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非
【摘要】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实施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郑州十二中整合资源,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时代特征、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黄河文化与创新教育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在学校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开发过程进行梳理,为今后丰富课程提供思路,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校本课程与教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4-0019-02
新课改以来,郑州市第十二中学积极响应国家课程改革的号召,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实施和推进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符合时代发展特点的、适合学生实践的校本课程。
郑州市第十二中学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郑州市的北部,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南岸。这里历史遗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历史事件影响重大。历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千百年来“商都人”素以勤劳勇敢、积极上进而美誉天下。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优势,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厚重的大河文化,千年的历史积淀,为我校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1、编写目的明确,价值取向恰当
(1)传承——大河文化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几十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了人类的踪迹。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黄河两岸、大河上下。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人们亲切地称它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世界各地大都还处在蒙昧状态的时候,我们勤劳勇敢的祖先就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斩荆棘、辟草莱,劳动生息,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古代文化。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上,我们确立了从“源”入手,以大量的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及传奇故事,书写了商都4000多年文化的发源、发展。它既是千年大河文化的发展史,又是生我养我的乡情乡史,旨在让人们了解、熟知、热爱它。
我们在大量的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决定把所开发的系列校本教材命名为《大河情怀》,其中包括《惠济区人文地理》、《郑州市历史文化名人》、《商都的历史变迁》等一系列教材,既充分利用中原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社情民意的课程资源,又满足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编写这些教材的最大创新之处是: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志和史志,是一本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富有普及、推广价值的本地教育读本。
(2)建构——教与学
我们的校本教材是以古老的黄河文化为背景,以历史文化名城郑州为素材而编写的,体裁多样,写作灵活,是中学语文课、历史课、地理课的延伸和补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修其中的部分内容,也可以自学其中的部分内容。任课教师可以为选修的学生主讲该课程,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富有本地地域特征的文化知识和历史知识。
(3)提升——学生素养和学校品位
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大河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同时,商都郑州也是观光旅游胜地,同学们通过学习校本教材可以学到目前国家教材中不能学到的知识,他们将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讲给身边的亲戚朋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郑州,了解商都的历史,可以使更多的游客纷至沓来,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较快地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效应。
2、精心组织,科学编写
我们开发校本教材本着全面贯彻落实课程即教育情境和师生互动过程与结果的课程观;贯彻落实学生不但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构建学习能力的学生观;贯彻落实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发展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发展能力的教师观。我们反复推敲,反复论证,在编写过程中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1)强化领导,责任到人
要开发和编写校本教材,宣传动员工作不可少。我们主要开好两会,一是领导班子会,着力研究此项工作如何开展;二是召开骨干教师编写会,要大家明白此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三是召开编纂工作小组成员会,研究具体方案,落实责任。资料搜集后,我们又进行了分组细化责任,校长负责整个教材的策划和内容审定;教科室有关老师负责内容编排和整理并负责具体编写。
(2)内容选择,有的放矢
突出主体内容。编写的主体内容是发生在黄河流域郑州市附近发生的人和事。我们以“源”、“新”、“古”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源”重在揭示大河文化历史底蕴;“新”重在呈现改革开放,郑州时逢机遇,得以发展,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欣欣向荣的景象;“古”重在提炼领略大河文化的神韵,了解她的博大精深。
突破难点内容。教材编写的难点是提炼大河文化的古韵,这一难点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上都迫切需要作出回答。教材力求以辩证法和唯物论的观点,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提炼大河文化的古韵。让教材有“魂”,有特色,力求上档次。
反映前沿观点。我们编写小组的成员,直接参与了课改,有课改的实践经验和感悟,有校本教材编写过程的亲历,有收集素材的研判,所以书中无论是选题的确定、观点的提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列举,尽可能反映最新的、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
采用通俗表述。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体裁多样,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探究性为一体。语言上力避高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每单元文后都有“问题探究”,这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可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操作性。
(3)科学评价,注重效果
校本课程的评价按照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方案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效果、学情调查四个方面进行。
由于《大河情怀》系列校本课程以提升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为主,学校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也采取了与以往课程评价不同的形式进行。学校相继开展了以大河情怀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知识竞赛、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爱我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又从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体会和感受。
学校将“情系大河、爱我家乡”的知识竞赛和研究性学习作为常规性活动,将《大河情怀》系列教材作为师生循环使用教材,把“热爱家乡,增辉郑州”的主题活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来抓。
校本课程开发还要结合时代特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着力提高学生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由此我校着力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使此项工作有抓手,我们编著了《我与创新共成长》一书并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教育部重点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研究成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推荐课程资源。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综合实践活动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为该书做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我与创新共成长》一书,从现实要求、理论基础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深刻揭示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从而深层次地揭示了改革课程体系和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本校突出案例,这是郑州市第十二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的深刻思考,也是该中学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自我整体认识和反思,可供其他实验区或学校借鉴。
该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不断提高对创新的认识并能按照书中的要求切实参与到创新实践中来。该书共八篇38节,分别是:现实思考篇——创新教育在呼唤、理论基础篇——认识创新、发明专利篇——专利基础知识、借鉴启思篇——名人名校的创新启示、心路感悟篇——同龄人走过的路、我要参与篇——丰富多彩的创新竞赛、动手实践篇——身边的奇思妙想。
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途径,学校在研究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将《我与创新共成长》一书配发给学生,引入课堂,通过创新教育课,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该门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使学生不仅对知识产权有了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创新的途径和方法,学习了同龄人的创新经验,还了解了全国各种创新大赛的信息,增强了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的信心。
几年来,我校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我校课程体系,锻炼了一批教师,为学校特色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希望借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实施,带动学校内涵发展,为我校腾飞插上翅膀。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中小学校本课程与教材案件例研究”-编号FFB090688-0010的子课题“彰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