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华,何 新,丁 杏
PICC置管肠外营养并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
周丽华,何 新,丁 杏
目的 探讨PICC置管肠外营养并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 以126例PICC置管行肠外营养患者为观察对象,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穿刺部位、合并症、输液成分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并对静脉炎患者实施个体化预防性护理干预。结果 年龄≥60岁者静脉炎发生率(21.9%)显著高于年龄<60岁者(8.1%)(P<0.05)。左侧静脉穿刺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8.6%(8/28),右侧为11.2%(11/98),左侧显著高于右侧(P<0.05),其中右侧贵要静脉发生率最低(2.0%)。输注脂肪乳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21.2%)显著高于未输注脂肪乳患者(8.3%)(P<0.05)。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静脉炎(30.8%)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患者(11.0%)(P<0.05),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静脉炎发生率(26.7%)显著高于无高脂血症患者(11.5%)(P<0.05),而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龄、输注脂肪乳、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增加了PICC置管行肠外营养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右侧贵要静脉为PICC首选。对该类患者应实施个体化预防性护理措施。
PICC;肠外营养;静脉炎;相关因素;护理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肠外营养中具有操作简单、带管时间长等优势,能够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与静脉留置针相比具有并发症少、便于护理的优势[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肠外营养。静脉炎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15%以上[2]。认识PICC置管肠外营养并发静脉炎的原因,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肠外营养患者并发静脉炎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措施。
1.1 病例资料 2010年10月~2013年8月我院行PICC置管肠外营养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48例,年龄32~76(62.8±16.2)岁。导管留置时间最短7~128 d,平均36.4 d。
1.2 PICC置管方法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三向瓣膜式导管,常规静脉穿刺,导丝引导下将导管送至上腔静脉的下1/3段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X光片确认位置合适后固定。
1.3 个体化预防性护理要点 护士应掌握PICC相关静脉炎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标准,根据不同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主要护理要点包括:置管前向患者讲明PICC的优势及必要性,向患者讲明并发静脉炎的可能性及自我预防措施。选择合适的导管型号,导管置入应轻柔、顺畅,避免手套应用滑石粉。向患者讲明避免剧烈活动、穿刺部位过度用力。穿刺后每日进行护理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静脉曲张、周围有无硬结等;导管有无堵塞、移位、脱落、裂开等。穿刺点辅料前3 d每天更换1次,以后每周更换2~3次,如有脱落或污染随时更换。置管后1 h,指导患者行握拳、松拳动作,连续20次,1次/2 h。置管后6 h,于穿刺点上方沿静脉走行给予湿热敷20 min,4次/d,连续3 d[3]。每日输液完毕后,采用1∶20~50 U肝素钠稀释液5 ml正压封管[4]。如患者并发静脉炎,及时给予局部湿热敷50%硫酸镁,加用如意金黄散或喜疗妥交替外敷。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不同年龄、性别、穿刺部位、输液成分、合并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血管炎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5]。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年龄、性别静脉炎发生率 本组年龄≥60岁者64例,发生静脉炎14例(21.9%);年龄<60岁者静脉炎发生率为8.1%(5/62),前者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高于后者(χ2=4.691,P<0.05)。男性静脉炎发生率(15.4%,12/78)与女性(14.6%,7/48)无显著差异(χ2=0.0149,P>0.05)。
2.2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 本组126例中,并发静脉炎共19例,发生率为15.1%,各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见表1。左侧静脉穿刺者静脉炎发生率为28.6%(8/28),右侧为11.2%(11/98),左侧显著高于右侧(χ2=5.118,P<0.05),其中右侧贵要静脉发生率最低(2.0%)。
表1 不同穿刺部位静脉炎发生率[例(%)]
2.3 不同输液成分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经PICC输注脂肪乳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输注脂肪乳患者;而有无输注氨基酸、人血白蛋白、血浆、悬浮红细胞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表2)。
表2 不同输液成分静脉炎发生率[例(%)]
2.4 不同合并症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本组合并糖尿病26例,发生静脉炎8例(30.8%),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患者(11.0%,11/100)(χ2=6.298,P<0.05);30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静脉炎发生率(26.7%,8/30)显著高于无高脂血症患者(11.5%,11/96)(χ2=4.129,P<0.05);是否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研究表明,PICC致静脉炎是机械刺激损伤静脉壁而出现的非感染性炎症反应,其发生与穿刺次数过多、导管型号不符、血管条件不良、血管壁黏附滑石粉等因素相关[6-7]。本组资料发现,PICC置管肠外营养患者静脉炎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穿刺部位、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输注脂肪乳有关。老年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较高,这可能与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弹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有关。右侧静脉穿刺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左侧,可能是因为左侧血管相对于右侧较长而且弯曲,穿刺及置管困难,容易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损伤,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8]。同侧不同血管相比,右侧贵要静脉置管静脉炎发生率最低,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最高。主要由于贵要静脉短且直,静脉瓣较少,容易穿刺和置管。而头静脉相对而言血管较弯曲,分支较多,不易穿刺。因此,PICC肠外营养患者应首选右侧贵要静脉置管,其次为右侧肘正中静脉。本组资料还显示,输注脂肪乳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可能由于脂肪乳密度高、渗透压高、滴速缓慢、输注时间长等。另外,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增高,这可能与这些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血管管腔变小有关。
在认识PICC肠外营养患者并发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基础上,应针对不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性护理方案[9],尤其对于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需输注脂肪乳患者,应高度重视,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1] 周姗.PICC与浅静脉留置针在完全胃肠外营养患者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10):77-78.
[2] 周春燕,寇京莉.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及防护[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305-306.
[3] 吕翠侠.化疗患者应用PICC置管后预防静脉炎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6):31-32.
[4] 章春芝,薛志芳,任晓东,等.PICC导管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个性化封管[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8):729-730.
[5] 贾永红,马玲,贺振民,等.癌症化疗患者发生PICC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肿瘤药学,2013,3(3):236-240.
[6] 毛慧慧,田力.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的高危因素探讨[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1,28(1):87-88.
[7] 祝学敏.化疗患者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3(1):57-59.
[8] 刘汝梅,毕珍宁.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应用及护理[J].北方药学,2013,10(7):184-185.
[9] 李红,赵亚丽,许婷,等.PICC门诊带管患者维护技术规范管理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34(1):93-94.
571400 海南 琼海,琼海市人民医院肿瘤外科
R 543.6
A
1004-0188(2014)02-0189-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2.028
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