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莉杨
摘 要:本文探讨了依托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手段,将以学生为中心、师生互动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以及新型评估体系有机融合为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以有效促进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对能够进行跨文化沟通国际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提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准确性外,还要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教育部最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4)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列为主要内容;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在以上3种大纲的指导下,跨文化能力成为了外语人才,尤其是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2012年,跨文化研究正式列入外国语言文学下列的二级学科目录。跨文化交际课程主要讲解中西文化纵论、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语言运用与文化差异等内容,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史。目前,大多数英语专业都设置了跨文化交际课程,部分大学英语也开设了后续课程。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信息网络所具有的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庞大、互动性强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内容与活动,提升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体系构建的案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以信息技术为特色的高校。结合我校的网络信息特色,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积极探索如何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推进教学改革。本课程以多媒体与网络为支撑,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小班化、互动讨论式课堂,将课内讲授学时压缩1/3左右,用于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查研究、合作学习等环节。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实践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钻研问题、探究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另外,构建新型评估体系,扭转传统考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局面。
1.课堂教学模式
多媒体和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跨文化交际课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生与教育资源(课程学习材料)的相互作用都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平台下跨文化交际课程课堂授课模式的特点是,依托多媒体和网络,让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学习和体验各种不同的文化;教师组织和指导学习者进行跨文化学习和交际体验,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讨论、反思,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达到培养学习者与不同文化群体进行交际的技能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习资料的互动是整个课堂的核心所在。
在课堂上,本课程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结合围绕小组活动展开的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等三种主要教学方法,多维度、多视角、多模态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会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促进学生跨文化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例如:任务型教学法要求学生以网络为媒介收集跨文化交际真实案例,同时借助国际互联网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积累跨文化体验,并且以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的形式与同学、教师就案例和疑问在课堂上交流分析,最后结合所学理论和知识以及课堂讨论,对自身的经历和体验进行反思,撰写“跨文化学习日记”。布置任务—实施任务—课堂讨论—总结反思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强化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和情感理解。此外,多媒体与网络资源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直观的特点,它们与任务型教学法、关键事件分析法和体验式教学法融合,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2.课外自主学习
多媒体和网络还大大扩展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把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使跨文化的学习向着超越时空限制的自主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本课程以我校省级外语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合作,同时融合海外高校的教学资源,强化课程的网络信息化特色。其一,将课程制作成“微课程”,寻求和海外高校等同类课程建立合作关系,形成跨国网络微课程资源的互享,实现课程国际化。其二,本课程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国际网络跨文化交际圈,利用博客、E-mail、网络论坛等形式促进课程学生积极结交海外不同文化的同龄人,以更好地体验不同文化的异同。要求每位学生记录过程,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跨文化体验。其三,在新浪博客建立了跨文化交际学网站,运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所需资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回顾、课程知识要点、上课电子教案、视频材料、推荐阅读书目、电子图书、自主学习阅读材料、跨文化案例数据库及跨文化交际相关网站的链接等学习资源。教师还通过该平台给学生发布公告、布置作业、讨论相关话题、提供反馈等,是师生以及学生间课外互动沟通的主要渠道。同时,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资料库,它所提供的跨文化学习素材不仅内容真实丰富,还不断更新变化、具有动态性,有着传统教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这样的网络教学环境扩大了教学辐射面,能及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异国文化的兴趣,大大优化了教学环节。
3.新型评估体系
培养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但跨文化能力本身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导致文化测试和评价的设计和实施极为困难,不论是定量或定性的测试法都很难达到客观、公正和有效的评判标准。本课程在经过多年探索后发展出了以网络平台贯穿始终的“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跨文化学习档案”三维一体的新型评估体系,旨在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评估体系中过程性评估和期末考核两者比例为6:4,其中过程性评估(60%)包括上课出勤、课堂表现和参与网络论坛讨论情况(10%);课外跨文化体验报告(20%),即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外通过亲身经历或国际互联网进行跨文化(跨国)交往,记录过程,撰写心得体会,总结跨文化体验的感受和收获;在线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体系(IDI)(30%)。本课程引进跨文化能力发展评估(IDI)在线测试体系,建立跨文化能力测试网络平台。该评估体系由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Hammer与Bennett教授开发,在全球有30多个国家的10,000余人参与了测试,一系列研究表明该测试工具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IDI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使用课程前、后对照研究方法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发展阶段,能比较科学地评估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性。期末考核(40%)来自于跨文化学习档案,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媒体、网络或现实生活收集跨文化事件、个案,通过不同的跨文化体验,逐步积累建立自己的“文化档案”,定期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分享,并讨论、分析背后的文化因素。期末将平时的积累归纳上交,教师根据“档案”的质量和数量给分。
4.课程效果评估
本课程还引入悉尼大学的课程评估体系,对教学情况进行测评。该评估体系共12项,每项最高分为5分,这12项内容分别为:(1)课程内容及目标明确;(2)教学令我的学习有效率;(3)技能得到提升;(4)作业量;(5)评估体系能帮我巩固知识;(6)对所学专业的贡献;(7)对学生反馈的反应;(8)师生交流;(9)提纲准确概括了内容;(10)评估体系效果;(11)学生小组合作;(12)对课程总体满意程度。该课程评估体系与我们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核心理念和整个课程体系的架构是高度吻合的,因此能够有效检测课程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有利于教师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实现教学目标。
三、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对教师的新挑战
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授课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推动者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首先,他们需要具备基于网络和多媒体的课程设计能力。其次,他们要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效实施课堂内外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组织各种活动、准备各种素材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互动;巧妙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和长效学习能力;对学生课内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问等及时进行反馈并给予合理的指导和点拨;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设计和组织科学的测评方法等。因此,面对新的教学环境,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实施高效教学。
四、结束语
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强调多媒体与网络平台,全面促进了教与学的重新整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互动在信息技术手段的帮助下得到强化;互联网把学生从传统的课堂中解放出来,在国内语言和文化相对单一的环境中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契机和学习材料,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新型的过程性评估和在线评估体系起到了促进教与学的作用。这一课程体系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改进,以实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跨文化交际人才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王海波.外语网络教学与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5-8.
[5]章国英,胡继岳,张力.外语网络教学的本质与网络型外语教师的导学策略[J].外语电化教学,2005(6):15-18.
[6]张艳,杨跃.网络外语教学新模式与跨文化交际能力[J].外语电化教学,2006(4):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