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艺术

2014-07-18 17:11李向慧
新课程·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过渡主旨重难点

李向慧

摘 要:一篇佳作不仅体现在精彩绝伦的开头和似“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效的结尾,还体现在中间各环节之间的无痕迹的过渡上。一节好课也不例外,巧妙的、水到渠成般的过渡不仅能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从整体上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过渡语的使用,要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关键词:过渡;目标;重难点;主旨

一、巧妙过渡的必要性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一书中,对教师的口语表达提出五点要求,其中第3点是“富有条理感和层次感”,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得重视过渡语的使用。

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过渡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少教师认为过渡语无关紧要,所以对此无所用心。我们在课堂上往往使用“这部分就讲到这里,再来看下一部分”之类的语言来实现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衔接,显得生硬、呆板。长此以往,会削弱学生对语文课美感的感受,甚至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因此,过渡语的使用,既是教师本身执教能力的一个体现,更是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一个内在要求。只有科学地使用过渡语,才能使语文教学中各个知识面、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然而紧密,使整个语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连贯紧凑,富于层次感的浑然天成的有机整体。

二、语文教师要巧妙安排过渡语

1.依据目标巧安排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讲授每一篇课文时,毫无头绪。只知道完全按照手中所发的参考书,将上面的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一股脑全“倒给”学生,害怕遗漏了任何一个知识点。

在听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后,我发现别人的课堂都是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所以,我也渐渐学会了,要依据课文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合理过渡。如,我在执教《囚绿记》时,该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两个,一是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二是品味关键性的语句,把握文章主旨。依据这样的目标,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请用与“囚绿”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文意。(2)依据对整篇文章思路的把握,你可以发现作者对待“绿”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过程?(3)作者为什么如此怀念这抹绿色呢,它具有哪些特点?设计这样的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合理过渡,既解决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也使课堂教学过程紧凑而完整。

2.立足重难点巧搭梁

其实,有时我们不必为如何打造巧妙的过渡语而头痛不已,只要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重难点之间,巧妙为学生架设一座“桥梁”即可。

如,我在讲授《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课文时,抓住本课的重点是“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是“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全面了解梁启超的人格魅力”。基于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本课我主要安排了这样的两个教学过程,一是让学生运用加旁注的方法在书本上勾勒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归纳描写人物的方法。二是让学生通过梁启超演讲时所讲的那三篇韵文去探究梁启超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两个问题之间,我加上了这样的过渡语“一次动人的演讲,我们不仅要看他怎么演的,还要关注他讲了什么,下面我们从梁启超所讲的内容中去寻找答案吧。”在口述这样的过渡语时,适时在黑板上板书“演讲”二字。这样的过渡语的安排,使本课重难点合理而巧妙地连接起来。

3.探究主旨巧拓展

缺少拓展性的语文课堂对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必然会产生单调感,而且会使学生对新吸纳的知识不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我们在教授一些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课文时,可在探究主旨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拓展,巧妙地过渡。

如,我在讲授《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时,在解决了:(1)小狗包弟有何特点?(2)可爱的包弟无辜惨死,谁是致包弟于死地的罪魁祸首?(3)作为文革受害者的巴金,却对包弟的死饱含歉意,由此可见巴金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这三个问题之后,我是这样过渡到拓展部分的“根据本文主旨揣摩文中插图的意义,如果让你再配一幅插图,你会怎样安排”。这样过渡和拓展自然地深化了本文“说真话,呼唤良知,珍爱生命”这一主题。

过渡并不是俯拾即拾的珠贝,而是需要精心浇灌的智慧之花。语文教师唯有多读书、多思考、多创新,才能创造出精彩而巧妙的过渡,语文教学才会环环相扣、有滋有味。

(作者单位 安徽省阜阳二中)

?誗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过渡主旨重难点
主旨演讲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灰空间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索
平淡真实显主旨
化学平衡重难点知识突破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
Units 13—14重难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