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课堂运用艺术材料的几点原则

2014-07-18 08:03柳征
考试周刊 2014年30期
关键词:运用原则历史课堂

柳征

摘 要: 将艺术融入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式学习方式。一般而言,被引入课堂的艺术材料应具有多样性、真实性、探究性,教师应合理掌控分析和探究时间。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艺术材料 运用原则

历史是指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课程必将是一门包罗万象而又繁杂枯燥的学科。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作为人类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以直观生动的表现性和愉悦身心的精神力量成为历史教师的新宠儿,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知识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艺术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多样性原则

首先,被引入历史课堂的艺术形式应当是多样的。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根据表现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影视)。[1]1584在历史课堂上,这些艺术形式均可被合理运用于教学中。如,讲授《法国人民的民主追求》时,可引入法国国歌《马赛曲》,使学生在激昂的乐曲声中体会法国人民追求民主的决心和资产阶级觉醒的力量;讲授《宋明理学》时,可引入丁云鹏的《三教图》阐释三教融合的趋势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产生的背景;讲授《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这一主题时,可引入黄梅戏《天仙配》中的《树上鸟儿成双对》选段,让学生总结古代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总之,在历史课堂上,那些动态的、静态的,视觉的、听觉的和视听兼具的艺术形式均可被适当运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其次,将艺术运用于历史课堂的方式应该多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逐步取代了以往多种教学媒体综合使用的地位,成了历史课堂上教师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音乐、绘画、戏剧、影视等艺术形式通过多媒体被生动再现,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系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然而,心理学认为,当识记材料成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由于能引起更多的注意,调动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识记效果显著,[2]162因此,当大量的多媒体资料已经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产生疲劳时,教师不妨换一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艺术形式的表现中。如,让有唱歌天赋的学生演唱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曲;让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课前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现历史事件,课上同学对其画作内容进行点评和修改;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自编自演微话剧,并在课堂上集中展示。由于进行艺术表演的人是同学甚至自己,学生往往会给予更多的注意和揣摩,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清晰,这些都是多媒体展示所无法比拟的。

二、真实性原则

高中历史课程要求教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客观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对历史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解释和评述,这就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严谨的。然而,艺术作为艺术家在一定的审美理想推动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对生活真实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后创作出的劳动产品,其本身就是想象与真实的高度结合。历史教师在将艺术引入课堂时,要仔细考察,去伪存真,最大限度地将想象部分与真实部分区别开来,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历史画面。要做到这一点,可尝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确保艺术资料来源的可靠性。教师可本着“有古人作品尽量不选今人作品,有实物摄影尽量不选书画创作,有正规影视制作尽量不选网络制作”的原则,选取艺术材料。如,当需要用画作展示某一历史场景时,在同等条件下,教师可选用时人画行展示。因为时人的画作不会掺杂后世的想象,且往往来源于当时的生活,甚至是当时历史场景的记录,相比后世而言会有更高的真实性。二是在选定艺术材料后,教师应利用文献资料等反复考察,最大限度地确保艺术的真实性。教学《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课时,大多数教师会向学生展示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这样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却因政治原因而被数次修改,高岗被删掉了,刘少奇换成了董必武……虽然这些被修改过的作品已不再流传,却提醒了历史教师在选择素材,尤其是在图像合成、音视频剪辑作品众多的网络上选择素材时,一定要仔细甄别。

三、探究性原则

在历史课堂中引入艺术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知识,体味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逐步掌握一些历史研究方法,树立一定的历史观。因此,教师所引入的艺术形式不仅要能真实再现当时的历史,更要具有可供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意义。教育学认为,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或过程。[3]29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行为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提出问题、适当引导和概括总结。因此,相比艺术形式的提供,教师有针对性地设置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显得更关键。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就音乐和图片等艺术形式讲解,再不断向学生提出“是不是啊”“对不对啊”“听懂了没”等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只能如相声表演中的“捧哏”一样,不停“嗯啊是对”,对艺术材料的认识只停留在表层印象上,失去了将艺术引入课堂的根本意义。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在教师点明主题后,由学生围绕艺术材料展开探究,教师予以积极的引导和控制,并总结学生表达的观点。

四、适度性原则

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艺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然而,过多的艺术展示不仅不会达到既定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成为鸡肋。课堂上繁杂的形式多样的艺术表现,不仅会使教师在瀚如烟海的艺术资料中疲于奔命,更会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产生审美疲劳,失去探究欲望,以致不愿探究、无力探究。因而,使用艺术材料一定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不能被过多的艺术展示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展示艺术而舍本逐末。不能将历史课堂变成音乐欣赏课、美术鉴赏课、曲艺展示课,更不能变成电影观摩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的展示和探究时间要有所控制,既要使学生放松身心、探究问题、加深理解,又要主次分明,安排合理。一般而言,除个别的文化艺术专题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引入的音乐、电影、曲艺等有声艺术形式每堂课最好不要超过2次,展示和探究时间控制在4~6分钟,绘画、摄影等图片作品不宜超过3次,每次展示和探究时间控制在2~4分钟,要根据教学计划加以合理安排。

综上,将艺术引入课堂不仅可以直观再现历史画面,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而且有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掌握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应予以大力提倡。同时,教师应当对艺术材料和学生探究予以时间和方向上的掌控,遵循适度性原则,切忌喧宾夺主,因小失大。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2]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endprint

猜你喜欢
运用原则历史课堂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时政热点在思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留白”在中国山水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特殊教育课堂中参与式教学的有效运用研究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
刍议电子白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