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清 沈琳娜
【摘 要】由于历史原因使得新闻评论在人们印象中存在辛辣、犀利等“刻板印象”,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现象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特别是在涉及众多科学知识的新闻事实面前,对新闻人、新闻评议人的科学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新闻评论的内容和形式的分析,浅析新闻评论应具有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新闻评论 科学精神 科学素养
一、新时代新闻评论要体现科学精神
上个世纪早期的中国,由于当时处于民族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期,文人及学者们常会利用具有评论形式的文体来阐释自己的政治主张、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张扬其个性,穷尽言辞以达到旗帜鲜明与异见划清界限的目的,大多数文章不乏言辞激烈、讽刺辛辣、人身攻击。这些刊载在当时报刊上的评论多带有杂文的特征。说到底,这些报刊登载的“评论”其实仅有新闻评论之“形”,而新闻专业主义以及新闻评论特性所要求和提倡的客观、公平、平等、公正、科学、宽容等精神在当时的争论文章中并未得到较多体现与重视。以致于发展至今,一提及新闻评论,即形成一种社会的普遍“刻板印象”——新闻评论就是对新近发生或者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用犀利、刻薄、辛辣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批判、抨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媒介形式的不断扩展、网络媒体的兴起,评论的话语权也不再仅仅掌握在社会精英的手中,新闻评论门槛开始有了逐渐“降低”的趋势,加之公民的科学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参政议政能力、民主权利意识等的不断增强,大众利用各种媒介工具传达自己意见、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开放、自由的网络传播空间开启了一个民意表达的新时代。草根阶层借助各种平台发出自己声音的现象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当网络社交媒体逐渐成为现代信息集散地、意见观点交换中心、公共舆论平台、人民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重要工具时,对于过去长久以来形成的“舆论一面宣传法”,即只按照政府领导机关和政党宣传者的意旨进行新闻报道和宣传,已经越来越遭受到大众的质疑与诟病。过去,受众接受的信息大都是一面的意见,而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另一面的意见和其他看法。历史也已证明,这种“舆论一面宣传法”对于活跃思想、促进社会发展是不利的,对于提高民众认识、辨别、判断能力也是不利的。
伴随着整个大的趋势变化而变化的新闻评论写作也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要求:新闻评论转向科学,新闻评论的发展需要坚持和倡导科学精神,特别是在涉及科学常识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科学精神包含客观真实、理性存疑、容纳异见、追求创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实面前,新闻人更应以科学精神为指导,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在追问事实真相过程中避免人云亦云。
二、科学精神对新闻评论的新要求
赵振宇教授认为,从新闻评论涉及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活、国内、国外等广泛内容上看,从新闻评论传播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的多种载体上看,新闻评论的特性大致有以下几点,这就是新闻评论依赖事实的新闻性,新闻评论传播的时效性,新闻评论论说的理论性,新闻评论内涵的思想性,新闻评论传播知识的有益性。
笔者认为,中国目前社会思潮众多,且中国公民的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媒体的新闻评论要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科学、可信的信息,以科学精神为指导,任何无中生有、夸大或缩小的不实报道都是对公众利益不负责任的表现。
1、提高科学素养,避免成为“标题党”
媒体具有监督的权利,也正是因为媒体能揭露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促使相关管理机构对不良现象作出整改与处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但是,时常有些媒体在体现媒介责任意识时的逻辑上显得过于简单粗暴。特别是媒体在报道食品安全问题时偏好用“三段式”结构进行新闻报道:某种化学物质有毒、食品中有该化学物质、该食品有毒,然后再给新闻冠以耸人听闻的标题这一最惯用的手法来引起爆炸性效应,达到引起公众注意与大范围讨论的目的,有意或无意的加入了“标题党”队伍,用骇人听闻的标题来扩大新闻影响。
