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睛心
摘 要:最近几年内,我国地震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全造成了严重的灾害和损失,房屋等建筑设施在地震的作用下显得非常的脆弱。针对四川汶川和国外的一些地震实录,发现房屋建筑结构对于地震的要求过低,在重建中,为了满足和预防地震造成的大面积房屋建筑倒塌,在建筑设计中要加强对抗震要素的设计,采取抗震设计措施,提高建筑抗震等级,确保建筑更加的安全、适用、经济、稳定。文章通过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要素进行浅谈,提出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
前言
地震是一种天灾,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损害非常巨大,在我国,目前对地震的预测能力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就要自身对地震采取安全的措施或者掌握逃生应急技能,降低危害程度。我国在进行建筑设计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要求也有相应的标准,为了确保地区内的建筑设施满足地区地震抗震要求,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要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了解地震发生的等级,从基础建设早上层建筑都要满足一定的抗震条件。建筑结构设计的设计,对抗震本身就是关键,合理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抗震提供稳定性条件和缓解冲力作用。
1 了解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性设计标准
根据我国颁布的抗震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我国的建筑抗震设防分为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和丁类建筑,每一种设防都有它自身的防烈度抗震措施。
1.1 甲类建筑
甲类建筑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灾害的建筑。此类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根据抗震设防烈度要求进行,即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当符合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在设计中一定要大于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指数。
1.2 乙类建筑
乙类建筑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要根据本地的抗震作用进行抗震设计。如果这类建筑较小时,结构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这时就可按照本地区抗震防烈度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即可。
1.3 丙类建筑
对于丙类建筑,只要保证抗震措施满足本地区的地震作用产生的抗震防烈度要求。
1.4 丁类建筑
丁类建筑一般在地震作用下,抗震措施应允许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同时可以相对的降低一些,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要求。
2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
针对抗震设计标准和建筑类型,在设计中要考虑地区和建筑结构条件,双重的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物本身的材料、地理位置、结构层、基础结构等方面进行抗震设计,采取有效的抗震措施,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不稳定性,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2.1 建筑结构设计中材料选择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材料是主要的承重原料,材料的刚度和塑性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较大,为了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使用材料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地震历史记录,根据科学的数据进行材料选择,一般情况下,在不影响建筑物整体使用和维护结构设计下,选择质量比较小的,对地震破坏效果作用要低。考虑到地区的差异性,在我国东北地区,为了保证建筑结构设计,预防地震作用,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来保证建筑物的整体性,在大型建筑物设计中,采用伸缩缝,通过对基础的勘察检测,提高基础稳定性作为抗震措施。
2.2 隔震措施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在考虑地理环境和建筑物尺寸设计的同时,对建筑物基础、抗震装置、以及抗震位置进行科学的设计说明,在建筑结构比较关键的位置设置隔震层,来消减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的冲击。根据不同的位置,隔震层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地基隔震、基础隔震、间层隔震和悬挂隔震。
2.2.1 地基隔震措施
地基隔震就是在建筑物的基础底部与土层接触位置设置缓冲层,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进行吸收和反射作用力的作用,以此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基础和建筑物整体的破坏作用。在我国最为常见的地基隔震层主要采用沥青原料的隔震层,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加科学的隔震层产生,对消减地震作用效果会更加理想。
2.2.2 基础隔震措施
对于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中,基础本身就是对整个建筑物的承载和荷载的传导作用,基础结构设计对整个建筑物都非常重要,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所以在设计基础结构中,对于抗震措施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在对基础采取抗震措施,为了减小地震对上部结构的抽奖破坏,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和基础位置接触处设置隔震层,它是防止地震力由地基处向上部结构传播的防震措施,从而减低上部结构的破坏,效果显著。这种抗震措施更适合多层建筑施工。基础抗震装置一般采用混合隔震装置、基底滑移隔震装置和夹层橡胶隔震装置。
2.2.3 间层隔震措施
间层隔震是为了吸收地震冲击余力而设置,目的是再次消减震力的作用,一般在原始结构层上安装隔震层,对于早期建筑采取抗震措施使用普遍,施工过程简单易操作。
2.2.4 悬挂隔震措施
悬挂隔震措施就是将建筑物的全部或者部分悬挂起来,起到隔震的作用,也叫悬挂结构。这种抗震措施在大型钢结构建筑中使用较多。在地震发生时,震力需要介质传导,悬挂结构主体受到地震作用,但子体受到的作用就会减轻,使地震产生的破坏力不能进行大面积的传导,保证了上层建筑物的主题机构不受破坏,有效的进行隔震作用,减轻破坏。这种隔震措施效果显著,而且正在逐渐被采用在钢结构建筑中,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计者也会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将优化悬挂隔震措施,为建筑结构设计提高有利的抗震效果。
2.3 机敏减震支撑体系设计
机敏减震体系设计就是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活塞运动原理,保证建筑物结构形成可以自由滑动的层面结构设计,在地震发生时,内外钢通过不断的滑动来消减地震作用力,减轻震力破坏和消耗地震作用力的传导。
2.4 效能减震技术应用,提高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功能
效能减震就是消耗地震能的传导和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这种方法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目的是消耗和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对建筑主体的震力破坏,保护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稳定。效能减震技术的应用,它运用也比较广泛,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旧建筑的抗震加固,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建筑物不被大面积的破坏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现阶段各种抗震措施而言,都是为了减轻对建筑物的破坏。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已成为热门话题,我国近几年的地震灾害,为人们再设计中敲响了警钟,原有的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建筑设计要求,所以,通过采取各种抗震措施和不断的研发抗震技术,增强地震应急安全知识,通过人为和科学的对地震预防和应急,是减少地震破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建,于峰.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6).
[2]杜俊峰.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1(4).
[3]毛俊玲.浅谈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J].山西建筑,2010(32).
[4]郑剑扬.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