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精神

2014-07-18 14:44杨晓萍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自然

杨晓萍

摘 要: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贬官生涯,苏轼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适。这与苏轼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紧密相连。

关键词:东坡精神;儒佛道;进取;超脱;自然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苏轼降生于世,眉州人,是苏洵的大儿子。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6岁。苏洵给他的两个儿子取轼和辙来做名,对苏轼而言,“轼”是古代马车供客人扶手的横木,遇坦途时便没有功效,唯逢路途颠簸时才会为人所用。苏洵择“轼”字便是希望苏轼能够在人生仕宦的道路上能够像轼一样,隐匿锋芒,沉稳踏实。所以俗话说得好:知子莫若父。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从初入仕途时遭人挤兑,乌台诗案的大难临头,到谪居地方的贬官生涯,苏轼都率性坦然超然自适。这与苏轼融合了儒佛道的思想紧密相连。

三教合一的讲论始于北周武帝时期,到唐代开始三教名流论难为风尚,并逐渐由论难趋于融汇调和。儒家文人学者与佛道人事相交成风。苏轼一生受儒佛道思想的影响。这种人生境界使他在自我调适中从容跨越各种人生风雨,并留下了光辉的思想,光耀千古,温暖着我们。下面从他的词来看他的儒家的进取、佛家的超脱、道家的自然。

一、儒家的进取

苏轼充满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胸怀大志,即使外放或贬谪,都无改变苏轼对国家的关心,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子路曰:“狂者进取。”这是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充分体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进取精神。即使乌台诗案后,苏轼仍不忘报国,词中不时流露出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未酬的喟叹。

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对周瑜英雄功业的钦慕,均源于内心建功立业的渴望。只是“用舍由时”,用不用我由时势决定。

二、佛家的超脱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家认为人生是虚幻无常,无常便是有常。苏轼词里常出现“梦”这个意象。《西江月·平山堂》“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西江月·黄州中秋》“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春秋”。《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巨大的人生空幻感和虚无感充斥着苏轼的心,所以苏轼渴望超脱尘世,摆脱世俗功名的束缚,追求内心的无尘埃与净。《记承天寺夜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个冰清玉洁的清凉空灵佛家境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世事变幻,人生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苏轼的眼里,都是无所谓的,一切都会过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有了佛性,苏轼在起伏的人生中,泰然自若,超然豁达,无畏无惧。

三、道家的自然

受老庄道法自然,出世思想的影响,苏轼在现实的打击下,没有跌跌撞撞,而是在做出睿智的思辨后,获得豁达从容,在率真自然中随缘自适。

例如,《前赤壁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对大自然有一种亲近感,在与自然美景的感悟中,把自己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在变与不变中,悟出“物我水月,皆无穷尽”。于是喜而笑,洗盏更酌,杯盘狼藉,一觉睡到不知东方之既白。逸然自乐。对功名不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在山水间,谈笑间,杯盘间,悠然怡然。

“平常心是道。”苏轼在黄州对一个堂兄说道:“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及时行乐,物我两忘中,自有深趣。在自然中获得人生的乐趣,随缘自适,随遇而安,随性而活。正是这种心境,使苏轼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悠然面对前路风雨。“万里归来年逾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切都是自然的,一切都是正常的,所要做的是,泰然面对。

苏轼的思想儒佛道兼容,深邃丰富,极具包容性。这使他在宦海沉浮中,始终“尽人事,知天命”,宠辱不惊,进退自如。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知,他的“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自由,他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通彻,圆融了儒佛道的智慧,千百年来,滋润着、温暖着每一位阅读他灵魂的人。

参考文献:

[1]潘庆宏,怡然.苏东坡精神养生谈.文史杂志,2004(04).

[2]刘兴明.东坡易传: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

(作者单位 广东省兴宁市沐彬中学)

?誗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自然
吟唱自然的歌者——米勒
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电影创作特征浅析
对自然万物的悲悯情怀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