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葵,唐新功,谢兴兵
摘要:高校实验室建设是体现学科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基地。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实验室的发展现状,概述了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以推动实验室建设为契机,加快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室的硬件环境,改革管理体制,吸引优秀人才,为学校和社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关键词: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12-02
为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动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国家教育部在2013年重新制定了“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方针,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办学目的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活动的基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经济等方面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1]。因此,高校建设并管理好实验室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学与科研队伍的关键平台之一。近年来,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托实验室提升办学水平的预期目标还没有达到,这种现状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创新性成果,实质上加大了地方高校与“211”和“985”等重点高校的差距。因此,加快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培养高水平、多层次人才刻不容缓。
一、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验室建设整体上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均衡的。实验教学的普及程度不高,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存在诸多问题。如资金不足,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健全,实验室建设缺乏规划,管理混乱,实验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影响到学科的发展,最终影响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妨碍地方高校的全面发展。
1.地方高校对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自高校扩招以来,在校大学生规模急剧增大。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地方高校的目标致力于校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专业,争取招收和容纳更多的大学生,从而忽略了实验室建设。一些学校对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科研项目立足于理论方法研究,脱离了实验室的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缺乏严谨性,也见不到高水平的科研论文。目前,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仍存在问题,课程的大部分学时重理论轻实验,教师只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很难将所讲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也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院系管理只是宏观方面的管理,在大政方针上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问题多数出现在基层管理上[2],也就是在院系实验中心或各实验室管理上。虽然说实验室归学院或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但是地方高校旧的管理模式留下太多弊端,专业性的实验室被一些主要课程老师占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权利只是停留在设备的购置和登记,失去了管理的权力。另外,地方高校的实验室基本上是依据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资源配置而建立的,在管理上依附于理论教学[3]。
2.实验室建设资金不足及其使用的无规划性。地方高校在资金短缺的条件下,将大部分资源集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实验室建设上来。针对有限的资源,学校院系之间都报各自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包括购置和更新实验设备,建立实验基地等。学校为了兼顾到各学科的发展,不得不将中央与地方共建资金或其他配套经费分到各个学院。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各院系都没有得到发展,实验室建设停滞不前,优势学科没有体现出应有的水平,也失去了竞争能力。
3.实验室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由于历史原因,实验室工作被认为是一种辅助性工作,实验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的比例非常少。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各高校都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的要务,都在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师资水平[4]。但是,由于地方高校对实验室建设力度不够,师资力量薄弱。陈旧的、落后的实验设备完全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加上管理混乱,地方高校几乎吸引不到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院系学科发展受到制约,教师申请不到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严重影响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外界影响力。同时,人才逐渐流失,地方高校找不到在国际和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师。
二、改善实验室硬件环境,打造人才培养的平台
首先,科学规划和强力打造实验室基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按学科特色方向合理规划教学与科研究室,保证实验室设备投入不断增长,加大实验室及设备维护的费用,确保实验室实验人员的稳定。在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打破实验室原有小实验室、封闭型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着力建设开放型实验室。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院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有利于资源整合的管理机制,每个专业都要建设相应的实训基地;在年度财务预算中保证经费投入,用于更新教学设施和添置仪器设备,全面提升实训基地的装备、水平、技术含量,以提高现代技术含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高质量的实践训练。探索教学实习基本建设模式和保障机制,重点建设各系部教学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各种资金渠道来源,重点支持优势学科购置和研发先进的科研仪器,提升科研水平,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力争申请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平台,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吸引优秀人才
完善学校和学院实验室管理体制,加强制度建设,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实验室,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权、利关系。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完善职称评定制度、优秀人才选拔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在学院的管理上,成立实验中心,该中心直接对学院负责,而不依附于院内的各个系部,实验室所有的成员明确实验室是由实验中心独立管理的,教学老师和学生有使用权,而没有管理权。因此,转变观念,建立激励机制,优化体制,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划化和标准化,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在国外的科研机构和大学,很多顶尖级的科学家都是从实验室工作走出来的。根据院系学科的性质,确立1~2个学术带头人,组建科研实验室。依托已有的重点实验室和现有资源配备仪器设备,扩宽实验室建设资金渠道,以科研带动实验室的建设,既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又培养了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科研性专业实验室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教学实验室的发展,甚至可以向教学实验室转变。
四、促进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
一所大学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首要标志是它的学科[5]。学科建设涵盖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发展得好,就会带动其他非重点学科的发展[6]。实验室的发展规划是学科建设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且服务于教学与科研。根据“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的总要求,坚持“厚基础,重实践,显特色”的人才培养思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依托实验室的建设平台,结合学科发展之所需,增加学科前沿的介绍,开阔学生视野,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发挥实验室对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学校可以制定政策、专门设岗,鼓励教授、博士进实验室,把实验室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使他们在实验室中能够得到发展。目前,国家鼓励大学科研创新性体制的建立,多数重点院校在国家实验室的支持下,购置和自主研发了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了科研条件,更可喜是已经在国外有研修经历的博士生进到了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并且发表了高水平的科研论文。事实证明,实验室需要大量“双师型”人才,如何将社会高层次的人才补充到实验队伍中来,又如何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这是地方高校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出国留学、岗位学习、进修、科研实践等培养渠道,开阔实验室人员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领域。在提高理论的同时,还要在实验室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加强实际操作的培训,改善实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向先进的实验室和单位学习,注重提高实验队伍的内在素养,向多层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持续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环境和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完善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促进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同社会其他改革同步进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进入实验室,培养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技术队伍。地方高校通过实验室建设,将会促进学科的发展和培养方案的改革,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重大作用,是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
参考文献:
[1]李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6):145-147.
[2]晏小红.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4):76-78.
[3]丁轲,李广录,赵芙蓉,等.地方高校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实验室科学,2010,13(5):135-137.
[4]牟英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2):26-28.
[5]朱建设.试论中国高校的品牌战略[J].江苏高教,2003,(6):24-26.
[6]赵丽杰,陈作明.高校如何制定实验室建设发展规划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2):177-181.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教研项目“地球物理学生产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简介:向葵(1980-),男,在读博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电磁勘探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