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翼 刘书明 路文海 崔晓健 翟伟康 张宇龙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天津 300171)
开展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研究,对促进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和高效利用,提升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的信息支撑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1],保障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状况的知情权,加强海洋环境信息系统分类保护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不仅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征,还具有很强的科学性,需要正确的理论与方法指导[2]。当前,我国各行业都对各自领域的数据信息分类和基于其上的信息系统分类保护开展了广泛研究[3-8],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本文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基本特征和使用需求出发,参考其它行业积累的成果,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4 大监测类型26 项监测任务获取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进行了等级划分。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是由按照海洋环境监测工作要求布设在我国近岸、近海及远海中各类海洋环境监测站位(含海洋卫星)业务化监测采集的,以及利用各种途径获取的海洋环境原始数据、影像、音频;海洋环境监测信息是指对原始监测数据进行整编、统计、分析和评价等形成的信息[9-10]。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反映海洋化学、生物生态以及水文动力、地形地貌等基本特征和动态变化,是海洋环境自然特征的数字化表现形式[11]。随着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逐步建成了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包括海洋环境质量监视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监督监视监测与评价、海洋环境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监视监测与评价和海洋环境专项监测与评价4 大监测类型,共26项监测任务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及评价信息(表1)。
表1 我国海洋环境业务化监测任务信息表
(1)数据信息分级分类不明确:多年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一直没有进行过明确地分级和分类,监测数据信息的级别不明、类别不清,缺乏依据明确、科学合理的分级分类体系,使得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管理,以及数据信息的使用、共享和服务等都无章可循,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利用效率。
(2)数据信息发布内容不够丰富:现在我国海洋环境监测公开发布的信息,没有紧密结合海洋环境监测发展的特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形势,未对发布信息进行必要、及时地调整,依旧都为经整编、统计和分析的评价信息,基本不涉及原始监测数据,使得发布和共享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类型单一,信息内容也几乎多年未变。
(3)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不适应:在近年来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管理中,虽然逐步考虑了对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程度高的监测数据信息的发布,也制定了发布部分专题数据信息的管理规定,但从整体上看,向公众发布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少、共享程度低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影响了社会公众对海洋环境实际状况的了解,公众的知情权没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4)数据信息的保密管理效率难保证: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保密管理带来很多不良影响。比如本可以公开的信息没有及时发布和共享,不仅会降低信息资源价值,还可能影响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社会负面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不应共享和发布数据信息的泄露,危害国家信息安全。
(1)环境保护部门2004年制定了《环境科学数据的分级》等文件,将环境科学数据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数据为公益性数据,二级数据为国家内部共享数据,三级数据为机构内部数据,四级数据为保密性数据。(2)根据地震局2006年制定的《地震科学数据分类与分级方案》,将地震科学数据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数据,在网上可公开发布;二级数据,在国际范围和国内范围可以共享,主要以数据产品为主;三级数据,在国内范围内共享;四级数据,主要向地震系统内部和国内公务用户使用,包括原始数据和战略性保密数据。(3)2003年,水利部门颁布了《水利科学数据的分级分类》,将水利科学数据划分为五级,分别为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4)气象局2002年发布的《气象数据分级与分类》,将气象数据划分为绝密、机密、保密、内部、公开。
从上述列举环保、水利等行业对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相关规定总结出两方面特点:①在涉密数据的分级方面(表2),各行业基本按照国家保密规定,一般划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中的三级或二级。②在科学数据的分类方面(表3),各行业的科学数据的划分都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涉及的基本类别为:涉密、内部、公开三种;在内部共享数据的分级方面,依据行业特性分级有所不同,地震数据划分为国际范围和国内范围共享、国内范围内共享两级;环境科学数据划分为国家内部共享和机构内部共享两级;而水利、气象和海洋等数据没有将内部资料进一步划分级别。
表2 各行业工作密级划分情况
(1)正确处理监测数据保护与公开关系: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涉及国家权益和国家安全的监测数据,严格遵循有关密级管理的要求;对社会关注、公众活动频繁的区域,依据国家信息发布的规定对监测数据信息及时公布。
(2)依据监测任务实行分级划分:依据国家保密和信息发布的相关规定,确定监测任务中属于公开、内部或涉密的数据信息内容,同时考虑敏感监测要素在不同监测任务中所体现的重要性程度,确定相应的等级,达到利于共享、充分保护的目的。
(3)体现海洋环境管理监督与服务职能:重点围绕履行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和社会服务职能,从满足海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角度,进一步丰富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发布内容,充分发挥监测数据信息的服务效能。
(4)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关注需求: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大、公众关注程度高的数据信息的发布,同时根据经济发展及开发利用活动的变化和特点,及时调整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发布内容,满足监测数据信息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充分考虑下列4 个因素的条件下,确定以26 项监测任务作为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内容开展监测数据与信息的密级(等级)划分。
