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洋经济》杂志网站7月17日文章,原题:清华大学理科人才坚定的就业观 名牌大学高材生在就业观念上有何变化?清华大学历来人才辈出,多位国家领导人都从那里毕业。近日,日本《东洋经济》杂志记者田中奈美对5名清华大学理工科学生进行采访,聆听他们的就业观。韩青松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生,作为南方某地方政府的“选调生”,他表示,最初他被故乡某电力公司接收,父母对此也非常满意。但细想之下其实不知道自己进入该公司后能做什么。韩青松说自己一直希望从事管理而不是技术工作,还想通过努力谋求更高职位。他想先作为“选调生”锻炼自己。作为女生,马那和苏玲不像韩青松那样“抱负远大”,对工作她们首先考虑是否喜欢,之后才是稳定。学习电子工程的马那希望在北京通过努力获得户口,现在正考虑去一家质检中心应聘。她说,虽然也被其他地方接收,但由于那些企业无法解决户口,她谢绝了。同一系的苏玲因不适应北京的环境和气候,选择到南方一家商业银行工作。她说,银行工作时间不长,有自由时间。苍卫鑫和孙建平也同样不愿留在北京,他们认为北京“空气质量差”。苍卫鑫说,自己读研究生时,上海一家航空航天企业来学校招聘。当时他想,这是自己儿时梦寐以求的工作,尽管已被多家单位接收,他还是选择这家上海企业。他还说,如果自己最终未被录用,将去考“选调生”。高中时的苍卫鑫从未想过从政,但受清华环境影响,又有担任辅导员的经历,他不知不觉产生“为国家做贡献”的想法。孙建平已经通过“选调生”考试,不过并未走这条路,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的国有银行工作。他说,这样与家人朋友离得近,没有在北京买房和结婚的压力。他认为这很重要,因为在家乡,自己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有保障。在被问及5至10年后的打算时,马那说希望进入管理层,但她说这很难。孙建平说想在省或县级城市开创一番天地,只是银行没有太大发展空间,数年后或许会跳槽。韩青松说,自己的计划是10年内成为中层管理干部,不过现在离这一目标还很远。▲(作者田中奈美,丰豆译,本文原为问答格式,本报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情况下改为第三人称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