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逸群 贾爱芳 孙琴琴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 048026)
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浅、表层地质结构是三维地震勘探的难题。本次研究的区域属于典型的山区地貌,侵蚀冲刷剧烈,形成许多山梁和沟谷,在控制面积约2km2范围内,地表高差最大约460m。另外,勘探区内地表主要分布为基岩、坡积物和黄土,且地表条件复杂多变。针对该区域地质条件,制订了详细、系统的试验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取得的地质资料精度较高,为下一步矿井建设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北部西缘平遥矿区东南部,勘探区位于井田中部,地形较复杂,侵蚀冲刷剧烈,形成许多山梁和沟谷,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部山顶,海拔为1631.80m,最低点位于井田东北角沟谷中,海拔为1165.00m,最大相对高差466.80m。
根据井田内钻孔揭露和地表出露情况,现将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
井田总体为向斜构造,向斜轴部位于井田东部,轴向北北西,地层倾向以向斜轴部为界,西部向东北倾斜,东部向西南倾斜,井田东部倾向小,5°~12°,西部倾角较大可达18°~21°。井田内断层较发育,断层落差3m~60m,倾角40°~70°。井田内发育有陷落柱。
勘探区内主要目的煤层为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9号、10号、11号煤层特征见表1。
表1 可采煤层特征表
(1)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属侵蚀强烈的中山区。地形比较复杂,沟谷纵横,多形成不对称“V”字形沟。山上多有植被覆盖。地面坡度变化较大,此外,还有村庄等障碍物。复杂的地形条件,不仅给测线布设、野外施工带来较大的困难,而且给资料处理增加了难度。因此,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差。
(2)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勘探区内主要目的煤层为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段,且9号、10号、11号煤层间距较小,且厚度薄,很难形成各自独立的反射波,在地震时间剖面上共同形成一组能量较强、波形较突出、可连续追踪对比的复合波,是本次地震勘探的主要目的波,也是地质解释的依据,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好。
三维地震勘探作为一种高分辨率的勘探技术,其投入大,精度高,效果好,施工方法及采集参数的选择对勘探效果、施工效率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生产前必须作充分的试验工作来选取最佳的施工参数和施工方法。针对勘探区地质特点,对激发井深、激发药量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试验,确定了合理的施工参数,用于指导生产。
通过对勘探区详细踏勘,就浅层地层结构岩性而言,主要可划分为三种类型:
黄土覆盖区:分布于村庄附近和山梁平缓处。
坡积物区:主要分布于山梁斜坡处,面积不大,堆积厚度不大,极为松散,对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不利。
基岩出露区:分布于测区的沟谷部分。
通过踏勘,选择了3个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试验:
1号试验点选在勘探区东南部中厚黄土区。
2号试验点选在勘探区中西部薄黄土区及坡积物区。
3号试验点选在勘探区西北部薄黄土区及坡积物区、基岩区。
(1)激发层位(井深)选择
在薄、中厚黄土覆盖区分别进行了相同药量、不同激发井深对比试验。
①中厚黄土覆盖区(1号试验点)
1号试验点为山梁上黄土覆盖较厚地段,黄土厚度0~15m,岩性为浅黄色砂质粘土及浅红色亚粘土。
试验井深为:7m、8m、9m、10m、12m、13m,进行单孔试验以及组合孔试验。
②薄黄土、坡积物覆盖区以及基岩出露区(2号、3号试验点)
2号、3号试验点为薄黄土、坡积物以及基岩出露地段,黄土厚度0~3m,岩性为浅黄色砂质粘土、浅红色亚粘土及基岩;坡积物厚度0~2m。
试验井深为:1.5m、2m、2.5m、3m,进行单孔试验以及组合孔试验。
(2)激发药量选择
在2个试验点处分别进行了相同井深,药量0.5kg、1kg对比试验。
(1)激发井深的选择
三维地震勘探施工中激发层位的选择至关重要,合理的激发层位是良好采集资料的前提。
