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时政新闻报道的三大转变

2014-07-21 04:29陈寒冰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

陈寒冰

【摘 要】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被认为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报道领域。其存在的宣传味浓、不够“亲民”等问题一直被受众所诟病。本文阐述了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时政新闻 传播理念 传播内容 传播手段

时政新闻是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2013年12月初,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对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情况进行了抽查评比,重点抽查了各市级广播电视新闻综合频率、频道自办的主档新闻栏目的播出内容。本文就结合这次抽评情况及温州电视台创办最久的一档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温州新闻联播》,谈谈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变化。

一、新时代背景下媒体竞争激烈

随着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新闻更新让人目不暇接,一贯走严肃路线的时政新闻栏目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社会观念的转变、认知思维的变迁,时刻关注社会政治活动成了人们顺应新时代潮流的一大体现。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牵住受众的心、如何让新闻更具价值,促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如何转变新闻报道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等等问题,成了地方电视台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的新课题。

有关时政新闻的定义,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比较通俗易懂: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做出的报道。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时政新闻报道通常以会议和领导活动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地方台也一直以这样的新闻内容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是,时政新闻就因为领导活动多、会议多、画面单调、内容枯燥而得不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二、转型社会需要时政报道转变方式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作为各地电视主频道的主档新闻栏目,正面临着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的重大变革。而实际上,时政报道的变革早已经在悄悄进行。2013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中领导人的活动会议大幅让位于民生新闻,浙江卫视等主档新闻栏目也大幅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比例,如2014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视《新闻联播》还第一次晒出了向网友征集的全家福照片,所有这些都明示着时政新闻报道视角民生化已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电视台,又该如何做出转变呢?

1、传播理念转变——要从宣传灌输到信息分享,更加强调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由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个要素构成,它的规律就是传播主体满足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但现如今,社会受众分化显著已经是一种既定现象,对社会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阵地,传统媒体要做的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而不仅仅是宣传灌输,要共同努力使社会舆论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力量。

只有把握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生动性、可信性和适读性。

2、传播内容转变——要从权威发布到关注民生,更加强调电视新闻注重以观众的接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通百姓之所以对时政新闻兴趣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道时选取的角度不够好。其实,大多数领导活动和会议的议题、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与千千万万的普通受众是息息相关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以平民的视角,把新闻视角放在百姓关注的各个领域,做好受众希望从时政新闻中得到的权威信息。

以本次抽查2013年11月18日至24日的播出内容为例:《温州新闻联播》除周日头条是主题性的综述报道之外,其他6天的头条都是省、市及省级部门领导活动报道(表一);一周共78条报道,其中会议、典礼仪式等占42.3%,内容涉及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外贸等占28.2%,“三农”题材的报道仅3条,真正与民生直接关联的报道只有《治水进行时:上江河部分水域“墨汁”频现,广电市民监督团现场督查》、《危桥四年无人修,村民期盼快修复》等,忽略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相比同样被抽查的《嘉兴新闻》以街头海采的形式汇集百姓观点,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还结合专家解读等,体现了多层次的话语表达和报道角度,顺应了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新视角。此外还专门开设《市民有话说》专栏,让老百姓话语融入在主档新闻栏目中。

3、传播手段转变——要从我播你看到交流互动,强调采制手段贴近百姓、接地气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同发展,甚至网络媒体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的情况下,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既要学习央视《新闻联播》勇于变革的决心,摆脱传统“联播体”的影响,也要充分发挥市级媒体立足一方、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大“走、转、改”的力度,促进栏目的整体转变。以更平民的视角去报道领导活动和会议,用场景、细节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如《温州新闻联播》11月18日的头条,市委书记陈一新与销售特色农产品村民的一段对话,就较好地转达了现场的气氛;主题报道“中国梦 温州情”播出的4篇人物报道,通过人物经历故事化的讲述,就是很好的平民视角。但是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报道中,均以清一色的学习会议形式出现,就失去了舆论引领的意图。相比《嘉兴新闻》“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报道,始终贯穿两条主线,可谓双管齐下:一条是面上报道的推进,另一条是链接地气的“市民热议”,内容鲜活,贴近民生。他们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向前追》子栏目,抓住问题一追到底,在许多报道中都体现了调查性、连续性,报道丰满给力。(见表2)

