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剧泛滥谁之过

2014-07-21 11:08杨平平
新闻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娱乐化

杨平平

【摘 要】近年来抗日剧在各大电视台热播、风靡一时,而抗日剧的娱乐化倾向严重,抗日剧一时“泛滥成灾”。抗日剧的泛滥主要表现在其数目之多和其情节之雷人。过多的行政干预、电视剧从业人员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和部分观众的需求是抗日剧大行其道的原因。

【关键词】抗日剧 娱乐化 泛滥

近年来抗日剧作品大量涌现,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成为时下一大热点。抗日剧曾被看作是皆大欢喜的产品——主管领导喜欢,因为它符合主流思想;观众喜欢,因为它集武侠片、动作片、爱情片、青春偶像剧的元素于一身;电视台喜欢,因为它题材安全,收视率高,能获得巨额广告费。随着抗日剧的兴起,抗日剧的表现形式不断翻新,雷人剧情不断出现,抗日剧一时恶评如潮,就连央视也批抗日剧“比谁俗,争谁二”,一时间抗日剧四面楚歌。去年,刚组建不久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通知,规定明确指出要重新审查所有抗日剧,禁止播出传奇剧、戏说剧等类型电视剧。抗日剧狂潮就此消退,然而疯狂过后,我们不禁思考,抗日剧究竟为何会泛滥,抗日剧泛滥又是谁的过错呢?

一、抗日“神剧”泛滥的表现

1、抗日剧之多

仅2012一年的时间里,在电视剧主管部门审批的303部近代题材电视剧中,有超过一半是革命题材,抗日剧所占百分比超过一半。仅2012一年,共150个剧组在横店影视城拍戏,拍摄抗日题材的剧组有48个,将近占总数的三分之一。2013年初,在横店拍摄抗日剧的剧组数目持续增加。著名编剧高满堂感言道:“去横店一看,四五十个剧组都在打鬼子”。据有相关人士统计,仅2012年,在横店影视城演员工会参加演出过的30万群众演员中有近60%的人扮演过“鬼子”。“横漂”史中鹏因擅长演抗日剧而走红,其绝技“鬼子”扮相令人捧腹。他在2012年出演的抗日剧超过30部,拌演“鬼子”的次数超过200次,最夸张的是他曾一天内被抗日英雄“打死”8次。有网友曾经调侃道:如果一人最多一天“死”8次,一部30集电视剧至少拍摄4个月。照此计算,横店去年“消灭鬼子”接近10亿,摊开来可绕地两圈。

2、抗日剧剧情之雷人

网友曾总结抗日剧的三个雷人之处:第一是抗日剧混搭武侠剧。在抗日剧中抗日英雄擅长使用飞刀,其水平之高就连小李飞刀李寻欢也要甘拜下风、自愧不如,李寻欢的飞刀最多瞬间秒杀几个人,但是抗日英雄能将飞刀刺入敌人的炮火瞬间消灭数百人。在《箭在弦上》中,一位中国女子在被多名日本鬼子侵犯之后居然裤子自动穿上,瞬间腾空跃起,用箭将鬼子全部射死;《抗日奇侠》更是“奇思妙想”,抗日英雄居然可以徒手将鬼子撕裂成两半。在《利箭行动》中,抗日英雄不仅练就一身好轻功可以腾在空中打斗,其奔跑速度更是超过子弹。其剧情夸张超乎想象,不符逻辑、与历史相差甚远,收视率却居高不下。第二是抗日剧和偶像剧混搭。抗日剧为了推陈出新,更邀请许多偶像派明星加入,打造青春偶像抗日剧,以吸引众多年轻人的眼球。无论是《向着炮火前进》中顶着飞机头耍帅的吴奇隆还是《冷风暴中》似模特走秀的朱雨辰,都让人在打开电视机的那一刹感到十分困惑——这还是抗日剧吗?第三是日本“鬼子”脸谱化。正如史中鹏在参加娱乐节目时的搞笑扮相一样,日本“鬼子”在剧中通常长相丑陋,满脸横肉,表情猥琐,衣冠不整,留着令人生厌的胡须,十足的草包相,他们一见到中国女人就会口水直流喊着”花姑娘”,遇到反抗者便会喊“八格牙路”,他们欺负好人的时候十分嚣张凶恶,但是只要抗日英雄一出现,用不上一分钟就会跪地求饶,仓皇逃窜。

二、抗日剧泛滥的原因

1、行政干预过多

行政干预过多是抗日剧泛滥的一个重要原因。管理部门频频出台政策限制涉案剧、古装剧、谍战剧等的播出减少了电视剧生产者的题材选择空间,客观上促进了抗日剧泛滥现象的出现。在一个正常的文化环境中,大众娱乐产业有自我调节功能,各种说法和艺术品位会经过自发的抵触、对话和交流达成一种多元化的自然氛围。简单考察一下香港、台湾的影视环境也大致可以看出这一点。大陆的文化娱乐业是审查标准一元化,垂直管理市场。文艺审查和宣传导向在最有力地营造抗日剧这个永恒的保险题材库。许多影视从业人员都指出了抗日剧火爆的政策因素“据人民网报道,曾与张纪中搭档、创作过新版《西游记》剧本的编剧高大庸直言:这个题材安全,收视又高,当然受宠。”①

