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平山,曹康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系,安徽 合肥 230051)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民间服饰及其现代产业价值转换
——以吴东水乡的胜浦地区为例
许平山,曹康乐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系,安徽 合肥 230051)
本文以生态美学原则为指导,对吴东水乡地区的民间服饰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主体的参与性、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以及生态存在论中的“家园意识”等角度探讨吴东水乡民间服饰中所包含的生态蕴涵及审美表达,并从现代设计思维的转换、局部细节的运用以及文化价值的开发三个方面阐述其现代产业价值转换实现的可行性模式.
民间服饰;生态;服装设计;价值转换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从生态学的角度考虑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汲取到美学领域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1].本文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探讨吴东水乡地区民间服饰的形制、色彩、纹样以及工艺特色等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传统民间服饰所蕴含的生态美学意义及其现代产业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总结挖掘其与现代产业之间的可融合之处,旨在为当地文化产业建设提供参考.
吴东水乡地区一般指的是江苏苏州以东包括上海青浦等地.[2]这里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带,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的地域性特征明显,由于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等特点,这里历来稻作生产十分发达.据考古发掘证明,在距今7000-8000年前吴地的先民们聚落的地层孢粉中,就保留下来大量的水稻花粉证据,在吴地的苏州草鞋山、吴兴摇城、常州圩墩、吴江龙南等也都出土过史前的稻谷遗存[3].综上可见,由于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以及稻作生产发达等优势,使得稻作文化以及由其衍生的舟楫文化、渔业文化、蚕丝文化民间服饰文化等一起共同构成了吴文化的总体概念.
民间服饰主要是指“由民众自己设计与制作、自己穿着与欣赏、自己留存的服饰品[4]”,它诞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吴东水乡的民间服饰是来源于本地天然地域环境和稻作生产方式而自然而然衍化出一系列约定俗成的服饰形态式样.它们的服饰形制大致包括:(1)包头:以浅蓝色等腰梯形为主体,中间部分为矩形布片;黑色三角形贴脚位于等腰梯形的下底两端,有彩色手工绣花饰于贴脚上;镶以靛蓝滚边包围了整个包头,缀有玫红色绒线装饰穗位于等腰梯形的上底边两端;(2)大襟衫:用浅蓝色布料制作的大身部分,用藏青底白色细格纹布料相拼放在领面、两侧袖子中部、门襟处;镶以白色滚边部位有袖口、门襟边缘、领圈、领口等处;(3)穿腰作腰:等腰梯形形制是靛蓝与浅蓝2色布块拼接而成的,呈圆弧状下摆;黑色矩形翻盖在上,位于本体上端接有条状腰身,制作时使用与主体部分两侧位置相同的浅蓝布料;腰的两边缝以靛蓝“穿腰”,“穿腰”配有手针缝制的细密针脚作为装饰;(4)作裙:把棉布裁剪成梯形,前后叠压缝合而成,色彩是两片完全相同的月白色棉布,配备有黑色棉布腰头位于上端,腰头两端缝有带饰采用与衣片主体部分相同材料;(5)大裆裤:由黑色主体部分配以本白腰头构成,立裆为倒置的U型结构,裤裆部位用与主体部分相同的黑色布料拼接到脚口.
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的形制特点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当地稻作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自然环境和稻作生产方式决定了这种服装形制的存在,并且由于农耕劳作的延续存在而一直沿用至今,其中蕴含着深层次的生态审美特征.生态美是人与自然生态关系和谐的产物,它是以人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5]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吴东水乡的胜浦民间服饰进行生态审美方面的思考和阐述:
2.1 主体的参与性
生产实践是人类重要的生态活动,在主体同生于客体的和谐思想指导下,主体遵循生态规律、生产实践的规律、审美规律,展开劳动,构成生产实践形态的生态审美事实.[6]胜浦妇女是本地从事田间劳作耕种的主要生产力,因此在其服饰设计的思维中,首先是要符合妇女们自己在水稻田里从事繁重劳作的种种便利与功能.拿“拼裆裤”和“卷綁”的组合服饰为例,这套服饰是当地妇人们下装的主体服饰形制,拼裆裤长度短的目的是便于在水田劳作不易沾水而有意识的设计;同时裤管很宽大则有利于裤管一旦沾水就很快容易干而为之的;卷綁的配合是满足往上翻卷正好罩住裤脚口的目的,避免蚂蝗等水中寄生虫钻进腿部,同时又防止了稀泥、水浆溅进裤管;另外卷綁还能在秋冬季节收获时,防止芒刺刺痛皮肤并且防寒保暖.这些程式化服装款式、结构与材料的选择,均是来自于胜浦当地妇人们长期耕作的需求在服饰上的集中反映,是主体参与耕作时将自然“人性化”的一种生态审美表达方式.