三、时政新闻报道的运作技巧

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还需要合适的技巧。

1、故事性

要让时政新闻也带有故事情节。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注意与社会新闻的呼应与互动,特别针对地方事件的报道重点作出内容上的呼应。对于领导的采访,要善于抓取细节和领导的生活真实面,善于在活动中采访领导,力求现场表达。

2、互动性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深入基层,体验民生,实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开辟受众言论平台,比如论坛、微博、微信等,及时寻找发现问题,制作热点话题讨论的好素材,开展互动讨论。

3、通俗化

要重视受众对信息的“通俗化”要求,尽量做到准确、生动、易懂地解读新政策、新理论、新问题,抓住事件中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进一步解读背后的深刻含义。

4、贴近性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我们常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政府的新闻,还以官样报道为主,就无法体现新闻贴近性了。

结语

激烈的新闻竞争要求媒体要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尤其是为适应社会转型这样的大背景,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走、转、改”活动中,党中央就曾对我们提出要求:“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这也为新闻从业者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

【摘 要】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被认为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报道领域。其存在的宣传味浓、不够“亲民”等问题一直被受众所诟病。本文阐述了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时政新闻 传播理念 传播内容 传播手段

时政新闻是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2013年12月初,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对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情况进行了抽查评比,重点抽查了各市级广播电视新闻综合频率、频道自办的主档新闻栏目的播出内容。本文就结合这次抽评情况及温州电视台创办最久的一档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温州新闻联播》,谈谈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变化。

一、新时代背景下媒体竞争激烈

随着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新闻更新让人目不暇接,一贯走严肃路线的时政新闻栏目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社会观念的转变、认知思维的变迁,时刻关注社会政治活动成了人们顺应新时代潮流的一大体现。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牵住受众的心、如何让新闻更具价值,促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如何转变新闻报道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等等问题,成了地方电视台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的新课题。

有关时政新闻的定义,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比较通俗易懂: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做出的报道。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时政新闻报道通常以会议和领导活动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地方台也一直以这样的新闻内容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是,时政新闻就因为领导活动多、会议多、画面单调、内容枯燥而得不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二、转型社会需要时政报道转变方式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作为各地电视主频道的主档新闻栏目,正面临着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的重大变革。而实际上,时政报道的变革早已经在悄悄进行。2013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中领导人的活动会议大幅让位于民生新闻,浙江卫视等主档新闻栏目也大幅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比例,如2014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视《新闻联播》还第一次晒出了向网友征集的全家福照片,所有这些都明示着时政新闻报道视角民生化已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电视台,又该如何做出转变呢?

1、传播理念转变——要从宣传灌输到信息分享,更加强调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由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个要素构成,它的规律就是传播主体满足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但现如今,社会受众分化显著已经是一种既定现象,对社会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阵地,传统媒体要做的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而不仅仅是宣传灌输,要共同努力使社会舆论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力量。

只有把握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生动性、可信性和适读性。

2、传播内容转变——要从权威发布到关注民生,更加强调电视新闻注重以观众的接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通百姓之所以对时政新闻兴趣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道时选取的角度不够好。其实,大多数领导活动和会议的议题、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与千千万万的普通受众是息息相关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以平民的视角,把新闻视角放在百姓关注的各个领域,做好受众希望从时政新闻中得到的权威信息。

以本次抽查2013年11月18日至24日的播出内容为例:《温州新闻联播》除周日头条是主题性的综述报道之外,其他6天的头条都是省、市及省级部门领导活动报道(表一);一周共78条报道,其中会议、典礼仪式等占42.3%,内容涉及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外贸等占28.2%,“三农”题材的报道仅3条,真正与民生直接关联的报道只有《治水进行时:上江河部分水域“墨汁”频现,广电市民监督团现场督查》、《危桥四年无人修,村民期盼快修复》等,忽略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相比同样被抽查的《嘉兴新闻》以街头海采的形式汇集百姓观点,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还结合专家解读等,体现了多层次的话语表达和报道角度,顺应了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新视角。此外还专门开设《市民有话说》专栏,让老百姓话语融入在主档新闻栏目中。

