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审题能力

2014-07-19 17:45励春梅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4期
关键词:煤块传送带审题

励春梅

【摘要】解题总是从审题开始,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现行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对教师的依赖性强,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如何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题目,提高解题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善用标记,捕捉信息,抓住“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借助示意图,分析物理过程,建模型,巧模仿这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关键词】审题解题标记关键词示意图模型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26-02

在高中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物理难学。让有些学生想不通的是:上课听老师讲,觉得很简单,可轮到自己解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其实我自己是学生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听老师讲解时觉得头头是道,很有逻辑性,可拿到题目却没有清晰的思路,但如果旁人稍一指点,顿时恍然大悟,觉得很简单。这说明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如何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题目,提高解题能力,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题总是从审题开始,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审题是通过审阅题目,弄清所涉及的物理过程,建立物理模型或情景,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活动。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解题的成败。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教师总是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传授一些知识给学生。在分析题目时,常出现为学生读题,代替学生思维,或直接告诉学生题目的关键之处,使学生丧失了培养审题能力的机会,变成了一部接受器,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过程。造成学生解题时忽视审题的过程,未把握题设信息条件,往往会产生“条件不足”而感到束手无策。在考试过程中,许多学生迫于有限的考试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想把空白处添满,有些甚至连题目都没看清楚。此举必定造成重大的失分。而学生往往把自己的这种能力缺陷归结为“粗心大意”,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审题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长此以往,由于没有正确剖析自己的弱点,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一碰到信息题或新情景中的题目,学生往往感到很无助。

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特别是在高三教学中接触到历年的高考题,觉得高考题型虽然灵活多变,情景新颖,但只要具备良好的审题习惯,不难发现在字里行间或示意图中隐含着我们要寻找的条件。只要找到关键之处,往往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要应对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题目,不仅要求教师要重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古人云: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只有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审题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追求的境界。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呢?

一、善用标记,捕捉信息

现行高考中不可以带计算器,因此理科综合卷大部分试题中的物理量均以符号形式出现,它降低了数学运算的能力,但同时也提高了对学生思维的要求。有些学生看到题中没有具体的数据,竟不知从何下手。针对以上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重视此类题型的训练。在审题时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记号把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如研究对象的确定,在电磁场中尤其重要,因为带电粒子的电性牵涉到了电磁力的方向问题,还有要不要考虑重力的问题。确定了研究对象,很容易判断考察的内容。如磁场中的运动导体棒,是属于电磁感应和安培力,若是磁场中运动的电荷,则是洛伦兹力的内容。因此,我总让学生把研究对象用圈圈出来,把题中物理量的符号用圈画出来,提醒学生最后的结果只能用这些物理量去表示。若出现了未知量,则意味着某个环节肯定出错了。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如“光滑、缓慢、恰好”等,则用波浪线或直线把它们画出来。在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时要结合考虑。由于题中作了标记,第二次审题的速度可以快许多,可进一步思考:考的是哪部分内容,物理情景如何,有几个过程。标记出的信息对解题是很有帮助的,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迅速进入解题的状态。

二、抓住“关键词”,挖掘隐含条件

物理题中隐藏着一些“关键词”,这些词中往往暗示着某个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以及我们解题时所需的条件。分析这些关键词语,深刻领会它所描述的含义,对解题有重大的帮助。

例:(2005年全国高考第24题)如图1所示,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学生一看到题目,心里凉了半截。多物体加上弹簧,而且已知量又少,一时难以入手。但如果能静下心来仔细斟酌,抓住关键词,推敲字里行间的意思,就能找到突破口。如题中A,B开始时静止,意味着弹簧被压缩,且弹力等于A的重力。设弹簧的压缩量为x1,则k x1 =m1g。从“挂上C后静止释放,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这句话中,隐含着多重信息,“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说明B的速度等于零,间接说明A和C的速度也为零。从力学角度来看,地面对B的弹力为零,弹簧对B的弹力等于B的重力。设B刚离地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 , 则kx2 =m2g。此题中是变力作用,而且涉及系统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显然不适用,因此可以考虑用能量守恒定律对系统列式。这样一分析,题目就迎刃而解了。

三、借助示意图,分析物理过程

在审题中,示意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直观清晰地展示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可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形象,也可挖掘出题中的一些隐含条件。借助示意图可以事半功倍。

例:( 2006年全国高考第24题)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0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0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此题虽是常见的传送带问题,可跟我们平常训练的有所不同,传送带并非一开始是匀速运动,而是先匀加速后匀速。题中已知量少,所求问题是黑色痕迹的长度,令许多同学望而生畏,束手无策。如果能画出示意图,分析清楚物理过程,寻找这些过程所遵守的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便可顺利求解。

多物理多过程的牛顿力学问题

煤块:匀加速α=μg 速度0→v,v=at1,此过程时间相等。

传送带:匀加速α0,速度0→v0,v0=a0t1(过程1)

煤块:匀加速α=μg 速度v→v0,v0=v+at2此过程时间也相等。

传送带:匀速α0,速度v0不变(过程2)

明确黑色痕迹指两者的相对位移△s=s传-s煤

s传=+vot2 s煤=联立各式,即可求解。

四、建模型,巧模仿

物理难学还体现在它可以和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以全新面貌呈现。学生对于新情景中的信息题,缺乏分析、转换的能力。其实,只要能正确地建立模型,就可把新情景中的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物理题型。

例:.(1998年上海高考试题)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作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约为1.5×105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_w。

本题以信息形式呈现,学生感到非常陌生而无从下手。审题时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原有问题上,而应将原问题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来解决,即通过认真读题后,把实际问题转换成相关的物理模型来处理。

如图,将心脏每跳动一次输送的那部分血液视为一长为L,横截面为S的液柱,血液柱受到心脏的推力为F,每次心脏推动液柱前进的位移为L。

心脏每跳动一次推动血液做功为:

W=FL=PSL=PV, V为心脏跳动一次输送血液的体积。

心脏的平均功率为: P==pv=1.4w

总之,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它要求学生思维严密,逻辑合理,能抓住题眼,构建模型,弄清过程。只要平时注重分析细节,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审题能力,那么解题能力必将大大提高。

猜你喜欢
煤块传送带审题
倾斜传送带问题突破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浅探传送带模型的分析策略
孩子成绩差,圣诞礼物送煤块
越南最大煤块
最大煤块(大家拍世界)
“三招”学会审题
低铁比条件下低硅、低温铁水加煤块冶炼生产实践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