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涛
摘 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交通运输能力也得以迅速提高,全国各地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其中铁路作为最主要的运输方式之一,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针对铁路货物装载加固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意见,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铁路;货物装载加固;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铁路中最主要的话题都是安全,而其中对铁路运输安全工作影响最深的就是铁路的货物装载加固。尤其是在第六次全国范围内的提速之后,主要干线上的货物列车运行速度得到了显著提升由80km/h提高到120km/h,甚至部分区段的速度高达200km/h。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中,为了给货物安全提供足够的保障,而给运输安全工作带来了挑战。自此提速以来,货物运输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安全问题。鉴于此,加强货物装载加固的安全管理,提高货物装载加固质量已经势在必行。
1 铁路货物装载加固中存在的问题
1.1 职工素质偏低
首先,由于职工的受教育水平不高,而严重影响了其业务素质,进而不能很好地理解新的规章制度。其次,由于职工的思想素质偏低,容易形成懒惰的思想,而且在工作岗位上不能恪尽职守,并导致擅自更改货物装载加固方案、采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材料进行装载加固等行为的存在,给安全运输埋下隐患。
1.2 检测设备落后
部分车站在运输过程中在对货物完成装车后,因缺少简易设备用以检测列车始发偏重、偏载、超限等情况。对于散堆装货物装载,尽管使用了单斗称重装置等,但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准确地测定超载情况。随着机械化装卸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设备也越来越先进,轨道衡、吊钩称等开始被用于装载加固检测当中。但由于存在较大误差,而且难以完全覆盖,所以在部分车站没有得到应用。
1.3 装载加固方案的管理不够
货物装载加固方案管理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装载加固方案不完善。在社会发展的带动下,社会分工已经非常细化,第三方物流公司也就是货运代理公司应运而生。但是,一般来说货物装载加固方案的制定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如果没有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缺少正常的审批程序,方案将不具备可行性。其次,方案审批过程不严格。审核人在审批过程中,往往单凭图纸或经验,而没有对货物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最后,对方案的执行不够彻底,因货运人员工作不认真或对装车检查不全面等情况,给安全运输埋下隐患。
2 改善铁路货物装载加固的建议与对策
2.1 严把从业人员素质关
保证货物装载加固质量的重要前提就是从业人员的素质。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定期举办学习班,以加强职工对超限、超重货物运输及货物装载加固的掌握程度,同时通过培训提高现场主管货物装载加固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全体职工当中普及货物的装载加固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从而为货车装载的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严格审核装载加固方案。在进行货物装载加固时,必须严格执行铁道部《加规》的定型方案和局审批的暂行方案组织装载加固。方案中,必须选择具有由铁路局办法的生产销售许可证的厂家生产的加固材料,而且质量和规格也都必须符合相关要求。
2.2 充分发挥安全检测设备的效能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为铁路运输安全提供保障,建立立体化、全覆盖的货运保安设备系统。近几年,铁路货物装载加固安全监控不断加强对新设备的应用,如轨道衡、超偏载检测仪、轮重仪等,以加强对装载加固质量的控制,但由于这些设备的使用还没有完全推广,因而监控力度还不够。而且,由于新设备的标准不统一,而给使用增加了困难,因而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应当尽快更新设备,并统一型号,形成规范化管理,使得这些设备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以能够实时监控运用中的货车。
2.3 严把车辆选用关
保证货物装载加固的关键在于正确选择符合标准的车辆。各装车单位在装车前必须对货车的技术状态进行认真的检测,以防止技术状态不好或者没有采取安全措施的货车出站。对于专用线的装车,相关车站首先要做的就是明确装车前车辆检查的职责,同时确保做好检查工作,并认真交接。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货物装载加固工作的质量,车站还必须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制度,明确各自的权限,并严格执行铁路局所规定的装车质量签认制度。同时,要设置专人严格监控货物装载加固的每一个环节;重点货物装载加固要有专人负责,一旦出现任何问题相关人员要负连带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装车质量签认制度得以切实落实,以保证能够对货物装载加固质量进行良好的监控,而且还应当充分发挥货检部门安全哨兵的作用,提高货检作业质量,提高货检作业人员的素质,从而提高货物装载加固水平,保证铁路运输安全。
参考文献
[1]黄丽娟.铁路货物装载加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
[2]张建龙.铁路货物装在加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河南科技,2013(20).
[3]钟朝文.加强直达货物列车组织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货运2010,28(4).
[4]罗兵国,王静.贵州铁路货运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J].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