3、传播手段转变——要从我播你看到交流互动,强调采制手段贴近百姓、接地气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同发展,甚至网络媒体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的情况下,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既要学习央视《新闻联播》勇于变革的决心,摆脱传统“联播体”的影响,也要充分发挥市级媒体立足一方、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大“走、转、改”的力度,促进栏目的整体转变。以更平民的视角去报道领导活动和会议,用场景、细节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如《温州新闻联播》11月18日的头条,市委书记陈一新与销售特色农产品村民的一段对话,就较好地转达了现场的气氛;主题报道“中国梦 温州情”播出的4篇人物报道,通过人物经历故事化的讲述,就是很好的平民视角。但是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报道中,均以清一色的学习会议形式出现,就失去了舆论引领的意图。相比《嘉兴新闻》“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报道,始终贯穿两条主线,可谓双管齐下:一条是面上报道的推进,另一条是链接地气的“市民热议”,内容鲜活,贴近民生。他们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向前追》子栏目,抓住问题一追到底,在许多报道中都体现了调查性、连续性,报道丰满给力。(见表2)

三、时政新闻报道的运作技巧

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还需要合适的技巧。

1、故事性

要让时政新闻也带有故事情节。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注意与社会新闻的呼应与互动,特别针对地方事件的报道重点作出内容上的呼应。对于领导的采访,要善于抓取细节和领导的生活真实面,善于在活动中采访领导,力求现场表达。

2、互动性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深入基层,体验民生,实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开辟受众言论平台,比如论坛、微博、微信等,及时寻找发现问题,制作热点话题讨论的好素材,开展互动讨论。

3、通俗化

要重视受众对信息的“通俗化”要求,尽量做到准确、生动、易懂地解读新政策、新理论、新问题,抓住事件中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进一步解读背后的深刻含义。

4、贴近性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我们常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政府的新闻,还以官样报道为主,就无法体现新闻贴近性了。

结语

激烈的新闻竞争要求媒体要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尤其是为适应社会转型这样的大背景,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走、转、改”活动中,党中央就曾对我们提出要求:“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这也为新闻从业者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

【摘 要】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被认为是最难有所突破的报道领域。其存在的宣传味浓、不够“亲民”等问题一直被受众所诟病。本文阐述了地方台的时政新闻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三方面的转变。

【关键词】时政新闻 传播理念 传播内容 传播手段

时政新闻是地方电视台不可或缺的报道内容。2013年12月初,浙江新闻出版广电局对全省市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播出情况进行了抽查评比,重点抽查了各市级广播电视新闻综合频率、频道自办的主档新闻栏目的播出内容。本文就结合这次抽评情况及温州电视台创办最久的一档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温州新闻联播》,谈谈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的趋势和变化。

一、新时代背景下媒体竞争激烈

随着大数据、微博、微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出现,各媒体之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新闻更新让人目不暇接,一贯走严肃路线的时政新闻栏目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同时,信息社会的受众,求新求知的欲望愈发强烈——社会观念的转变、认知思维的变迁,时刻关注社会政治活动成了人们顺应新时代潮流的一大体现。如何让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牵住受众的心、如何让新闻更具价值,促成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如何转变新闻报道方式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等等问题,成了地方电视台在做时政新闻报道时需要重新定位和调整的新课题。

有关时政新闻的定义,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教授的观点比较通俗易懂:时政新闻是从内容方面对一类新闻所做的界定,这类新闻侧重于从政治角度,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做出的报道。它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闻都是时政新闻;狭义上说的时政新闻主要指与大量会议和各级领导活动有关的新闻报道。

从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出,时政新闻报道通常以会议和领导活动为主要内容,长期以来,地方台也一直以这样的新闻内容占据着新闻宣传的主导地位,但是,时政新闻就因为领导活动多、会议多、画面单调、内容枯燥而得不到普通观众的认可。

二、转型社会需要时政报道转变方式

随着“走转改”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时政性综合新闻栏目作为各地电视主频道的主档新闻栏目,正面临着从传播理念、传播内容到传播手段的重大变革。而实际上,时政报道的变革早已经在悄悄进行。2013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报道中领导人的活动会议大幅让位于民生新闻,浙江卫视等主档新闻栏目也大幅增加了民生新闻的比例,如2014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央视《新闻联播》还第一次晒出了向网友征集的全家福照片,所有这些都明示着时政新闻报道视角民生化已成为发展的一大趋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地方电视台,又该如何做出转变呢?

