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伟
摘 要: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在信息时代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中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适应能力;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49-01
一、问题的提出
《技术课程标准(信息技术部分)》明确指出:要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技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传授知识,增进学生的技能,还要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这样的问题:一来教材的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二来学生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的操作,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针对这种现状,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就非常注意这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探究和一些看法。
二、实践探究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驾驭和认识各种不同信息环境和特性,体现在对未知功能的探索能力。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对学生起到引导的作用,培养他们今后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根据教材的特点,我总结了自己日常教学过程的探索和实践内容,大致分为五个方面:
1、挖掘软件自身的特点和潜力
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都应该知道,软件很多,我们不可能对某个具体软件的各种功能都一一详细介绍,而且也根本没有必要。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们要挖掘该软件自身的特点和潜力,培养学生认识各种信息环境和软件的共性。比如:
(一)、在传授《编辑计划书》一课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字体格式的设置任务根本不感兴趣,原因是操作简单,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的是激将法,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一开始,将演示文档中文字设置成各种颜色、形态的艺术字体 ,除此之外提供了一个个性字体网站。当学生尝试过一次后,他们很快就会陶醉在其中,也很乐意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灰鼠坐堂》一课中要求学生掌握有关文本框的基础操作,而文本框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任意定位图形(或文字),因此我们就要好好地利用它。通过文本框和图形(或文字)的有效结合,学生们创造出更美观、实用的作品,同时也感受到图文混排变得很容易,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这种成就感也大大提升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及创作的欲望。
以上的两个例子都是抓住软件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软件功能,制作出更有个性化的作品。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适应一般软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他们学习的适应能力。
2、归纳总结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
信息技术每天都在不断更新,软件也是日新月异,每天都涌现出更优秀的软件,因此没有一款软件是完美的,只能说是最适合某种要求的软件,所以我们要取众软件之长为自己所用。
3、将生活应用和发展变化相结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技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那么信息技术到底给我们的生活带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中学们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影响呢?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认为有必要时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适应能力的有利途径。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的途径可能有很多,而我平时就是从上述的几个方面来做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培养途径是有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国外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一英寸宽,一英里深”,那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努力这样做。拓展信息技术的外延,深化信息技术课的内容,让学生朝着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主见,那么学生的适应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这里还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和说明的是网络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产物,有其先进的一面,当然也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网路犯罪、电子鸦片。而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好奇心特别强,判断力不够好的状态,一个不小心,就会掉进这个“深渊”。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更有责任和义务要帮助他们学会分辨网络上的好与坏,要让学生严格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魏雄鹰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