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峰
【教学目标】
1研读人物言行,把握项羽骁勇果断、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人物形象。
2品味史书的文学色彩,理解作者在描写项羽事迹时渗透自己感情倾向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渗透自己感情倾向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的天空宽广而宽容,无数英雄人物在演绎其惊心动魄的一生时,都曾闪耀过夺目的光辉。西楚霸王项羽在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曾吟唱过一首留传千古的歌曲《垓下歌》(PPT 1)。
1请两名学生揣摩语境、语气,分别朗诵;学生点评。
2解释重点字词,思考:这首歌反映了项羽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感慨时运不济,难舍名骓和虞姬,充满悲凉与无奈的情绪。
3听腾格尔的演唱。学生再次品评。
二、研习文本,把握“突围中的项羽”
1展示项羽溃围图片(PPT 2),请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要求:
(1)给不会读、易读错的字词注音。
(2)虽然《垓下歌》中两次出现“奈何”,但西楚霸王绝不会就此坐以待毙。那么他选择了哪些方式进行抗争呢?请同学们分别用两个字概括项羽在“四面楚歌”后所采取的主要抗争行为。
明确:“溃围”——“快战”——“拒渡”(赐马)——“自刎”(赠头)。
2思考:“溃围”时情况怎么样?结果是否达到项羽的目的?
明确:项羽带领“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走”;可惜平明被汉军发现后,“五千骑追之”;“渡过淮河后,“骑能属者百余人”,途中又遭“田父 绐”,“陷大泽中”;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而“汉骑追者数千人”。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
3在“溃围”过程中遭遇到一系列阻难,项羽是如何面对的?体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明确:“项王乃上马骑”……“项王渡淮”……“项王至阴陵”……“项王乃复引兵而东”……文章连用一致的主语,描写“项王”迅速、断然地改变突围路线和选择应对措施的场景,节奏紧张,情节扣人心弦,有辗转逃亡的被迫意味,但更显示了项羽快速的反应能力和丰富的作战经验,也体现他冷静、果断的心理及临危不乱的霸王气概。
齐读第2段,引导学生读出形势危急、情节跌宕的感觉。
4历经艰难,项羽暂时冲破汉军包围抵达乌江,且恰有乌江亭长“舣船待”。可项羽却选择了“我何渡为!”
(1)结合原文内容,请两位学生分别揣摩项羽和亭长当时的心理,模仿两人的语气进行对白。同学点评。
(2)思考:从课文中找出项羽“拒渡”的原因。
明确: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②“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项羽从容做出选择,悲剧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5其实项羽在前面就认为自己“不得脱”的原因是“天之亡我”,而且为了证明不是自己的“战之罪”,他组织发动了一次以“二十八骑”对抗汉军“数千骑”的“快战”。
齐读第3段;请学生思考、交流:项羽的部下同意他“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观点吗?哪些情况可以说明项羽“快战”的成功?
明确:项羽组织的“快战”令“骑皆伏”。
“伏”的本义是“俯伏,趴下”的意思;其甲骨文形状是,“人如犬那样地匍伏着”之意,极形象地描绘出项羽的骑兵对其“快战”的成功表现出绝对的肯定和心服。
“快战”的成功表现:
(1)战术布置:“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期(约定)山东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分散汉军兵力,以便各个击破。
(2)战场形势:“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溃败)数里”,体现项羽勇武雄威的震慑力和“气盖世”的霸王气势。
(3)战果比较:“遂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项羽“亡其两骑耳”,表现项羽骁勇善战、非凡的个人作战能力。
6“快战”的极大成功却没有改变项羽的处境,于是,他带着26名骑兵在乌江作了最后的抗争。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段。
(2)思考:你怎么理解项羽“自刎赠头”的行为?
明确:①对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的蔑视嘲讽;②知耻重义、视死如归悲剧英雄形象的体现。
三、深入探究,品味“司马迁心中的项羽”
1清代学者郭嵩涛在《〈史记〉札记》中曾说过:“项羽英雄,史公自是心折,亦由其好奇,于势穷力尽处自显神通。钜鹿、鸿门、垓下三段,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PPT 3)
思考:结合《项羽之死》原文,同学们怎么理解“得意”二字?学生交流、讨论。
明确:(1)“满意”之意。《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聚精会神”记载描述“项羽英雄”的事迹与形象,文采出众,写出了令自己“满意”的文字。
(2)“寄寓自己感情倾向”“渗透自己人生感悟”之意。司马迁的命运充满悲剧色彩,他因李陵事件遭受辱刑,“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因为“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PPT4)司马迁在《史记》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人生感受。他塑造的项羽形象是“悲剧英雄”,虽然命数已定,但仍奋起抗争,意志决不屈服。“项羽之死”可以说是司马迁的精神重生,是司马迁对自己“隐忍苟活”的鼓励和告慰。
教师总结:《史记》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客观叙述,以高超的文学手法委婉地体现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正如复旦大学章培恒、骆玉明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中说过的:“《项羽本纪》写项羽最后失败自杀,竟用了一二千字,作为历史记载,可以说毫无必要;作为文学作品,却有一种淋漓酣畅的效果。……在这种惊心动魄的悲剧场面中,司马迁表现了崇高的人对命运的强烈的抗争。他告诉人们:即使命运是不可战胜的,人的意志也同样是不可屈服的。”(PPT 5)
项羽“站着死”,司马迁“跪着生”,面对困境绝境,二者都表现出一股决绝而又令人敬叹的气概:即便面临的厄运无法改变,但与之抗争的意志绝不会屈服!
四、拓展交流,谈谈“你眼中的项羽”
1结合本文和以前的阅读积累,请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项羽形象。
2作业: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全文,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等,增加对项羽人物形象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