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推进高职院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

2014-07-19 19:24李兴祥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体教学内容

李兴祥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体育教学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从新的视角审视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高职院校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策略和措施。旨在促进教育教学,为高职院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职院主体性 体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67-02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的不断深入,高职院体育教学得到日益加强,改革力度也进一步加大。同时,也暴露体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不喜欢上体育课等问题依然存在,这引起了广大学者和教师的关注。以人为本,在高职院体育教学中实施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对于进一步推动高职院体育教学改革,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1、体育教学主体性和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内涵

主体教育思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根据哲学和教育学观点,体育教育活动主体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体育教师。教师主体表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学生主体表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两个主体,但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体育教学的主体性是学生教学活动中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总和,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教与学的过程看,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认知、技能、情感等多元关系,要使这些关系产生教学效益,就得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

学者们定义体育教学模式,都强调以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为依据,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程式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体现一定体育教学思想并具有相对稳定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的活动策略或操作模型。我们结合主体、主体性和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将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需求,引导学生主动地、能动地、创造性认识和实践体育的教学策略和活动体系。体育课程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都能得到最佳发展。

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课程内容及场地器材互为对象,教师和学生彼此以对方和自身为对象化的内容。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是建构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机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建构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教授活动中,体育教师是主体,是整个教学的设计者、执行者和管理者,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表现及时把握教学进程,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建构;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作用的主客体关系,为学生主体性建构提供了条件,促使学生主体建构自身的主体性品质。

2、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主体性,推进高职院体育教学

2.1、以人为本,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主体性能力为目标。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在教学时强调“一刀切、满堂灌”,学生缺乏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优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就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在主体性教学中要采用“小组”和“团队”合作的教学形式,不但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因此,在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过程中,我们要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放在首要位置,努力发展学生潜能,不断改进教学策略,促进体育教学实效。

2.2、以人为本,体育教学过程实现个性化、个别化与集中教学统一。高职院学生因基础差、素质不均、在校时间短等特征,决定了我们必须积极采用“个性化”或“个别化”教学部分替代集中性教学,做到与集中教学的有机结合。“个性化”、“个别化”主要表现:一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鼓励学生能独立活动来代替集体活动,有更多培养个性的学习活动机会;二是学生可按自己技术能力和水平调整学习进度,即进行个别学习活动,实现教与学的“个别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改善陈旧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缺陷,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一种探索。

2.3、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实现课程内容系统化和综合化。要从实际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整合与组合,使课程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更接近,适应终身体育的需要。体育教学方法运用应从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教师遵循“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而采用不同的教法;同时也提出不同的要求,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快的提高和发展。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和身体的差异,分多个层次的安排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分别进行教学,并对掌握教学内容快、进步明显的学生实行升级学习办法,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4、以人为本,全面兼顾,实现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多元化。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时,教师既要评价学生运动成绩的表面现象,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现象存在的原因,客观评价学生体育运动水平;教师应该注重发展性评价,体现鼓励性的一面,为学生指明方向;还应特别重视“困难”学生,在评价时充分考虑这类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努力程度,注重学生提高的过程,看其结果更其过程。以人为本的考核评价方式,应该是能把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和情意表现等纳入考核评价范围,对学生进行整体、全方位和动态评价。要以人为本,全面兼顾,改变一元性的“教师判定”法,实现“教师评定、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相结合的多元化方式。

参考文献:

[1]王从江.体育教学中主体性体育教学模式再探[J]. 教学与管理,2013(30)

[2]李丽.高职院主体性体育教学的开展途径和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2,4

[3]马逸奎.主体性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4)

猜你喜欢
建构主体教学内容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建构游戏玩不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