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从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解读其宗教观念
⊙高建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陕西杨凌712100]
《红字》是美国19世纪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代表作品。《红字》里面的主要人物有海斯特·白兰、阿瑟·丁梅斯代尔、罗杰·奇林沃思、珠儿,霍桑在作品中对这四个主要人物的刻画都展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整部作品体现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感,蕴涵霍桑自身宗教观念的矛盾与彷徨。本文主要从《红字》中的几个主要人物解读纳撒尼尔·霍桑的宗教观念。
纳撒尼尔·霍桑《红字》宗教观念主要人物
一、《红字》中的海斯特·白兰在霍桑的笔下,海斯特·白兰是年轻漂亮的,但她跟她丈夫罗杰·奇林沃思之间是没有感情的。罗杰·奇林沃思一心专研他的科学知识,给不了海斯特·白兰想要的爱情,加之,后来罗杰·奇林沃思的失踪,海斯特·白兰并不知其生死,之后跟当地年轻帅气的牧师阿瑟·丁梅斯代尔相爱,并生下一个女儿珠儿。海斯特·白兰的行为在当时来看就犯了通奸罪,是不被清教徒以及世俗人所容忍的。因此,海斯特·白兰在众目睽睽的场合下被凌辱、被惩罚。
海斯特·白兰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真爱,清教社会虽然剥夺了她外在的爱情,但无法割断她内心深处的情爱。为了真爱她愿意拿自己的利益跟自由去交换,甚至连仅有一丝自由的机会(回到自己出生的地方或是别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也放弃了,是真爱给了她独自面对惩罚的力量,忍受着痛苦不说出同犯的姓名。
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将女性那种坚强隐忍的震撼力量爆发到了极点。霍桑不认为海斯特·白兰犯的是通奸罪,他在作品中写道:“她具有某种端丽的韵味”,“就算以当时的观念来讲,海斯特·白兰也从未像这个时候一样像个贵妇”。甚至还赋予她圣母的光环:“是她美貌的气质,竟然把啃噬着她的凌辱跟苦难变成了耀眼的光环。”至此霍桑对海斯特·白兰应该是充满赞美的,但霍桑却将海斯特·白兰跟圣母做了实质性的对比:“由于圣像中的纯洁的母性怀里的幼婴是送给人们以自赎的。在她心中,现实世界里最圣洁的品格,被最沉重的罪行给侮辱。唯有让现实因为此女人的美貌而愈发阴暗,因为她诞下的幼婴而更加沦陷。”这段话也就看出了霍桑内心的矛盾,海斯特·白兰是罪人,抑或是圣人?霍桑自己都没有明确的答案。而海斯特·白兰也无法摆脱通奸的罪名,红色的“A”也将跟随她一生,虽然她也有反抗,执着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但还是备受痛苦。故事发展到这里,霍桑似乎也想挣脱当时清教的枷锁,但最终海斯特·白兰的悲伤结局(带着红色的“A”字进入了墓穴)告诉我们,霍桑还是没能挣脱枷锁,依旧辗转在宗教观念的矛盾跟彷徨之中。
二、《红字》中的阿瑟·丁梅斯代尔霍桑这种矛盾与彷徨的宗教观念还在另一位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霍桑笔下的阿瑟·丁梅斯代尔是一名年轻俊美、学识丰富的牧师,并且在教民中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威望,可以说是当时道德的典范。但牧师也是人,阿瑟·丁梅斯代尔也跟别的正常青年一样渴望真挚的爱情,而事实上他也迈出真爱的第一步,跟海斯特·白兰相爱,也走向通奸罪的道路。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不能勇敢地迈出第二步,跟海斯特·白兰一起承受惩罚和凌辱。当海斯特·白兰怀孕的事情暴露,被冠以“通奸”的罪名抓进监狱后,阿瑟·丁梅斯代尔本应该和她一起被抓的,但因为她对他的保护和他的懦弱,他逃脱了。从此以后,阿瑟·丁梅斯代尔就活在良心的谴责、痛苦以及对自己信奉上帝信念的迷茫彷徨之中。作品的结尾,阿瑟·丁梅斯代尔终于承受不了这种痛苦和折磨,承认自己犯下的罪行,然后死在了海斯特·白兰的怀里,最终也算是得到解脱。由此可见,即使是当时威望极高的牧师也有自己想要追去的东西,只是最终还是没能冲破清教的束缚和自己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只能用“殉道”结束自己的生命。阿瑟·丁梅斯代尔的一生是可怜的,更是可悲的,从霍桑对他的刻画可以看出,当时清教的残酷以及霍桑对清教的不满态度。
阿瑟·丁梅斯代尔悲惨的人生在当时的时代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即使他有追求真爱的权利,但选择的对象也就注定他会犯下不可弥补的罪行。霍桑笔下矛盾纠结的阿瑟·丁梅斯代尔也是他自己内心矛盾的体现,也正是因为他被宗教观念所束缚,所以他才能将阿瑟·丁梅斯代尔的形象刻画得如此逼真、复杂、矛盾。