比如,2013年7月20日晚间,央视财经频道《是真的吗》栏目报道,其调查人员在肯德基、真功夫和麦当劳崇文门店,购买可食用冰块,同时抽取马桶水样品后,送往北京理化中心进行对比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冰块的菌落总数超标。节目播出后,@央视财经是真的吗微博又以:#快餐店冰块细菌含量比马桶水还多#为话题,对这三家快餐店的食品安全提出了强烈质疑,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刊发调查报道,引发广大观众及网友的关注和讨论。京华时报、法制晚报、中国食品饮料网等也及时就该事件发表了相应评论,评论角度基本与央视财经栏目一致:以“脏冰块”为食品安全突破口,质问快餐安全、探讨消费者维权困境,舆论转向对快餐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
极少有专业媒体及新闻评论者从栏目调查采样过程的科学性、严谨性出发,对栏目调查看似科学的结论提出质疑,只有@知乎这家社会化问答网站的一实名用户对栏目调查中记者取样过程、样品移送过程提出了质疑,认为涉及微生物项目,采样过程中的污染环节一定要控制好,而记者在冰块取样过程中缺乏严谨程序,认为该节目过于追求节目效果和噱头,发布如此不严谨的新闻有着造谣的嫌疑。
该新闻报道与评论基本满足了赵振宇教授所认为的虚假新闻的生成要素:在新闻细节上哗众取宠,既有传播效应又有再传播的市场;新闻选题上或选材上合理规避,几乎无从查证也无需查证;贴近新闻事实,接近有根有据,看似有鼻子有眼,给以记录人在现场的感觉:新闻价值上极具可炒作效应,即在合理合情“有料”的基础上,进行膨胀与虚构,所谓有病呻吟。
想真正把握某个事物或问题的真相,需要从更广泛、更全面、更深入的角度入手。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件,新闻记者及其评议人在面对许多看似正确、科学的事实时,不应被各种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所迷惑,而是应该以科学和质疑的精神、理性的态度,为获得真正科学、正确的结论不懈求索。endprint
2、提高报道质量,注意“度”的把握
当下,“新闻炒作”现象屡屡可见,有不少媒体或个人为谋求一己私利不惜制造轰动效应,歪曲或掩盖客观事实的某些因素,或者对事实的部分因素进行不断放大、夸大其词,有时甚至捏造情节、杜撰“事实”、用煽情等非常规手段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有时这本是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良心报道”,可以“抠字眼”“抓骇人细节”的形式来形成媒介压力、舆论审判,反而造成了整个新闻报道、新闻评论的不得要领的尴尬之境,对于那些真正切中要害的新闻点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例如,2013年9月16日央视新闻播出新闻《谁操控了孩子的“第一口奶”?》,通过暗访曝光了多美滋向天津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行贿,新生儿在医院喝“第一口奶”,医院因受贿而强行给初生婴儿喂食多美滋品牌奶粉并养成食用习惯,从而导致其“上瘾”,排斥母乳和其他品牌的奶粉,进而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而初生婴儿长期食用单一品牌的奶粉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该消息一出,国内外媒体都十分关注。
纵观多方言论,媒体引导公众视点,一时间使得众多民众和网友都把焦点放在了“第一口奶”以及“奶粉上瘾”等字眼上,忽略了其中涉及的商业贿赂等法律问题,仅有少数几家媒体对央视的报道提出质疑。据《南方日报》报道,不少儿科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相关研究能够说明第一口奶与“产生依赖”的相关性。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某产科专家指出,婴儿出生3—5个月才会发育味蕾,所以刚出生的婴儿无法比较出奶粉与母乳的区别,婴儿只会感觉到奶嘴比吃母乳更省力,这可能会对喂养习惯产生影响,但不至于因此排斥母乳。
新闻报道的片面性提醒我们,在强调新闻真实性时,不仅应该确保新闻报道与评论的各具体要素真实、准确,还应特别注意对这些要素的提炼、概括、报道、评论是否科学、恰当、切中要害。以点代面、过度拔高、刻意向骇人听闻的新闻要素倾斜,都有可能造成报道与评论的失实与不全面。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参考文献
①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属性》[J].《新闻大学》,2006(l)
②马少华,《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J].《新闻与写作》,2009(3)
③赵振宇,《食品安全报道中的媒体责任》[J].《中国记者》,2011(9)
④赵振宇,《新闻评论少不了科学精神》[J].《新闻前哨》,2012(1)
⑤赵振宇,《网络时代传统媒体新闻评论创新的思考》[J].《中国记者》,2012(7)
⑥赵振宇,《科学精神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J].《新闻与写作》,2012(l)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