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怡
与人交流中,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语言、动作、表情、眼神,有些则不容易察觉,比如心理、情感、需求、渴望。对于表达能力和经验尚且不足的孩子来说,要准确地表示自己当下的意图、渴求并不容易,而作为父母,就需要具备一种能力,就是不被孩子表面上的过激言语和恼人行为所牵制迷惑,要善于发现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从而将它们转换成更有意义的语言。
宝宝的“怪”行为
案例一
征征不爱走路,每次出门都让妈妈抱。妈妈带征征去超市,回家的路上,妈妈抱累了,想让征征下来走会儿,小家伙说什么都不肯。当妈妈强行将他放到地上,自己径直往前走时,征征一屁股坐到地上,拧着小腿哇哇哭起来。妈妈见状,更加生气:“你这孩子,这么小就学会撒泼打滚了!”
妈妈反应 这孩子越来越不像话了,得好好管管!
案例二
奇奇班上新来了一位姓宋的老师,宋老师说话声音甜美,爱给小朋友讲故事,舞跳得也很好,孩子们都很喜欢她。可奇奇这段时间入园时,见到宋老师就要在她身上打一下,然后“噔噔噔”跑开躲起来。忙着接小朋友入园的宋老师,总是一脸疑惑:“奇奇这是要干嘛!”
老师反应 这孩子怎么毛手毛脚的!
案例三
4岁的冬冬过生日,爸爸送给他一套乐高组装玩具。冬冬收到礼物时还很高兴,可过了没几天,爸爸发现冬冬正冲新玩具发火:“什么破玩具,一点都不好玩!”说罢把玩具扔到一边儿。爸爸赶紧走过去:“这种拼装玩具小朋友都挺喜欢的呀,怎么会不好玩?!”
爸爸反应 这孩子真没耐心!
让“翻译机”工作起来
敞开心怀,与孩子共情
人在忙碌或是情绪不佳的时候,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清楚眼前发生的事,这时候仅凭直觉做出的第一反应未必正确。
孩子本来是想通过言行表达自己的意图,成人非旦没有认真领会,反而误解他们,可想而知,他们该有多么委屈。
所以,让“翻译机”工作起来的第一步就是先别急着回应,试着与孩子共情,站到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想表达什么?
要很好地与孩子共情,父母需要抛开固有的偏见:比如孩子不可以有粗鲁过激的言行,有粗鲁过激言行的不是好孩子;还有那些贴标签行为——这个孩子真顽皮、他脾气真大、他就是这样没耐心。
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态度
所谓更具开放性、更灵活的态度,就是我们在遭遇类似的亲子冲突时,表示出的我不认为孩子只是无理取闹,我愿意看到他的真实想法,并且不会以自己的视角去评判他们。
而对于处理冲突,我相信可以用更好、更灵活的方式去解决。要做到这些,需要成人有足够的能量去承载冲突中夹杂着的那些负性情绪。
在许多人看来,发生情绪冲突时,不是你照顾我的情绪,就是我照顾你的情绪,而作为成年人似乎理所应当照顾孩子的情绪。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并且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只要彼此的感受被照见,那些负性的情绪就可以流动起来,我们就能有更多的选择。
进行一致性沟通
哪怕一句很简单的话,它传达的信息也有多种可能性,而一句话传达出怎样的信息,从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倾听者希望或是倾向于认同哪一种信息。
由于倾听者的偏见,造成所闻并非表达者本意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确认:你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你是不是想这样?有耐心的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一致性沟通的过程中,会及时发现更正自己对孩子的认识误区,更深层次地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被了解,当孩子发现父母渴望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时,表达欲望会更强,这是解读孩子的关键。
正确理解孩子
案例一
正解 想让妈妈抱的征征,发现妈妈走开,自己不想跟上去,哭闹又无效,只好坐到原地,希望妈妈回来把他抱起来。
对策 征征非常想让妈妈抱是不是?不过妈妈累了,需要休息一下,这样吧,我们就坐到马路边休息一会再走,好吗?
提示 多数孩子学会走路后会表现为不爱走路,其实他们不是不爱走路,只是相较于成年人目的性很强的走路方式,他们更喜欢漫无目的转悠。另外,越是淡化孩子的过激行为,他以后重复的几率就越低,妈妈要用一颗包容的心对待孩子,用轻松的态度解决问题。
案例二
正解 奇奇很喜欢新来的这位宋老师,他希望宋老师注意到他,用在老师身上打一下的方式表达,可又担心宋老师因此生气,所以打完后赶快躲起来。
对策 奇奇想要用特别的方式跟老师打呼招对不对?那我们以后每天早晨见面击个掌好不好?
提示 就像小动物会用看似打闹的方式表达亲密一样,有时小朋友也喜欢用这种方式表示热情,他们毛手毛脚的背后,其实是在说:“我喜欢你,很想靠近你,来和我玩吧!”
案例三
正解 冬冬其实很想玩这套玩具,可每次玩都不得要领,一气之下冲玩具发火。
对策 组装这套玩具的确有些难度,爸爸跟你一起来研究研究好不好?说不定我们能把它组装好喔!
提示 孩子在尝试了多次努力却仍不成功时,会很沮丧。他们表面上表现出的放弃、发泄举动,实际上是想要得到成人的支持。
加入孩子的世界
我们作为成年人,要待在成年人的世界才比较自在,跟小朋友相处常让人觉得或紧张、或无聊、或压抑,因为他们常常要你重复说了一百遍的话、玩一个特别单调的游戏,甚至总是做出危险动作。
面对孩子的世界,我们像极了局外人,当我们终于可以摆脱小孩的世界,会不由得舒口气——终于回到自己的世界了!
大多数成人对进入孩子的世界存有抵触心理,甚至觉得这毫无必要,孩子应该自己玩或者跟小朋友玩,只有当成人跟孩子的连接断裂,当他们“无理取闹”,或者做成人不理解的行为时,成人才有欲望进入孩子的世界,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可是通往孩子世界的那扇门,不是你什么时候想打开就打开,你必须与他们日夜斯磨,了解他们特殊的需求,特别的表达和与你迥然的思维方式。
了解认识孩子不容易,却又是条必由之路,是每位父母都需要花精力去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