三、《红字》中的罗杰·奇林沃思霍桑矛盾与彷徨的宗教观念之下还是存在一丝光亮的,这就体现在《红字》中的另一个人物罗杰·奇林沃思的刻画上。霍桑笔下的罗杰·奇林沃思是值得同情的,他在一场爱情中是处于受害者的地位;但他无法走出仇恨的困扰,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做出很多罪恶的行径,把自己推向了悬崖,让自己的人生彻彻底底成为一场悲剧,无法挽回的毁灭性的悲剧。罗杰·奇林沃思跟海斯特·白兰结婚并不是因为爱情,他想要的只是寻求一种“家”的温暖,就像他跟海斯特·白兰认识时说过的一句话“:所有的现实都充满了无奈,我的心很宽阔,可以容纳很多的人,但是悲伤跟寂寞,还是需要一个家中的火炉。我很期望自己能够引燃一个火炉,所以,海斯特·白兰,我把你放在了我内心的最深处,我希望你可以给我家的温暖。”但事实上,罗杰·奇林沃思的期望没有完全实现。当他回来在市集上看到被示众的海斯特·白兰时,他非常悲痛,就像霍桑对他当时表情的刻画:“他的脸孔上出现了一些悲痛的恐惧,就像一只毒蛇在脸上游走一样。他的表情因为一种强大的心理感觉而表现得十分灰暗,但他立即用某种意识克制住了,让这种表情消失在脸上。也只是一瞬间,这样的感觉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沉淀到了他的内心深处。”
霍桑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邪恶”跟“善良”都同时保留。罗杰·奇林沃思是一名医生,也是一名学者,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情出众、兢兢业业,也很谦虚,即使不能给妻子想要的爱情,但对妻子还是比较照顾,失踪的两年也是迫于无奈。之后,也没有做出伤害珠儿的事情,还亲自给珠儿治病,死之前更是把自己全部的财产都留给蛛儿。霍桑在刻画罗杰·奇林沃思这一人物时展现了他的人性的一面,也是在告诉我们人性本就复杂,难以捉摸。
四、《红字》中的珠儿如果说霍桑对罗杰·奇林沃思善良一面的刻画是一丝光明的体现,那么霍桑笔下的另一个人物珠儿就有剥开光明的趋势。霍桑笔下的珠儿是通奸罪的直接受害者。她一出生就被贴上“罪恶”的标签,注定要被抛弃,注定不能融入其他孩子之中。她也是“A”的另一种体现形式,而且还被赋予了生命。珠儿的存在时刻提醒着海斯特·白兰记住自己犯下的罪行,可以说是她自己赎罪的一种表现。珠儿从小就没有朋友,如果真的要算朋友那么就只有那些森林里的动物,她小的时候就在森林里跟各种小动物玩,因为她是不被允许跟别的小孩一起玩耍的。但珠儿也是幸运的,她跟很多动物都成为了朋友,就连凶猛的狼在她面前也是极为温顺的,她获得了一份别人都无法拥有的“情谊”,即使那只是跟动物之间的情谊。之后,珠儿被关进过牢房,但在牢房里她生病了,罗杰·奇林沃思没有对她置之不理或落井下石,反而还给她治病,喂她吃药,不仅如此,罗杰·奇林沃思还将自己的遗产都留给了珠儿。从霍桑对罗杰·奇林沃思的刻画就可以看出他还是有追求光明的执着。最后,珠儿继承了罗杰·奇林沃思的遗产,而且嫁给了欧洲的贵族,真正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珠儿最终的生活也应该是霍桑想追求的生活。
霍桑的《红字》展现了他自己矛盾、彷徨的宗教观念。一方面,霍桑觉得“红字”就是罪恶的代名词,作品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都是有罪恶的,他们都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为自己的罪恶赎罪。这也是霍桑浓厚宗教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海斯特·白兰胸口的“红字”,珠儿活着的“红字”,阿瑟·丁梅斯代尔内心的“红字”,以及罗杰·奇林沃思罪恶行为的“红字”,都一一刻画着清教的罪恶与残酷,同时也体现了霍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外,霍桑对罗杰·奇林沃思善良一面的刻画、对海斯特·白兰执着追求真爱的刻画、对阿瑟·丁梅斯代尔最后勇于承认自己罪行的刻画以及最后对珠儿过上幸福美满生活的刻画,这些都能说明霍桑内心深处还是更倾向于追求光明、平等的生活,而不是被所谓的清教所束缚。
[1]薛丽.《红字》中霍桑的宗教观解读[J].校园英语(教研版),2010(12).
[2]赵欢.从《红字》主要人物分析霍桑的宗教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09(1).
[3]杨兴盛.从《红字》的内涵看霍桑的宗教观[J].文学教育,2010(21).
[4]张松炎.从《红字》看霍桑的宗教观和人生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
作者:高建梅,硕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文学与科技英语。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