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连峰
【摘要】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是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而今将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和高考命题成为一种潮流的情况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利用史学研究成果。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融入史学研究成果,对推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学生的能力的提高、课改的深化等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用教材教史学研究成果教师专业化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81-02
历史课程应该在课程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历史学成果,建立符合现代教育的课程体系。因此,没有历史学的专业功底,空谈历史教育,于事无补;只有史学功底,不懂课程理论,则不能与时俱进。在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上,运用课程论进行系统研究,才能产生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有实际意义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1]自新课程实施以来,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是教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这也对突破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学会”向“会学”有重要作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史学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来化解这一难题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一、研究这一课题,主要基于实现用教材教的紧迫性所决定的
(一)基于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反映各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及时调整更新。课改以来,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如果高中历史教师不关心史学研究动态,史学观念滞后于学术研究成果,就会成为制约历史新课程发展的瓶颈。
(二)基于历史教科书中学术研究成果应用落后的问题
教材是某一时期整体研究水平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它的水平反映学术界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一部好的历史教材应科学地吸收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它的活力和生机来自学术界科学的研究成果。但是,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和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隔膜。[2]所以,教材的应用与史学研究成果的落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教师要利用资源的开发来弥补教材的不足。
(三)基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要求
作为一个革新者的教师应该接受新事物,并根据需要来改变自己,以适应教学的发展。一个富有成效的教师能够实际地把握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他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不相同的,并且能够通过使用不同的策略和行为来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他们还能够通过激励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解决者和思考者来创设一个学习者团体。[3]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展自身的专业,其中关注学术研究的潮流。
(四)基于学情困惑的追问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在书本中找答案,在已有历史定论的束缚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不懂也不会运用历史思维,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权威的怪异心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提供相应的新的研究成果,让学生知道所有事件都可能有不同的结论时,他们针对问题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们就会主动思索、探究,从而思维活跃。[4]
(五)基于考试形势的探索
高考命题成员主要人员由高校教师组成,命题会渗透自己的学术思路,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他们平时的研究成果。如2013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第23题(“罗斯福新政题”),该题从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的角度进行命题,该题进一步强化了拓宽史学研究视野的重要意义。
二、史学研究成果的引入是实现用教材教的重要途径
课程内容选择的时代性原则,要求反映学科发展的趋势,史学研究的成果具体体现了历史学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吸收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
(一)理论前沿——及时吸纳新理论
在国内,研究学者在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引入了一些新的史观,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等。一些不被重视的史观如生活史学、形象史学、风俗史学等研究方法越来越成为研究者的热门话题,这些史观和研究方法也一定会进入高考命题者和广大学生的视野之中。教学中要吸收、理解、运用这些新成果,尤其在史观上要与时俱进,及时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史学健康的发展方向,顺应时代潮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理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教学的革新。
(二)教学实践——及时应用史学研究新成果
例如: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学术界对此有了新的研究,并提出新观点:其一,《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岳麓书社2011年8月版)的作者杨天石认为辛亥革命最显著的特点是胜利迅速,代价很小,辛亥革命的结果是和平转移政权,社会基本稳定,没有革命通常所不可避免的大规模的流血、牺牲、破坏和杀戮。其二,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也在淡化“革命史观”: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不再突出使用“反帝反封建”等概念即是明证。
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合理补充新观点,必然会引起学生的质疑和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独立精神无疑会逐渐得到提高。也会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知识框架,弥补教科书相对滞后的缺点。
三、用教材教与学术研究成果开发应的思考
(一)把握用教材教与学术研究成果的契合点
史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和利用应把握一定的“度”。首先,角度指要从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标;其次,深度是指引用学术研究新成果不能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再次,信度主要是对于学术新成果不会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基调相违背,可以被主流意识所包容和接纳。[5]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与史学研究成果结合的契合点。
(二)把握高中历史教育的公民教育与学术研究的主流意识结合点
教师还要从公民教育的角度确定课程内容。有些问题从学术角度解释可能有道理,用现代公民意识衡量可能就是荒谬的。在历史课程强调公民教育具有其他课程补课替代的作用。[6]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并不排斥学术新成果,但也不能被学术研究新成果所替代,历史课堂教学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学科教育的特殊性在于要对学生进行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根本利益的教育。
(三)把握用教材教与学术研究成果应用的盲点
中学教师也不是不想了解学术动态,有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有些教师是专业功底不够,大多数教师是囿于工作负担太重。如何改变学术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相对落后的局面呢?从自身来讲,注意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从学校来讲,教研活动可组织相应的专题研讨和阅读专业刊物的活动,了解史学研究动态。学校也可以通过校本化的研究,加强史学理论的学习。在提高史学专业水准的基础上,善于积累重要的史学资源,建设与课程内容相对应的优质史学资源库。
总之,以学术标准解析教材的专题及其结构,注重实证基础上的历史发展逻辑,揭示因果关系;以学术标准解析课程内容符合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从而推动课程改革,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5页
[2]李喜所:《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三点建议》,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03年第05期,第8页
[3](美)D.John Mclntyre , Mary John OHair :丁怡,马玲等译《The Reflective Roles of the Classroom Teacher》(《教师角色》),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86页
[4]陈志刚:《对历史教科书某些编写问题的思考》,《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第09期,第16页
[5]杨弢、刘乃秀: 《学术研究成果给中学历史新课堂带来的困惑与思考——以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教学为例》,《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6年11期,第53页
[6]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