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慕贤 黄海峰
【摘 要】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背景和现状,提出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策略,即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团队协作、自编教材、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职生 哲学类选修课 开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C-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而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和主力军之一。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进行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教育外,综合素质和通用技能的教育同样必不可少。高职生哲学素养是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社会意识形态之一,能够指导高职生从整体、宏观、全面、辩证的视角去看问题、做事情,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高职院校如何通过开设哲学类选修课这一途径有效地提高高职生的哲学素养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背景
中宣部、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规定,各本科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近代史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等五门课程。然而,当前各高职院校一般只开设后三门课程,特别是取消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事实上,每门课程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没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哲学类课程,高职生的哲学素质培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对此,各高职院校可考虑在现有课程设置的框架之外,即在选修课程中开设相似的哲学类课程来培养高职生的哲学素质。
二、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现状
当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哲学类选修课,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有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开设了若干门选修类哲学课程,如趣味哲学、通俗哲学、逻辑学等。然而,因为各位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平时的教学任务相对繁重,选修课教学一般只能选择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而且一般每位教师每学期只开一个班,涵盖全院各专业学生,班级人数规模在60~100人左右,课时数大概为20~30个学时。从课程开设情况来看,该课程受到了相当部分学生的欢迎,每个班级的报选人数几乎都超出了预定计划。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之间相互脱节、不成体系。上面所罗列出来的几门哲学类选修课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背景而开设的,虽然数量上不算少,但是质量还有待提高。例如,几门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主干课程趣味哲学和通俗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以本科使用教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为蓝本的,基本的课程框架没有明显的差别,只不过把每一章的哲学原理进一步地简化、淡化,突出内容案例的趣味性和通俗性,大大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论的系统学习是培养学生哲学素质的根本,可是哲学的学习面偏于狭窄。要把哲学学好,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是重要的基础,隔断历史的学习容易造成知识的断裂。另外,其他几门课程似乎与上述两门课程也不容易衔接起来。例如,科学技术简史是科学技术哲学学科下面的一个分支,探讨的是自然科学领域里面的哲学问题,内容侧重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介绍,真正的哲学问题不是很多,而且过后大多数学生不一定还会选修趣味哲学课和通俗哲学课,这样对提高学生哲学素养的帮助是有限的。
(二)教学资源缺乏。学校的专任教师除上好自己的主干课程外,已花费了大部分精力,而开设新的选修课程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要上好一门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前的精心准备工作极为关键。一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哲学类选修课时就遇到了教学资源缺乏的状况,以至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感到吃力。教学资源缺乏的原因包括:一是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在正常的教学时间要全身心地投入去上好主干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时俱进的,还要不断地在业余时间更新教学的素材。而且,在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后,教师们还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这些工作都限制了教师在选修课建设上的投入。二是因为选修课大都是新近开设的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材料、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工作都有待进一步完善。一门课程的建设真正达到成熟完善至少需要三年时间,需要经历不断从理论到经验再提升为理论的循环往复过程。
(三)理论相对抽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后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师生们的兴致一般是比较高的,可是往后兴致就会骤减,到最后几十上百人的一个班级只剩下十来个学生到课。导致这样的状况的原因有很多,如教师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由于考核不严容易过关而不予以重视,等等。更重要的是,哲学类选修课相对较为深奥、抽象,难以吸引学生。高职生理论基础相对不如本科生,尽管教师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已尽量简化学科体系内容,降低理论的深度,在大众性、通俗性、趣味性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是课程的哲学理论性质依然难以改变。一些教师也会想尽办法多讲一些故事,多放一些视频来吸引学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但这些教学方式并不能用在整个教学过程。另外,如果一味为了迎合学生兴趣以讲故事为主,课程性质难免受到影响,违背了课程开设的初衷。
(四)学生受益面小。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中近几年真正每学期坚持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老师仅有两位,分别开设趣味哲学课和科学技术简史课,而且每学期一个班,人数不多于100人,这对于学院过万人的学生规模来说是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教师少的原因主要是受学科专业背景不同的局限,团队中的十几位教师只有4位是哲学专业毕业的,其他教师则分别研究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管理学等,跨专业组织教学较难。可见,所开设的哲学类课程数量远未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三、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策略
(一)完善课程体系。当前,在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但是,在高职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并不容易,开设的课程种类偏少。仅有通俗哲学、逻辑学、科学技术简史等选修课还是不够的,应朝着系统化、体系化的目标努力。哲学类的课程不应仅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应涵盖最基本的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等等。
(二)加强团队协作。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把规定的主干课程教好外,还应在哲学类选修课上有所作为,这不单是全面培养高职生哲学素养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要求。开设哲学类选修课不是个别教师的孤立行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中所有教师都应该联合起来,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在课程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可以把团队教师分为若干个课程组,专门负责最擅长的一部分内容。
(三)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依托。但是,目前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教师的教学一般是不依托于教材的,往往是在他人编写的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这样做素材是丰富的,弱点是内容不能完全符合自身教学实际,没有显示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因此让不少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他们实际的学习和生活相脱离。对此,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积极开展自编教材的工作。编写整体理念和思路还是基于基本哲学原理和方法论,重点是实施通俗化、故事化、趣味化、高职化的改造,内容案例尽量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生认同度。扩大受益面,使更多高职生提高哲学修养是教师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的使命所在。而发挥教学团队的集体力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起到扩大覆盖面的效果。此外,还需要做的工作是选修课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名师的培养,这是以点带面进一步提高课程知名度的根本办法。只有把精品课程建设好,教学质量提高了,才能提高学生对课程的认同度。只有让教师把课程上熟、上好、上精,才能为教学能手、教学名师的培养创造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哲学类选修课程是培养高职生哲学素养,实现其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弥补思想政治理论主干课教学的不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应采取多种策略,加大哲学类选修课的开设力度,为培养高职生哲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柳州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科研课题
【作者简介】胡慕贤(1981- ),女,广东开平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工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黄海峰(1978- ),男,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