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雨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130013)
人间有味是清欢
——记《文会图》中的茶事活动
李竹雨
(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 130013)
宋代延续中晚唐以来的宴饮之风,北宋徽宗 《文会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宋代宫廷宴饮的场景,其中所表现的茶事活动更是真实再现了宋代饮茶的习俗。
宋代;文会图;宴饮;茶事
《文会图》是否为宋徽宗亲笔所绘,学术界尚有争议(谢稚柳先生和徐邦达先生认为《文会图》为徽宗画院画家所绘,即所谓“御题画”。本文仍旧按台北故宫博物院图录所称为宋徽宗《文会图》),但是其精致明净的风格符合徽宗书院的特质,充分展示了宋代宫廷的宴饮场面。
图1 北宋《文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纵184.4 cm,横123.9 cm,绢本,双拼)
宋徽宗赵佶朝二十九年,一生爱茶,嗜茶成癖,常在宫廷以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茗、斗茶取乐,亲自著有茶书《大观茶论》,致使宋人上下品茶盛行。《文会图》以写实的手法表现了宋代宫廷宴饮的场景。
图中背景为三株枝叶繁茂的大树,枝叶缠绕。树下有一大案,大案上有碗、碟、台盏、温壶、箸、勺等食具,有苹果、桃子等食物,还有花形的装饰品。九文士围坐大案四周,左边一白衣男子单独据桌子一边,可能就是这场宴会的主人,其余客人或三位、或四位分别坐在桌子的另外三边。除了围桌而坐的九人,还有两人在树下交谈。图中人物神情各异,侍者们往来其间。大案的前方,左边两名侍者正准备茶,一侍者正拿长柄勺舀茶末,准备将茶末置于茶盏中,另一侍者在炉边似乎在看着炉中的汤瓶。桌上有黑色的盏托和白釉的茶盏。而右边榻上则是酒具,有温壶、台盏等,桌下有一梅瓶形制的酒瓶,并且可看到口部被密封起来。一侍者双手托盘,另一侍者似乎在打扫桌子。而左前方有个小童,正拿着碗,不知喝得是酒是茶。整个场面显得盛大热烈。画面右侧有赵佶亲笔题诗:“题文会图:儒林华国古今同,吟咏飞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画图犹喜见文雄。”画面左中有赵佶的“天下一人”签押。另有蔡京在画上题诗:“臣京谨依韵和进:明时不与有唐同,八表人归大道中。可笑当年十八士,经纶谁是出群雄。”
《文会图》真实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雅集宴饮生活,此画卷仿佛打开了一条时光通道,带领我们回到了千年前,亲身感受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在园林中饮酒、歌舞、饮茶的恣意生活。
宋代实行崇文政策,宋朝历代皇帝一直延续中晚唐以来支持和鼓励大臣“厚自娱乐”的态度,从皇室到文人士大夫中都弥漫着一股浓烈的享乐之风。皇室贵族经常举行各式宴会,比如皇室朝会设宴的大宴,内苑留臣下赐宴的曲宴等。蔡京的《太清楼侍燕记》、《保和殿曲燕记》、《延福宫曲燕记》以及王安中《睿漠殿曲宴诗并序》、《睿漠殿赏橘曲燕诗并序》、《灵岳曲宴诗并序》等文章中都可以管窥当时宴会的盛况,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皇室的宴饮活动带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其所描绘的宴饮场景和《文会图》可以互为印证。
宋代宴饮的完整过程包括“前筵”(初坐)、“后筵”(再坐)以及饮酒结束后的“留连佳客”的尾声三部分。两部分 “前筵”和“后筵”饮酒,尾声为送茶、送汤(汤又名熟水)。[1]尾声时的茶事活动往往是为了留客。酒宴过后,宾主尽欢,宴会达到高潮之后,酒肴撤去,就进入了“留连佳客”的尾声阶段,这时便以“点茶”表达主人留连佳客之意。“点茶”是两宋时最为盛行的饮茶方式,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都有关于点茶的记载,其方法是将茶末投入茶盏中调作膏状,再用汤瓶进行冲点,边冲点边用茶筅在盏中击拂。图中一侍者正在看着炉中的汤瓶煮水,另一侍者一手持茶盏,一手向一罐中以茶匙取碾好的茶末,正是表现了“点茶”的过程。
而以“点茶”表达主人“留连之意”的宋词极为常见,比如朱敦儒《好事近》:“绿泛一瓯云,留住欲飞胡蝶。相对夜深花下,洗萧萧风月。从容言笑醉还醒,争忍便轻别。只愿主人留客,更重斟金叶。”[2];毛谤《西江月·侑茶词》:“……劝君不醉且无归。归去因谁惜醉。汤点瓶心未老,乳堆盏面初肥。留连能得几多时。两腋清风唤起。”[3]
图2 宋龙泉窑青釉暗刻花六棱执壶(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文会图中在炭火中放置两把汤瓶,便是与图2此执壶类似,主要用于煮水,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说:“近世瀹茶,鲜以鼎鍑,用瓶煮水。”)
图3 宋茶匙 (中国茶叶博物馆藏)(宋蔡襄《茶录》云:“茶匙要重,拂击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梅尧臣有一首《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最后两句写道“石瓶煎汤银梗打,粟粒铺面人惊嗟。诗肠久饥不禁力,一啜入腹鸣咿哇”,其中的银梗就是指银茶匙。茶匙在宋代的茶事活动中既有击拂的作用,又有取用茶粉的功能。在文会图中侍者正是在使用茶匙取茶粉。)
