。二、2004年秋,乌克兰总统选举过程中政治斗争激烈,尤先科以橙色为旗帜攻击对手而获胜,被称为“橙色革命”。三、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发生政治震荡和骚乱,阿卡耶夫总统因此流亡国外,巴基耶夫总统上台,于是就有了“郁金香革命”。

其实这些都不是积极意义的革命,而是三次国内争权夺利、外部大国博弈的政治事变。“颜色革命”并未给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带来国家经济的改观和政治稳定,只是使三国陷入无休无止的政治混乱和经济下滑。苏联解体给原苏联各国带来灾难性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独联体国家长期动荡,国家政治体系不协调,社会政治矛盾激烈,加上西方的干预和介入,导致“颜色革命”频频发生。

进入新世纪后新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被“颜色革命”推动者所充分利用,“茶杯里的风暴”也能掀起狂风巨浪。举几个例子便可一目了然。一、2001年1月17日,菲律宾有人用手机短信号召民众上街抗议,一条短短16个字符“Go 2 EDSA.Weor blk”的短信被疯狂转发,吸引、动员了100多万民众聚集。集会一直持续到1月20日埃斯特拉达总统离职,人们把这位总统下台归因于“短信一代”的牺牲品。二、2009年4月,摩尔多瓦发生未遂“颜色革命”,参与者大量使用新兴媒体推特,被西方媒体称为“推特革命”。三、2009年6月伊朗大选后,落选一方利用手机短信、脸谱、推特,传播不满情绪并煽动反对大选结果,导致了长达两周的“伊朗推特革命”。四、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11年初,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巴林等西亚北非国家先后爆发被称为“阿拉伯之春”的动荡和骚乱,引发战争和内乱。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权先后被推翻,其他许多国家现在仍处于剧烈的政治、社会动荡之中。参与者绝大多数为社交媒体用户,他们用互联网新技术相互号召、联络,加强群体价值认同,统一运动步骤,聚合政治目标,释放出巨大的政治能量。如今,阿拉伯之春已经变成“阿拉伯之冬”,给西亚北非地区国家和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总的看,如果说“颜色革命”的初衷是其表面所说的,要建立民主、有效的政治制度,反对专制和腐败,并推动经济社会的高效发展,那么“颜色革命”没有一个是成功的。所有爆发“颜色革命”的国家都变得政治更加混乱、民主更加无序、国家治理更加破碎、腐败更加严重、经济更加糟糕。几乎无一例外。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政权颜色革命
党的七大擘画建立新型国家政权的蓝图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粉红革命
特殊颜色的水
马士英与弘光政权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