(1)监测任务与海洋环境监测管理相对应,而且监测工作都是以任务方式下达的,便于管理和理解。
(2)每个监测任务都有相应的监测目的、意义、监测区域和站位布设,有很强的针对性,相同的要素在不同的监测任务性质不一样,同时在监测参数设置上也各有侧重。
(3)在目前已发布的信息中,都是按监测任务来编制的,如海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日报,赤潮监控区养殖环境质量通报等;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在内容编制上,也是按监测任务来确定的。
(4)便于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发布与使用管理,在海洋环境监测原始监测数据发布或提供使用时,可以按监测任务来进行提供。
考虑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使用与发布范围和对国家利益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的战略重要性,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对国家秘密的定义以及密级划分规定,并参考环保、水利等行业科学数据的分级情况,结合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内容和监测服务要求,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的管理、使用与发布范围划分为公开、国家内部、机构内部、秘密、机密和绝密六级。
(1)公开:指不涉及国家权益争议、不影响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发展,同时可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公开区域的海洋环境状况、海洋环境灾害、海洋环境突发事件,以及海洋环境监测评价信息的知情权,通过网络或相关媒体公开发布,实现社会的共享共用。
(2)内部:指不属保密范围,但又不能公开使用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这类数据信息对掌握海洋环境现状,了解海洋环境变化趋势,分析海洋环境潜在风险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可满足管理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可在国家范围内机构之间、海洋系统内部范围之间交流和使用,在内部实行有条件的共享。根据服务对象和目的不同,内部数据又可分为两级。一是国家内部:指可在国家范围内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和使用,满足国家或部委重大科研项目研究需要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在国内实现有条件共享,需经申请、审批、备案获取。二是机构内部:指可在海洋系统内部、各级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和军方范围之间交流和使用,满足海洋领域重大科研项目或管理工作需要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在机构内部有条件共享,需经申请、审批、备案获取。
(3)涉密:指涉及国家安全或对国家经济建设具有影响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属保密性数据,按照国家保密数据的规定进行管理。“涉密”数据遵循“保守国家秘密法”的密级划分等级,分为三级。一是秘密:指泄露后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产生损害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二是机密:指泄露后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产生严重损害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三是绝密:指泄露后对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产生特别严重损害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
根据上述原则、方法和标准,可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如表4-6 所示。
表4 “公开”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分级表
续表4
表5 “内部”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分级表
续表5
为解决目前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分级分类不明确、信息发布内容不够丰富、与社会公众的需求不适应、数据信息的保密管理效率难以保障等问题,保障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安全、有效地利用,本文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考其他行业数据信息等级划分成果,开展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等级划分研究。研究以正确处理监测数据保护与公开关系、依据监测任务实行分级划分、体现海洋环境管理监督与服务职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关注需求为原则,针对我国现行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特点及数据信息使用管理的现实需求,将4 大监测类型26 项监测任务获取的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划分为3 类6 级,即公开、国家内部、机构内部、秘密、机密和绝密6 个等级,涉密数据在只在公布前有效。
表6 “涉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分级表
研究成果对我国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使用管理、公布与共享、海洋环境信息系统分类保护等工作都有促进作用和参考价值。
本文的研究范围为国家层面现行的海洋环境监测业务化工作体系,在地方监测任务监测数据级别确定、未来新增监测任务监测数据级别确定以及数据信息级别的变化和调整等方面的研究并为深入展开,这些课题将是下一步研究工作的方向。
[1]刘书明,马志华,崔晓健,等.基于动态耦合模型的海洋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耦合演进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4,01:387-391.
[2]路文海,刘书明,杨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分类编码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5):48-51.
[3]周元德,董凤翔,胡波.基于等级保护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铁道工程学报,2006,09:89-92.
[4]杨磊,郭志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等级测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50-53.
[5]李伟芬,郑斌,杨和梅.军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与实施[J].科技信息,2007,04:49.
[6]朱世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在电力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04:12+14-15.
[7]沈昌祥.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建设整改技术框架[J].电子政务,2009,09:9-13.
[8]靖小伟,于普漪,冯梅,杨治贤.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研究[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9,Z2:149-151.
[9]周维续,付静.浅析水利部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J].信息网络安全,2007,12:18-19+34.
[10]杨翼,路文海,崔晓健,向先全,付瑞全.海洋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2):50-53.
[11]路文海.海洋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管理技术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