2.2 主体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
乡村、田地是传统“稻作文化”的载体,“稻作文化”又是胜浦农民物质、精神生活的体现.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传统水乡民间服饰集中反应了主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首先主要体现在作为客体的自然,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土壤以及河流因素,使得吴东地区适宜稻作生产,为典型的“稻—棉”产区.吴东水乡农耕生产中是以“水稻”与“棉花”的间作方式进行的,这既是对土壤墒情的合理再利用,也可以做到棉花、水稻双丰收,一方面棉花的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达,给胜浦妇女提供了制作农耕的服装材料,另一方面水乡的服饰形制是源于这种稻作农耕劳动的需要而设计制作而成;其次,这种依存关系体现在作为主体的人对于顺应自然而开展稻作生产的劳动过程,为了满足下蹲、弯腰、插秧等一系列常规动作而对服饰进行的一系列设计与制作,由于劳动妇女大多数时间要从事田地间劳动生产,其上衣的肩部与肘部都是易磨损处,所以进行这样的拼接,一旦破损就可以局部更换,而不用打补丁,既实用又美观.
2.3 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
人与环境关系的审美视角主要指的是从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出发,探讨吴东水乡女性擅于从大自然中撷取创作灵感的审美情感表达.由于地处“稻—棉”产区,所以水乡民间服饰的制作材料均是以棉布为主,这就决定了其服饰不适宜采用刺绣等传统技法进行装饰,但吴东水乡服饰同样讲究细部装饰,如大襟衫、穿腰束腰等不同部位的布料拼接以及“镶拼”、“滚边”等装饰工艺的运用(见表1),一方面是由于劳作的功能性需要以及为了节俭布料,方便拆换;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对于水乡服饰的点缀装饰作用上,代替了绣的装饰,同时又具有实用机能,进而达到“美用一体化”的效果.这不仅给单调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情趣,同时也表现出了水乡女性善于从大自然汲取灵感的生态智慧.传统民间服饰传承着优秀民间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以人民大众现实生活以及生产方式为背景,经过历史变迁而积淀下来的特有艺术.它不仅是广大百姓美化自身、美化生活的物质载体,更体现出百姓生活的精神福祉.
表1 “镶拼”与“滚边”使用分布图
2009年6 月20 日,“胜浦三宝”成功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对于其“非遗”价值层面的思考就一直成为相关学者努力思考的方向.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由于市场化都市文化的冲击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融合,胜浦、甪直等地除了年纪较大的女性以外,年轻人已不再穿着,因此,对于“民间服饰”文化层面的抢救性工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的现代产业价值转换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3.1 民间艺术是“根”
吴东水乡民间服饰正是这样一种具备物质与精神双重意义的民间艺术,尽管其存在形式是物质的,但它的制作工艺、穿戴方式及其包含的文化内涵都是无形的;其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正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对于传统民间艺术,我们应积极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正是在于重新定位民间艺术传承的文化意义.吴东水乡民间服饰作为水乡民众生活的重要载体,具有浓厚的民俗意义及生态价值.
3.2创意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旅游、休闲产业的兴起,民俗文化将成为众多旅游点开发的项目之一,如民俗风情、生活习惯、传统服饰、音乐歌舞等.吴东水乡民间服饰与胜浦宣卷、山歌等一起因其地域特色明显而具有开发价值.一方面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搭建交流平台,同时为当地老百姓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另外一方面也是“胜浦三宝”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一种动态保护模式.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民俗文化作为开发资源.民俗文化因其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逐渐成为旅游创意的源泉,对旅游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本身的质量与舒适性,全世界也越来越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人们越来越关注大自然,也越来越强调低碳环保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曾繁仁教授认为:我们倡导生态美学的现实价值,从经济社会的角度来看主要为了适应我国当代社会由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逐步转型[7].
