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香港国民教育风波”的若干思考

2014-07-21 00:29任琳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香港市民身份公民

任琳琳

2012年7月,香港教育界发生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引起全国各地人民的广泛关注,“国民教育”是否应该存在?问题何在?应该如何开展?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民众。针对“国民教育风波”这一事件引申出的问题,通过分析香港历史现状,发现问题不在于《中国模式》这一导火线,而在教育方式的不当和历史教育缺失,通过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国民教育香港德育 2012年7月29日,大批香港市民带领子女上街游行示威,反对政府制定并计划采用的德育及公民教育科参考材料《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简称《中国模式》)。游行于下午3时开始,有人手持“撤回染红洗脑教育”标语,并高呼口号,沿途不时有市民加入。有家长表示,他们并非反对国民教育,而是担心课程内容偏颇,造成对学生的“洗脑”,因此要求撤回该科目。据官方统计,游行起步时有1.9万人,最高峰时达到3.2万。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这么多香港市民如此齐心协力进行游行,国民教育在香港的实施果真如此举步维艰吗?

一、“国民教育”是否应该存在

香港是我国的一个特殊地区。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直至1997年才回归祖国的怀抱。这100多年的时间里,香港接受的是英国的子民教育,被灌输的是“世界公民”的理念,而在国民教育方面却一直是空白。

那么,公民教育和国民教育有何区别?《大英百科全书》把公民教育的任务描述为:“公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人们去判断和了解居住环境,同时学会怎样与别人相处。公民教育的另一目的是使人们认识政府结构和运作程序,公民义务和权利,同时也便于人们去判别和了解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社会结构”。由此可以看出,英殖民时代对香港的教育着眼于对公民素质的培养和完善,而缺少对公民的国民身份和归属感的教育。为了改善这种状况,香港政府于2010年明确提出设立独立的“德育及国民教育科”,目的在于推广国民教育在香港中小学的施行。香港政府授权的国民教育委员会将此次国民教育的任务归结为加深学生对国家认识及国民身份认同。

据香港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香港浸会大学一项调查显示:2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中国人”,44%的人则觉得自己是“香港人”。2007年香港回归十周年之际,同样的调查,29%的人认为自己是“中国人”,37%的人认为自己是“香港人”。而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于2012年10月的调查中,其中一题要求受访者回答自己属于哪一类人,四项选择分别为“中国人”“香港人”“香港人,但也是中国人”以及“中国人,但也是香港人”,调查发现,42%的受访者选择自己是“香港人,但也是中国人”,23%的人选择纯粹“香港人”身份,22%的受访者称是“中国人,但也是香港人”,觉得自己纯粹是“中国人”的受访者只有12%。由此可知,香港市民对“中国人”这一国民身份认同感有待提升。

对一个国家而言,国民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香港市民的国民身份认同感的现状显示,国民教育在香港的开展势在必行。

二、香港“国民教育风波”问题何在

既然国民教育如此迫在眉睫,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通过对香港学校推行国民教育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教育方式中,书本教授,灌输为主。港英时代,香港政府对华人教育实施“不干预”政策,香港第一个教育委员会在1848年教育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对香港传统华人学校(私塾)和中文课程不予干预。由于教育政策的宽松,各学校组织不同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到知识,这种方式培养下的香港学生逐渐形成普世的价值观念、多元的文化视角和批判精神。而目前提到的香港国民教育教授途径均以书本灌输为主,由于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想要在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显著的香港推行灌输教育,必然会出现严重地“水土不服”现象。这警示我们要想更好的推行国民教育,教育方式必须改革。最好的方式便是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接收到教育。潜移默化是一种需要较长时间的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而要“润物细无声”。

教育内容中,历史教育缺失。回归前的香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殖民教育,是一种去国家化的“疏离”教育,它长期坚持轻中重英的政策,限制甚至取消母语教育和中国历史文化教育。致使当时的香港人历史知识欠缺,对祖国了解有限,甚至不甚了解。如果一国国民连国家的历史都不清楚,何谈爱国?此次香港国民教育的内容侧重点放在了介绍当前的现状,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方面,而对香港中小学生的历史教育相对缺失。

三、香港“国民教育”该如何开展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史,几乎所有国家都会进行各种形式的国民教育。

就美国而言,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国民教育,第一,爱国主义。美国对国旗的重视程度超乎寻常,几乎所有的学校每天都要进行升旗仪式,甚至在礼帽、头巾、围裙、旅游鞋和圣诞用品上都不乏星条旗图案。第二,自由主义。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家,在教育方面,美国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这种双主体思想促使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第三,实用主义。该思想要追溯到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他反对传统德育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播和灌输,提出个人在实际经验中获得道德观念和行为。第四,分析主义。教育不在于会说,美国人不太接受空洞的说教,喜欢以一种实证的方式去理解他们关心的问题。

新加坡教育部于1997年开始在所有学校中推广国民教育,其首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意识,增进对新加坡近代历史的了解,加强对国家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局限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为此,要求教师在每一门正式课程中必须渗透国民教育,通过参观主要国家机关和公共设施培养学生对新加坡所取得成功的自豪感,强制学生参加社区服务活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那么,应该如何让香港市民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呢?

首先,从教育方式来看,改变说教的授课方式,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信息化社会,网络四通八达,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搜集相关课程资料,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分享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对中国的历史、现状等有更深刻的了解。

其次,是教育内容问题,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值得欣慰的是,香港特区教育局局长吴克俭在2013年7月3日表示,教育局要求香港所有提供主流课程的中学都要在初中教授中国历史。

不得不承认,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香港回归14年后,试图强力推进国民教育,必然困难重重。总之,国民教育在香港势在必行,认清此次国民教育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不足,对之后香港国民教育的推行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乃强.公民教育研究文库[C].2012.449-451.

[2]郑治祖.斥国民教育洗脑论黄玉山:学生有知情权[N].香港文汇报,2011.

[3]徐海波,邢立军.国民教育、意识形态与身份意识建构——从香港国民教育开展受阻谈起[J].学术界,2013,(06):203-209.

[4]赖成德.教育是经济腾飞之本——亚洲“四小龙”教育评介[J].比较教育与研究,2012.

endprint

猜你喜欢
香港市民身份公民
论公民美育
香港市民踴躍參與“撐國安立法”簽名大行動
辽宁舰
跟踪导练(三)(5)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互换身份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