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玲
“卢瑟夫”是网络上对于Loser(失败者)的戏称,网络上将像张一鸣这样白手起家、历经风浪的互联网创业者,都被归类为“卢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三十而“立”,似乎也只有当年的互联网界,才能在这样的年龄段上成就传奇——张朝阳32岁时创立了爱特信,丁磊26岁时创立了网易公司,马化腾26岁时开始鼓捣起了那只小企鹅。
如今的张一鸣,也刚刚过了30岁。目前,刚刚为今日头条所属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完成一亿美元的C轮融资,而公司的估值也已达到了5亿美金(30亿人民币)左右的高价,这绝非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所能比拟的。
能让“今日头条”仅上线一年就创造4000万注册用户,日均600万用户同时在线的神话,而其背后,与作为互联网界的元老之一的创始人兼CEO——张一鸣的互联网创业经历丰富也是密不可分的。
创业八次 屡败屡战
细数张一鸣的创业经历,自2005年毕业以来的八年间,他曾经五次重新起航。
张一鸣曾先后参与和创建酷讯、饭否和九九房,并担任这些互联网公司的高层领导职务。他所参与、所做的企业都拿到过投资,培养的人才也都受到业界的欢迎,然而最终都因非心所愿而选择离开。
2005年,南开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和师兄共同创业,开发面向企业的IAM协同办公系统,不久便以失败告终。
2006年初,加盟酷讯,两年之内从工程师晋升至酷讯技术委员会主席,但两年后终因“无法忍受混乱的管理”而离开。
2008年,抱着学习大公司如何管理运作的想法进入微软,但不久后又因“一种不适应感”离去。之后,张一鸣成为饭否技术合伙人,但这个让他积累了大量社交数据分析技术的“新星”,却因“时间不对”而陨落。
饭否关闭后,张一鸣又创立了房产搜索网站“九九房”,正当其业务蒸蒸日上时,却又觉得“一个对商业敏感的人会更擅长这类商业运作”而再次选择离开。
当有人说张一鸣“八年做了四个项目,没做成一件事”时,他却不以为然,“要看成功的定义是什么?如果从创建一个10亿美金的公司,或是为上亿用户提供价值的伟大企业的角度来衡量,我当然可以说还没成功过。”
应该说,张一鸣一直在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位置。而正是这八年的经历,成为“今日头条”的“原始资本”。
在“酷讯”,他试图“把人和信息连接起来”;在夭折的“饭否”,他学到了社交数据挖掘;在九九房,他积累了运营管理的经验。最终,他发现“互联网发展到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依然很落后!”于是,一款让用户自己决定想看什么的“今日头条”应运而生了。
制作今日头条 获取千万受众
今日头条背后依托一整套推荐引擎,用户在使用微博、QQ等账号体系登陆后,机器算法会以关键词等元素判断用户的兴趣爱好,从全网抓取内容,并实现新闻、博客、问答等泛媒体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但是“个性化推荐”这样细分功能的完善产品,在国内尚无成功先例。
为此,张一鸣带领团队决定曲线救国。他们先做了两款比较讨巧、受众广泛的应用——“搞笑囧图”和“内涵段子”,其卖点一目了然。一经推出,就在苹果App Store应用商店大获成功,长期位居排行榜前20位,积累了数十万日活跃用户。随后他们又开发了一款“交叉兑换系统”,引导用户向今日头条迁移。在此战略之下,今日头条仅仅100万元的推广费用就实现了一百多万的日活跃用户量。
2013年,今日头条开始借力微博和微信,每天十几万用户借道今日头条分享新闻,直接将排名第二的同类产品远远甩在后面,访问量是其两倍多。紧接着,今日头条开始走第三方应用商店渠道。
随着B轮融资的完成,张一鸣一改之前“不花钱、少花钱解决问题”的策略,开始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逐渐加大市场费用的投入。到目前C轮融资完成,今日头条的日活跃用户量已达到千万级别。现在他又将目光瞄准手机预装。目前已经与国内外多家厂商进行了接触,但尚未取得太大进展。
借力百度,帮汪峰上头条
在张一鸣的创业理想中,今日头条的最大特点是它最大限度地贴合了每位用户的个性特点,即所谓的私人定制。当所有新闻媒体的头条都是千篇一律的领导人出访时,他希望一位11岁孩子妈妈的“今日头条”可能是小升初政策又有何变化,另一位互联网创业者的“今日头条”则是比特币交易平台拟破产。这正是今日头条的理念——“你所关心的才是头条”。
在这样的理念下,今日头条借力百度,“帮汪峰上头条”。“汪峰因为上不了头条而成了头条”,这句话说起来拗口,却是今日头条结合用户的关注特点与百度手机助手完成的一次针对热点事件的完美互动推广。在传统媒体,汪峰的新闻在当天够不上新闻头条的资质,但是在上百万用户的手机的“今日头条”里,他已经早就是头条了。
这正是张一鸣坚信的“信息的价值取决于个人”的理念,通过把搜索与推荐的技术优势最大化地嫁接在新闻客户端上,挖掘分析数据,判断每一位用户的喜好,推送与其息息相关的各种信息,随着用户使用的时间越长,软件也会越来越懂你,提供的信息也会越来越精准。对此,张一鸣不无骄傲地说:“要做到对个人的精准化个性信息推送,则需要掌握大数据挖掘、推荐引擎等前沿技术,在这条路上,我很骄傲地说,我们确实走在了前面。”“今日头条”就像你手机里只属于你,知道你的趣味、喜好,为你筛选信息的一个小机器人。
版权之争成为传统媒体的“头条”
谈及未来,张一鸣打算下一步在“今日头条”上创建一个平台,让媒体和自媒体可以直接在“今日头条”客户端上创建内容和进行商业变现,每一个媒体可以在其上创建并发性自己的报纸。这样的“今日头条”将从一份“报纸”变身一个创造报纸的地方,完成自己从工具到平台的转化。
然而,在张一鸣看来,或许是近日的1亿美金的融资消息刺激了许多人的神经,瞬间针对今日头条的口水蜂拥而至。而其纠葛点依旧是老生常谈的“版权”问题。这家自称“不生产新闻,而是新闻搬运工”的今日头条,一下子成为传统媒体的“头条”。对此,舆论有两种声音,一是唱衰“今日头条”,要求其支付版权费。二是,从传统媒体自身运营找原因,认为“今日头条”助推纸媒焦虑。
张一鸣认为,“今日头条”完全利用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对内容做更好、更高效的分发,使媒体实现更大的影响力,给媒体带去更大流量,同时增强他们变现的能力。倘若双方都能更专心地做自己更专业、更擅长的事,这本身就是一个双赢。而传统媒体似乎毫不领情,浩浩荡荡地纠集了若干媒体开始维权,然而,2014年6月7日的一篇名为《我为何退出今日头条维权战?》的文章,揭示了此次维权战的战况,其犀利地将此次维权比作“第二次鸦片战争”,并预言“传统媒体已经输掉这场战役,但今日头条并没有赢”。
那么接下来,今日头条将何去何从?如何与传统媒体实现共赢?似乎一切还是时间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张一鸣将带着他的“今日头条”的团队与传统媒体之间展开一场谈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