电视剧从业者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这样的选择实属无奈。回顾几年前的电视剧市场,2003年前后,涉案剧《黑洞》、《黑冰》、《重案六组》、《大雪无痕》等大受好评,收视率遥遥领先,引来众多纷纷效仿的影视剧作品,到了2004年,广电总局下发《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并在同年规定不允许涉案剧在黄金时段播出,涉案剧从此无人问津。受新规定限制,电视剧的故事背景纷纷设定到民国和古代,于是,到了2005年,古装剧成为电视剧界的新宠,而2006年限制古装剧播出的新规定又把古装剧打入冷宫,于是谍战剧活跃于各大卫视的黄金时段,《潜伏》、《暗算》等备受追捧。很快,谍战剧、反特剧及情感剧又遭到主管部门和专家批评。就这样,经过一又一次的碰壁和摸索之后,电视剧从业者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抗日剧比谍战片审批容易,比肥皂剧收视率高,比历史剧好改编而播出没有限定,于是纷纷投入“既有主旋律呼应,又能塞进多项形式元素的题材”——抗日剧的怀抱。

抗日剧是电视剧界公认的安全牌,而就在前不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规范黄金档电视剧播出的通知,规定明确指出要重新审查所有抗日剧,禁止播出传奇剧、戏说剧等类型电视剧,又让电视从业人员好不容易找到的“安全地带”消失了。一时间电视剧从业人员似乎找不到方向,而观众也在猜想下一个电视剧狂潮究竟是什么。然而,不管接下来什么类型电视剧会独领风骚,结局不难预料,一定会陷入一个电视剧热播、广大电视剧从业人员纷纷效仿、管理部门禁止这样的怪圈。

2、从业人员过度追求经济效益endprint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视剧不仅是愉悦广大人民身心的文艺作品,更是电视制作人投资的明智之举,不赚钱的电视剧作品没人愿意投资,因此经济效益成为电视剧制作过程中从业人员的目标。在有限的题材选择之下,抗日剧以其审批容易通过、拍摄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的优势赢得众多电视剧生产者的青睐。如《抗日奇侠》、《箭在弦上》、《永不磨灭的番号》、《向着炮火前进》等剧目,在制作过程中融入武侠剧和青春偶像剧等新元素,剧情编排也加入许多赚人眼球的奇特情节,营造奇异效果,获得利润率高达200%—300%。巨大的经济利益令电视剧从业者对抗日剧趋之若鹜,情有独钟。

3、满足部分观众的需求

抗日剧之所以能风靡一时,归根到底还是观众爱看。据统计,浙江卫视2012年黄金档共播出20 部剧,其中抗日剧占50%,江苏卫视黄金档抗日剧占41%,山东卫视占48%。几乎所有省级电视台都在黄金档播出过抗日剧。通常电视台的采购是根据收视率和市场调查来进行的,之所以采购是因为抗日剧的收视率总体走高。尤其是在抗日剧成为热议的话题之后,《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的雷人片段在网上点击率激增,反而激发不少没看过抗日神剧的人想看抗日剧;尽管观众也会边看边骂,但是客观上提升了抗日剧的热度。正是因为收视率居高不下,投资商能迅速收回成本,有市场就能继续拍下去,抗日剧拍摄过多内容相近,为了突出特色,编剧只好挖空心思找新意,于是越拍越荒诞。由此可见,抗日剧的泛滥,观众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另一方面,电视媒体缺乏互动,观众只是被动选择,在电视剧题材少、没什么可看的情况下,观众才喜欢看抗日剧,如果出现大批的优秀电视剧作品让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看抗日剧的观众自然会少很多。

结语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产电视剧的制作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利益是拍摄电视剧的主要动力,而正是电视剧从业者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了电视剧质量低下,抗日剧的泛滥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只有电视剧从业者能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电视剧传播的不仅是娱乐,更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反映,还关系到一个民族在全世界的形象时,他们才不会把历史变成娱乐,把英雄变成武侠,把庄严和神圣变为低俗。

抗日剧泛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行政干预过多。行政手段在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必不可少,而且作用大,但是行政手段的使用要适度,使用过少会造成混乱,而使用过多则会限制电视产业的发展。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并不能一劳永逸,将创作权利交还给影视从业者,将选择权利交还给观众,由市场来决定影视题材的生存才是长远之计。文化评论员江德斌说,只有在创作自由的环境下,各种类型片才会竞相“绽放”,观众的选择余地更大,而那些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在没有收视率之后,自然就会被市场所淘汰。②□

参考文献

①郝建,《抗日剧:走在被娱乐的路上》[J].《商周刊》,2013(7):82

②段菁菁、岳文婷,《“抗日雷剧”遭严查,“大快人心”》[N].《新华每日电讯》,2013-6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2012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endprint

猜你喜欢
娱乐化
主流媒体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及舆论引导研究
从“王宝强事件”浅析新闻的娱乐化
我国文化类真人秀节目的突破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新闻娱乐化表达的尝试与思考
网络媒体下的体育新闻娱乐化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反腐报道娱乐化之忧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中国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