此时的点茶又或是解酒的一种方式。宋徽宗的《宫词》“螺钿珠玑宝盒妆,琉璃瓮里建芽香。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4]就说明在酒宴之后,宋人常常 “点茶”来醒酒,宴会后以茶醒酒的方法在许多诗歌中都有体现,比如李德裕《忆茗芽》: “欲及清明火,能销醉客酲。”[5]朱庆余《秋宵宴别卢侍御》“绿茗香醒酒”[6]等等。再如谢逸《武陵春·茶》:“画烛笼纱红影乱,门外紫骝嘶。分破云团月影亏。雪浪皱清漪。捧碗纤纤春笋瘦,乳雾泛冰瓷。两袖清风拂袖飞。归去酒醒时。”[7]就写了宴会饮酒后送茶的光景与饮茶的感受。
图4 宋影青刻花葵口茶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
点茶又或是“成为收拾酒席,再入舞筵的一个过渡”[8]。如史浩《如梦令》中所写:“一笑尊前相语。莫遣良辰虚度。饮兴正浓时,兔碗聊分春露。留住。留住。催办后筵歌舞。”[9]再如程垓《朝中措·汤词》:“龙团分罢觉芳滋。歌彻碧云词。翠袖且留纤玉,沉香载捧冰均。一声轻唱,半甄轻吸,愁绪如丝。记取临分余味,图教归后相思。”[10]
这一现象与当时宴饮的风俗密不可分。中唐以后,文人宴饮生活中盛行歌舞娱宾,为此很多达官贵人都蓄养家乐,所以宴会上歌伎表演歌舞助兴成为一种风尚。宾客或是歌妓常常在席间劝酒亦或是行酒令,曾有学者指出词的产生与这类现象关系密切。
而在宋代,饮茶兴盛,酒宴之后还有茶席,相应地歌伎在酒后向宾客送茶时歌唱茶词。所谓的茶词,便是“作短句以侑茗饮”,以此来娱乐宾客,《岁华纪丽谱中》记载:
正月二日,出东郊,早宴移忠寺,晚宴大慈寺。清献公(赵忭)记云:宴罢,妓以新词送茶,自宋公祈始,盖临邓周之纯善为歌词,尝作茶词授妓首,度之以奉公,后因之。[11]
《文会图》中桌案的右边,一名身着绿衣的男子手拿檀板离座,似乎正在邀请旁边的男子歌舞一番, 也许是两个人正在互相谦让。而前方的仆人则在准备点茶,坐在一边的主人向客人伸手似乎在招呼延请。整幅画面恰好表现了酒后开始点茶准备歌舞的余兴阶段:
酒阑后,人们将散未散,桌子上的食物酒水已经用过一些,尽兴后的人们慵懒地坐着,而桌案的右边,一位手拿檀板的绿衣人正预备邀请大家歌舞,亦或是正准备唱茶词,前方的仆人则在准备点茶,为大家送上茶汤。这一次几百年前的宴会,也或正是宋徽宗时曾经举行过的一次宫廷雅宴,总之这张画卷像照片一样定格一段慵懒惬意时光。
1 马丽梅.宋词与宴饮.苏州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8页.
2 唐圭璋著.《全宋词》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594页.
3 唐圭璋著.《全宋词》上.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474页.
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册二六卷一四九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60页.
5 《全唐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206页.
6 《全唐诗》下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305页.
7 [清]沈辰垣编.《御选历代诗余》.吉林:吉林出版集团,2005年5月,第782页.
8 扬之水.两宋的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2003(2),80页.
9 《全宋词》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第2937页.
10 《全宋词》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819页.
11 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十五.《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591册,第745页.
Plain flavor, the meaningful flavor in the world: a study on tea-based activities described in painting "Scholars′ Banquet"
LI Zhuyu
(China National Tea Museum, Hangzhou,310013,China)
Social gatherings, which were prevalent in the mid- and late-Tang dynasty, continued into the Northern Song. The painting "Scholars Banquet", a realistic depiction of the court banquet by Emperor Huizong, showed the tea-drinking customs at that time.
Song dynasty; the painting "Scholars Banquet"; banquet; tea-drinking customs
2014-05-14
李竹雨(1984年-),女,浙江杭州人,中国茶叶博物馆馆员,从事文物管理工作。
G26;TS971.21
A
0577-8921(2014)03-1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