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晖
案例背景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激励鼓舞了很多人,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变快,满眼都是急切奔波的人群。急切,有时是被生活所迫,怕被社会淘汰,有时则出于“生活所迫”留下的后遗症。就像是闯着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起初,也许是因为赶时间上班、上学,但后来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而急了。而现在,每天早晨醒来睁开眼睛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翻身看看现在几点了,上班或上学会不会迟到,永远觉得时间不够用,觉得网速不够快,觉得前面的车开得太慢……的确,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推动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吃快餐,开快车,走快步,每天日程安排得紧紧的,成天行色匆匆,争分夺秒,心急火燎的。这样的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幼儿园,影响到我们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案例描述
“乐乐快去上厕所”“徐千禾喝水不玩杯子”“李梁贤洗手不玩水”“宽宽快收拾玩具,排队集合了”在过渡环节中,無论老师怎么叫,怎么喊,总有些孩子就像没听见一样,对老师的口头指令不理不睬,无动于衷,常常需要老师亲自“出面”,走到孩子身边拉一把、帮一下才行。
与家长沟通,家长们怨声载道:“孩子在家就这样,明明听到大人说话,却装着在玩。”老师在一起时也常常交流:不管你怎么磨破嘴皮,班上的孩子依旧是我行我素,“听不见”的孩子就是不见减少,反而更多了。
案例分析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对于老师的指令性语言、引导性语言听不进去呢?现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快节奏生活推动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节奏加快
身处快节奏、浮躁的环境中,我们也显得不那么淡定了。为了完成既定目标,急急忙忙地完成这个活动就要赶紧为下一个做准备或者说直接进行下一个活动,中间不允许有空闲的时间给你活动活动筋骨或思考,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受教育者——孩子。老师疲于完成一天的常规活动流程,孩子承受着消化不良的痛苦,吸收着营养不良的精神食粮。
2.幼儿行为习惯比较懒散,注意力不够集中
现在还是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爸爸妈妈也有自己的事要做,
孩子只要不吵到自己就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长期下来,就形成了比较自由的行为习惯。还有一种就是当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候,旁边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比如家长大声地说话或看电视时把声音开得很大等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行为中,对旁边的事情不闻不问。
3.教师提的要求过多,孩子没有完全领会
有时候面对孩子,当我们提出的问题过多时,孩子无法完全理解并能够准确做出相应的回应,当然也就听不见你所说的话了。比如:对小班的孩子说“请小朋友们起立藏好椅子到洗手间去上厕所!”这个时候很多孩子都是“听不见”的。
案例反思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过程中,所有的教师都期望班上的孩子听到要求后马上行动,不拖泥带水,不浪费时间。但这样的理想在生活中很难成为现实。不过,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想办法让孩子们缩短拖拉的时间,让自己轻松愉快,实现并给予孩子们真正意义上的轻松氛围。为了达到这种效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优化自身的教育行为:
1.保持冷静,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
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丢掉焦虑急躁。给予孩子一种平衡:该快则快,能慢就慢,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分享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教师需要改变以前那种隔着很远就命令孩子做这做那的不良行为习惯,而应让孩子看着你的眼睛,这样他才能明白教师说的话很重要,不能当耳旁风。
2.请孩子重复一次你说过的话
提出的要求简单化,当我们提出要求后,请孩子再来说一次,既让孩子注意到了有要求,同时让孩子明确了要求的内容,一举两得,岂不美哉?
3.用音乐来愉悦孩子的情操,提醒孩子加快速度
音乐不仅能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还能在欢乐的气氛中提高做事的效率。同时以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来规范孩子的行为,能让孩子在欢快的音乐中欣然接受要求。
4.免去责备,直接描述所见所闻
当孩子们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的时候,与其责备,不如描述现状,给其建议:“我看见到处都是玩具,一不小心就会踩坏玩具,甚至还有可能摔跤。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把它收好吧!”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孩子“听见”教师的话。
5.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话
想让孩子认真倾听我们的话,我们要先低下来,认真倾听孩子给我们讲话,给予其正面的引导、积极的回应,让其知道与人交流时要认真对待,认真倾听。
当然我们在具体实际的活动操作中还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寻求更好的更有效的方法,根据孩子的状态来及时不断地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不仅让自己工作轻松,还能让孩子从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武汉纺织大学幼儿园)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