①在中厚黄土中激发,激发深度7m~13m,单井,药量1kg,接收道距10m,排列长度790m。
由图1可看出,在中厚黄土区,井深8m~9m成孔至基岩面,原始单炮记录上煤层反射波信噪比高,连续性好,远道反映能量较强;井深为10m时,成孔至浅红色亚粘土层原始单炮记录上煤层反射波反映明显,远道反映能量较强;井深12m~13m时,成孔至浅红色亚粘土层单炮记录与井深10m时的单炮记录煤层反射波没有明显区别。
②在薄黄土及坡积物中激发,激发深度1.5m~2.5m,单井,药量1kg,接收道距10m,排列长度790m。
由图2可以看出,薄黄土及坡积物地段,井深2m~2.5m成孔至基岩面的原始单炮记录煤层反射波信噪比高,连续性好,远道反映能量较强;井深1.5m成孔至基岩面的原始单炮记录煤层反射波信噪比较高,只是近道面波干扰较大。
③在基岩中激发,激发深度2m~3m,单井,药量1kg,接收道距10m,排列长度790m。
由图3可以看出,基岩地段,井深2m~3m成孔至基岩中的原始单炮记录煤层反射波信噪比高,连续性好,远道反映能量较强。
(2)激发药量的选择
通过对主要目的煤层反射波开时窗200ms进行了频谱分析(如图4),井深3m,药量为0.5kg时煤层反射波主频高、频带宽,主频在60Hz左右,能量稍弱;药量为1kg时煤层反射波主频高、频带宽,主频在50Hz左右,能量强。综合分析,在基岩出露地段采用单井激发,药量1kg。
(3)单井与组合井的选择
通过对煤层反射波开时窗200ms进行了频谱分析(如图5),单井,井深3m时煤层反射波主频高、频带宽,主频在50Hz左右;3m双井组合时煤层反射波主频低、频带窄,主频40Hz左右。
综合分析,在基岩出露地段采用单井激发,井深3m。
通过对试验资料的成果分析对比,设计三维地震施工参数优选方案如下:
(1)激发井深
①黄土覆盖区:
h黄≥10m,单孔,成孔至基岩面或红色粘土层中50公分;
10m>h黄≥7m,单孔,成孔至基岩面;
h黄<7m,双孔组合,成孔至基岩面。
②坡积物覆盖区:双孔组合,成孔至基岩分化面下50公分。
③基岩出露区:井深3m。
(2)激发药量
单井,药量1kg;
双井组合,药量1kg×2。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试验充分,成果可靠,结论明确,制定的施工方案合理,技术措施方法得当,野外施工严格,原始记录质量较好;水平剖面和纵横向垂直剖面,目的层齐全,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晰,断层、陷落柱都有明显的反映,取得了丰富的地质成果。
资料经矿方应用验证,证实了本次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对煤层底板的深度和起伏形态进行了很好的控制,构造的解释符合该区的地质特点,据巷道揭露,已经有多条断层和多个陷落柱被验证,提高了矿井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本区原来勘探程度较低,精查报告中断层较少。本次共新发现断层19条,其中Fd1、Fd5(如图6)、Fd10、Fd14已经被验证;山西地区的陷落柱比较发育,而且胶结很致密,通过认真分析,共查明了陷落柱7个,其中Xd1(如图7)经巷道揭露验证。
在复杂地区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在充分了解区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全区进行全面的试验工作,为下一步施工奠定坚实的基础。
(1)激发井深的选择
良好的激发层位为三维地震勘探原始资料采集提供有力的保障。就本勘探区而言,中厚黄土覆盖地段,单井,成孔至基岩面或红色粘土;薄黄土覆盖地段及坡积物地段成孔至基岩面或红色粘土层50公分左右,双井组合;基岩出露地段,单井,井深3m。
(2)激发药量的选择
适量的激发药量可以提高原始资料目的层反射波的主频率、频带宽度以及能量,通过对本区试验资料分析,采用单井,药量1kg;双井组合,药量1kg×2。
本次三维地震勘探工作中试验工作充分,制定的施工方案合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地质效果。为解决煤矿开采过程中遇到的构造、煤层结构和岩性变化等各种地质问题提供可靠依据。
[1]张德忠.复杂地表地区地震勘探实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2]崔若飞.地震资料矿井构造解释方法及应用[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7
[3]程建远.三维地震资料微机解释性处理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4]孙家振.地震地质综合解释教程[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5]胡明顺等.几种时频分析方法对比及在煤田地震勘探中的应用[J].物探与化探,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