纵观中外服装设计的发展历程,每一种学术思潮的兴起和发展,总能够给服装设计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诸多灵感和启发.这一理念体现了服装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12]当前所提出的“生态设计”和“绿色设计”的理念,其意义就是在于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设计思路,使人们更加注重从自然中获取设计的灵感.而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的现代产业价值思路,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设计思维的转换
服装设计师在产生和完善创作构思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准确把握流行趋势,确定设计方案、获得反馈并完善设计风格,使服装成品符合流行时尚.人们对于生态文明和低碳生活的追求,使得简约风格、田园情调如仿生、花卉图案等一系列生态审美成为时尚,人们更加注重去繁从简,回归自我.另外,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大多只关注服装产品本身而没有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也处于相对肤浅的层次.由于不重视自己本民族所具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盲目接受西方的审美标准和方式,在其设计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也仅仅停留在表层图案的照搬、局部结构的移植上.[8]吴东水乡女子服饰从形制、面料、色彩、装饰等多方面均是一种生态维度的诠释和表达,所以对于服装设计师而言,深入吴东水乡等地进行采风,将设计元素如纹样与色彩、“镶滚”与“拼接”工艺等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去,在自己的作品中注入生态理念,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这不失为一种设计思维的与时俱进.
4.2 局部细节的运用
吴东水乡女子服饰中的诸多工艺、色彩、装饰特色是当下服装设计中不可多得的设计元素和可借鉴素材.特别是不同材质面料的镶拼、色彩拼接、滚边、带饰、褶裥等运用均可赋予服装设计新的时尚诉求,同时花卉图案、传统吉祥图案等自然、民族风格的设计元素在服饰配件如帽子、包、鞋设计中亦可成为装饰亮点.另外,吴东水乡服饰工艺装饰上以拼、滚、绣、绗、纳等为主的工艺特色不仅在服饰、配饰品上可以为现代时尚赋彩增色,在家用纺织品行业中同样可以为其注入新的活力.
4.3 文化产业价值的开发
如今吴东水乡民间服饰以一种文化载体的形式存在,它的精神文化属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其物质意义.甪直、胜浦等地应该抓住机遇,在特色旅游业、生态观光服务等行业中更加注重与水乡生态文化的结合,如导游服、酒店服务人员服饰的本土化、特色化.并且在特色旅游业的配套设施如宾馆、酒店等的软装部分(窗帘、床单、被套、沙发套等)借鉴民间服饰的色彩、拼接、图案等元素,进而更加体现本地区文化特色的整体性.达到弘扬吴东水乡的地域特色文化以及促进相关产业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中,人们察觉到了自然可以作为人在参与设计的过程中的审美价值标准,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方式,这就是生态美的重要意义.[15]自然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文化产业的绿色开发不仅关系到环境清洁,更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态理念之于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生态美学让我们从自然的角度去思考人类自身,以及从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依附存在关系来思考自身的生活方式.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的形制、色彩、工艺装饰等各方面深受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是生态自然通过“人化”的形式作用于服饰的体现.对于现代的服装、服饰品、家用纺织品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而言,吴东水乡民间服饰的色彩、装饰元素、文化意义等都是值得借鉴和大力发展的.
〔1〕曾繁仁.生态美学的产生及其意义[J].中华读书报,2002 (04):24.
〔2〕张竞琼,崔荣荣,刘水.江南水乡妇女首服的形制与渊源[J].纺织学报,2005(10).
〔3〕童潇.简论吴文化的内涵与特征[J].华夏文化,2002(1).
〔4〕张竞琼.崔荣荣.论“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的建设[J].江南大学学报,2009(5):44.
〔5〕徐恒醇.生态美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9.
〔6〕袁鼎生.生态艺术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0.
〔7〕曾繁仁.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 2008(4):2.
〔8〕戴耕.后现代语境下中国服装设计的方向[J].美术大观, 2010(3):108.
F426
A
1673-260X(2014)10-0125-03
2014年度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安徽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在时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