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斌成
“生活化教学”在国内外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广泛重视。比如美国著名的现代教育家杜威曾明确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而我国的陶行知先生也倡导“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重大成果。《思想品德》课程积极倡导“生活化教学”理念,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思想品德》课程就提出了教学回归生活,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念和要求。以此为指导思想,我在上八年级的一课——《了解我们的老师》时,将社会生活成功地融入了教学情境。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与教师相关的重大事件
上这课时,学校刚好举办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活动。于是由此导入教学:(在大屏幕上展示获奖者之一,即该班班主任的照片)同学们,你们班主任最近在学校获得了什么奖项呢?学生:优秀教师。师:学校要大力推举这项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呢?学生:弘扬尊师重教美德。师:没错,老师为了学生的成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那么获得这一荣耀是一朝一夕的事吗?生:不是。师:是的。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优秀教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聆听他们的故事。以学生们身边的老师获得优秀教师为切入点,将学生真切感受到的例子融入教学中来,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教师的真实生活
了解老师从谁先开始呢?想到学生最熟悉的老师是班主任,了解老师就从他(她)开始吧!我让学生试着描述班主任的一天。生:班主任要备课、上课、批作业,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处理。有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安慰学生,并与家长联系等。师:班主任的一天相当繁忙,可以说他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教学承担者、学生的朋友、班级的组织管理者。同学们就自己亲眼所见畅所欲言,恨不能将班主任所做的工作一一道来。通过同学们的细细诉说,学生对老师琐碎、艰辛但需要无私奉献的工作有了真切地了解。生与师的心贴近了、贴紧了。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引发学生留意生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生活,从而使尊师重教的美德深入学生心中。
三、与学生真诚互动,了解学生真正想法
课堂教学不应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课堂的实效性决定了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生活经验融合,并进行思考、领悟。为此我询问学生的想法:我最想了解的还是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同学们可能也想了解老师喜欢怎样的学生,下面让我们坦诚地交流一下!(学生甲)我喜欢尊重、理解、爱护我们的老师。(学生乙)我喜欢有魅力的老师,我们能被她的一言一行所感染。(学生丙)品行端正,仪表良好,知识渊博。师小结:同学们所喜欢的老师的素质我都牢记在心,同时会转达给我的同行们,我们会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素质。既然是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所以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善思好学的学生一般老师都很喜欢。老师还喜欢遵守纪律、热情大方、助人为乐的同学。每个学生有不一样的想法,作为老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看法,满足学生所需。
四、抓住课上偶发事件,巧妙化成课堂教材
这课当中曾经出现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探讨老师话题时,课堂的民主气氛使得部分学生提出了对班主任的不满看法,如管得太多太细,还不断有人附和进来。眼看着局面复杂起来,我想起了课前观察到的现象,微笑着说起来:来到你们班,短短的课前几分钟,老师就发现你们有个非常好的习惯。那就是凡是从我身边经过的同学都和我打招呼。这是非常好的习惯,应该要长期坚持。请大家为自己鼓掌。(学生哈哈大笑,热烈地为自己鼓起掌来)据我了解,这个好习惯是你们的班主任教导你们的。所以说,在班集体里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管理者耐心、细致的引导。我们在第一课第三框《培养好习惯》里不是看到过这样一段资料么?行为心理学家经过研究认为: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般需要三个月时间,而对青少年而言,养成好习惯尤其离不开他人的监督。而这些,往往会被处于青春期的你们说成是唠叨。你们说我说得对吗?学生若有所思的点头。人生每时每刻都是现场直播,面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不要慌,要巧妙地将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案例,让学生更能从生活中感悟书中知识。
在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感慨极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将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感悟现实社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