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云 韦德富
摘 要: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完整的教育,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是当今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从化学家故事,我国不同时代化学科学成就,化学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化学学科规律,以及实验教学等方面挖掘人文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关键词: 中学化学教学 人文教育 素材
人文教育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用于心灵”,二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的教育,虽可以使接受教育的人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在科学教育之中进行人文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化学教学,同样蕴含着人文教育的功能。新课改把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知识为本位的教法,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及时确立与新课标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把人文教育融入化学教学之中。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呢?可以用于人文教育的素材很多,下面列举几例。
一、讲述化学家故事,培养学生高尚品格
纵观化学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科学家都是历尽千辛万苦才攀登上化学高峰的。他们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不追逐名利,不计较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自己生命追求真理,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如果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收集相关古今中外化学家的故事,适时地加以引用,则既能够增强课堂吸引力,又能够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如居里夫人提炼镭的故事,诺贝尔奖创始人诺贝尔研究炸药的故事,等等,收集的故事越具体、越生动越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讲故事,展现化学家高尚人格精神,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形成高尚的思想品格。
二、介绍我国化学科学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古代中国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化学成就走在世界前列。如冶铁、陶瓷烧制、酿酒、制火药、造纸术等都早于国外几百年甚至几千年。
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提出“联合制碱法”,结束了国外对制碱技术的垄断,其著作《制碱》是世界上第一步纯碱工业专著。
我国科学家在1965年首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在1990年开始主持一个科研组,用质谱法重新精确地测定了测定了铟、锗等9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得到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
近年来,化学研究领域有一大批科学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奖励和荣誉,2004年李灿获得国际催化界最高奖——国际催化奖,2005年柴之芳获得国际放射分析和和化学奖——George von Hevesy奖。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恰当的时候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近代及当代化学家所取得的科技成就,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重视化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多向学生介绍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作的巨大贡献,让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的魅力,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在学习“氨气的合成”时,我就介绍德国物理化学家弗里茨哈伯,他在20世纪初发明了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的方法,以氨气为原料又可以生产含氮化肥,用于农业,使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使更多的人免于饥饿。而用于合成氨的原料之一“氮气”是从空气得到的,所以哈伯被人们称为“用空气来制造面包的圣人”。在学习氢氧燃料电池时,介绍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情况,指出氢氧燃料电池汽车的普遍使用,将会解决化石能源危机,同时会使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教师要注意让化学走进生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社会生活重大事件等与化学有关的内容,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化学的真实作用,把化学与“人”联系起来。
四、利用化学知识规律,培养学生辩证法思想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于“氧化—还原反应”之中,阴、阳离子同时存在于溶液或晶体中,体现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性,不同的事物之间有相辅相成的联系。
碳充分燃烧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不充分燃烧生成有毒的一氧化碳,木炭还原氧化铜,在高温时生成紫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温度较低时,生成土红色的氧化亚铜和二氧化碳,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而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和水,这些反应实例说明事物变化的一种规律: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转化,但转化的条件不同,转化的结果也会不同。由此引申到学生的学习方面,努力的程度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
原子核内质子数的变化引起元素种类的变化,稀硫酸或浓硫酸与锌反应的生成物不一样,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范围不一样,引起溶液→胶体→浊液的变化,这些事例体现了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变化规律。由此教育学生不能随意迟到旷课,迟到旷课次数增多会引起厌学心理。
利用化学知识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五、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每一个实验的各个环节中都蕴藏着人文教育的契机。在学生实验中,取用药品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意识的培养。对实验废品的处理,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从课题的选定到资料的收集,从假设的提出到实验的设计,从实验的实施到结论的呈现,都需要学生积极认真地思考和付出辛勤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辛酸与喜悦,他们的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意志品质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会收获“实验成功”之外的有重要价值的人生哲理。
六、发挥化学美育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审美教育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学中,处处充满美感。绚丽多彩的化学反应现象,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溶液,亮光闪闪、均匀无瑕的银镜,晶莹剔透、造型多样的仪器,排成“方队”整整齐齐的试剂瓶,形状规则、结构对称的晶体(或模型),等等,都体现出化学的美。教师应善于观察和思考,挖掘化学教学中的“美”,发挥化学教学的美育作用,以“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杨建邺,周雁翎,肖明.居里夫人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8.
[3]查有梁,查宇.爱因斯坦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4:25.
[4]中國科学技术协会主编.中国化学学科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