1、传播理念转变——要从宣传灌输到信息分享,更加强调尊重新闻传播的规律

新闻传播由传播主体、接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四个要素构成,它的规律就是传播主体满足接受主体新闻需求的内在关系。但现如今,社会受众分化显著已经是一种既定现象,对社会利益的追求成为人们社会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为普通民众提供了发表个人意见的阵地,传统媒体要做的就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而不仅仅是宣传灌输,要共同努力使社会舆论成为建立社会共识的力量。

只有把握和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才能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新闻报道的实效性、生动性、可信性和适读性。

2、传播内容转变——要从权威发布到关注民生,更加强调电视新闻注重以观众的接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普通百姓之所以对时政新闻兴趣不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报道时选取的角度不够好。其实,大多数领导活动和会议的议题、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与千千万万的普通受众是息息相关的。党中央多次提出要尽量减少和改进会议报道,新闻报道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尊重新闻规律和宣传规律,以平民的视角,把新闻视角放在百姓关注的各个领域,做好受众希望从时政新闻中得到的权威信息。

以本次抽查2013年11月18日至24日的播出内容为例:《温州新闻联播》除周日头条是主题性的综述报道之外,其他6天的头条都是省、市及省级部门领导活动报道(表一);一周共78条报道,其中会议、典礼仪式等占42.3%,内容涉及工业、农业、金融、交通、外贸等占28.2%,“三农”题材的报道仅3条,真正与民生直接关联的报道只有《治水进行时:上江河部分水域“墨汁”频现,广电市民监督团现场督查》、《危桥四年无人修,村民期盼快修复》等,忽略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内容。相比同样被抽查的《嘉兴新闻》以街头海采的形式汇集百姓观点,报道内容主要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同时还结合专家解读等,体现了多层次的话语表达和报道角度,顺应了社会转型背景下新闻报道的新视角。此外还专门开设《市民有话说》专栏,让老百姓话语融入在主档新闻栏目中。

3、传播手段转变——要从我播你看到交流互动,强调采制手段贴近百姓、接地气

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同发展,甚至网络媒体大有超越传统媒体之势的情况下,地方台时政新闻报道既要学习央视《新闻联播》勇于变革的决心,摆脱传统“联播体”的影响,也要充分发挥市级媒体立足一方、贴近群众的优势,加大“走、转、改”的力度,促进栏目的整体转变。以更平民的视角去报道领导活动和会议,用场景、细节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如《温州新闻联播》11月18日的头条,市委书记陈一新与销售特色农产品村民的一段对话,就较好地转达了现场的气氛;主题报道“中国梦 温州情”播出的4篇人物报道,通过人物经历故事化的讲述,就是很好的平民视角。但是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报道中,均以清一色的学习会议形式出现,就失去了舆论引领的意图。相比《嘉兴新闻》“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主题报道,始终贯穿两条主线,可谓双管齐下:一条是面上报道的推进,另一条是链接地气的“市民热议”,内容鲜活,贴近民生。他们还设有专门的《新闻向前追》子栏目,抓住问题一追到底,在许多报道中都体现了调查性、连续性,报道丰满给力。(见表2)

三、时政新闻报道的运作技巧

改革时政新闻报道的表达方式,还需要合适的技巧。

1、故事性

要让时政新闻也带有故事情节。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注意与社会新闻的呼应与互动,特别针对地方事件的报道重点作出内容上的呼应。对于领导的采访,要善于抓取细节和领导的生活真实面,善于在活动中采访领导,力求现场表达。

2、互动性

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深入基层,体验民生,实地了解受众的需求,开辟受众言论平台,比如论坛、微博、微信等,及时寻找发现问题,制作热点话题讨论的好素材,开展互动讨论。

3、通俗化

要重视受众对信息的“通俗化”要求,尽量做到准确、生动、易懂地解读新政策、新理论、新问题,抓住事件中的关键环节和细节,“以小见大”“小题大做”,进一步解读背后的深刻含义。

4、贴近性

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我们常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政府的新闻,还以官样报道为主,就无法体现新闻贴近性了。

结语

激烈的新闻竞争要求媒体要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尤其是为适应社会转型这样的大背景,时政新闻报道的民生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在“走、转、改”活动中,党中央就曾对我们提出要求:“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和荧屏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这也为新闻从业者改进时政新闻报道指明了方向。□

(作者单位: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
发挥电视优势 提升时政类新闻节目吸引力
城市电视台时政新闻融合报道的同质化现象及对策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全媒体时期时政新闻发展的新常态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政治传播中非语言符号在编解码过程中的非同步性变化
电视时政新闻的政治性与新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