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辛弃疾闲置时期的社稷情怀

2014-07-22 12:20马峰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金人社稷辛弃疾

马峰

在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中,有许多的爱国志士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辛弃疾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用大量的词作表达了自己为国效力、驱逐鞑虏、收复河山的愿景。他的词作所反映的社稷情怀是值得歌颂并应该为我们所传承发扬的。

一、辛弃疾社稷情怀的由来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金人已征服并统治了北方。当时金人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他们对中原的文化及文明进行了摧残,这使得老百姓心生怨愤,沸反盈天。为了对抗强大的金人,北方各族人民都建立起抗金的武装,以此达到驱逐金人、平息战争的愿望。正是在这种大时代背景下,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也满腔热血,积极地投身到这样一个滚滚的洪流之中。

也是在辛弃疾二十二岁这一年,他召集了二千人马,追随耿京的抗金队伍,对耿京的军事活动全力支持。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辛弃疾尽情地挥洒着自己的热情和智慧。耿京被害后,辛弃疾奔向南方渴望继续他光复祖国的豪情壮志。但上天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辛弃疾南渡之后,极力地向南宋朝廷表达自己的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愿望,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南渡的赵宋王朝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朝廷,以赵构为首的统治者,偏安于江南一隅,对外奉行谄媚与投降政策,通过与金人签订一些屈辱的协定,来换取暂时的安宁,而对内则极力地排挤打压那些主战派。然而,辛弃疾注定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儿,在被闲置期间,他虽然未能官居要职,但仍心系国家,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这种浓烈的爱国情怀伴随着他的一生,他是时代的英雄。

二、辛弃疾闲置时期诗歌的社稷情怀

社稷情怀在辛弃疾闲置时期所作的词中处处可见,这种情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愿望

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一词,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作者闲居上饶带湖,适逢为韩南涧贺寿,作者写了本词。本词虽为贺寿之词,可在词中作者却抑制不住心中始终激荡的爱国情怀,词中“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一句,就是借西晋宰相王衍不论政事,终致亡国的典故来斥责南宋当权者使中原落入金人之手,却不思恢复。而“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句中则提出了“平戎万里”这样的话题,所谓的“平戎万里”,即指平定中原,统一国家。这既是韩南涧的期望,更表现出作者虽被闲置,却始终关心国事。而末句“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则可以说是卒章显志,表达了作者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社稷情怀。

又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一词,这首词是作者被贬官为民,在江西上饶闲居,游历博山时所作。作者一生为了驱逐金人收复失地,奔驰于塞北江南,等到失意归来时,已满头白发、容颜苍老。“平生塞北江南,归来白发苍颜”一句正是对这一悲凉处境的描绘,现实的遭遇让作者心境悲凉,而这悲凉的心境又让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可是当半夜醒来时,出现在眼前的还是祖国的“万里江山”,所以“眼前万里江山”这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对祖国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这就与前文“平生塞北江南”形成了照应,正是因为胸怀这种爱国的精神,作者才会为了祖国的统一而毕生忙碌奔波。

2一腔壮志却报国无门的郁闷

这种情怀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比较明显。该词作于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作者一生为国,力主恢复河山,可是到头来却被统治者猜忌而被闲置。但现实的无奈并没有湮没作者的一腔爱国热情,就连在梦中,作者梦到的也是战场杀敌,收复祖国的河山。“梦回吹角连营”、“沙场秋点兵”,这些词句无不显示出作者为国效忠的决心,作者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何等的豪气!可这一切终究只是作者的美好意愿,现实又是如何呢?作者空有凌云壮志,报国无门,年华在闲置中逝去,功业难成,“可怜白发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

而作于公元1205年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更充分地表现了这种情怀。作者在词中缅怀了古代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等,之所以写这些人物,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应是这两个人物在年轻的时候都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作者由此而崇拜他们;另一方面则应有以古讽今的意思,孙权面对曹操的大举侵犯能毅然决然地抵抗,刘裕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可是南宋王朝面对金人的入侵,却一味地妥协投降,这怎能不让作者郁闷。更可气的是,南宋统治者对辛弃疾的爱国之情拼命予以打压,作者长期被闲置,抱负难以实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就道尽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郁闷,以及一心为国的愿望。

3对南宋朝廷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批判

公元1188年,作者闲居上饶,其间好友陈亮来访,二人同游鹅湖。作者与陈亮、杜叔高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当辛陈两人聚在一起时,他们讨论的话题就是驱逐金人,恢复河山,《贺新郎•用前韵赠金华杜叔高》一词就在这时诞生了。虽说这是一首赠词,但词作中作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耿耿于怀多有体现。词中“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两句,正是作者想起了中原现如今正在金人的蹂躏之下,烈烈白日下是为国捐躯的战士们的遗骸,面对破碎的山河,惨遭涂炭的百姓,作者内心的痛苦是何等的强烈,而“叹夷甫诸人清绝”句则是作者借西晋宰相王衍不论政事终致亡国的典故,对南宋统治集团中那些空谈误国的人进行的讽刺,矛头直接指向朝廷,表明了作者坚定的爱国立场。

《摸鱼儿》也属于这一类型的词,该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由湖北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时临别友人所作,转运副使也属闲职,更不是一位武将所向往之职位。上阕中“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是作者借春去难留来暗示抗金大势已去,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的下阕作者则对南宋统治者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一句就借助历史指出,南宋统治者整天歌舞升平,苟且偷安,最终必将落得一个可耻的下场。

辛弃疾南渡以后,一心想着如何抗击金人,如何拯救祖国,一统山河,但是他却饱受当权者的冷遇与打压,就是在这样的困境当中,辛弃疾却始终满怀一腔热血,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出淤泥而不染,为了国家勇于献身。他身上洋溢的社稷情怀,是他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他无愧于爱国主义词人的称号,也正是这种社稷情怀赋予了他的诗词不一样的生命,从而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个不朽的篇章。

猜你喜欢
金人社稷辛弃疾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秦汉史书中的长人形象初识
三个金人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三个金人
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