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姜志燕 摄影 赵军
感谢吴川市政府提供大量资料
梅菉骑楼,铭刻如水年华
MEI LU ARCADE
撰文 姜志燕 摄影 赵军
感谢吴川市政府提供大量资料
穿行于粤西吴川梅菉古镇,最可观的景致是十字街上的老骑楼。风格迥异、形态不一的骑楼光是矗立在那里,就已经构成了一部粤西建筑发展史,让人生出探究的心思和留恋的情愫。又何况,楼本佳构。那是盛放着诗意沧桑和岁月柔情的美丽建筑群。骑楼是有王气的建筑。虽然只有两三层,但凭借轩敞的空间、繁复的结构、并肩联袂的姿态,拢就了强大的气场。游者徜徉于街上,轻易就被其俯瞰千秋的气场所融合,不知不觉中已然入画,面对古老的城镇,陡然生出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倘寻一片月夜下如归前朝的老街区,吴川梅菉街是不错的。始建于明代的300多幢骑马楼,既有南国传统建筑的风情,又有西方建筑的特色,栉次鳞比地站在400年的历史河流中,不经意间溅起的水花撞击着观者的心弦,弹奏出年华似水的歌谣。
很多骑楼底层仍被用作商铺
当年的富贵已散去,只剩沧桑
大部分骑楼都具有中西混交的建筑风格
与赤坎骑楼的繁华、雷州骑楼的完整、安铺骑楼的人文特色相比;吴川骑楼的沧桑感最强,也最具文化气息。无论是用何种摄影设备以任何角度拍摄,摄入镜头的一定是油画般的画面。梅菉街骑楼拥有纯粹中式、中西合璧和纯粹西式等风格,各类风格的骑楼并肩矗立在街上,看上去并不觉得突兀,反而珠联璧合。或许,经过漫长的岁月洗礼,他们已经有了相同的地域基因和文化基因。
清光绪政府曾将高州府吴川县和雷州府穗溪县划为“广州湾租地”,租借给法国,因此,吴川梅菉的骑楼特色受到法国殖民文化的影响较大。法式建筑善用古典柱式,在建筑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注重比例,突出中心与规则的几何形体,运用三段式构图手法,追求外形端庄与雄伟,完整统一和稳定感。同时,由于地理气候等条件相近和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影响,梅菉的骑楼特色与海口老街相仿,受到印度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表现为外墙面具有较大整体性。梅菉十字街是骑楼保存最多的地方。
梅菉街上的骑楼建筑多为1-3层,中式居民传统是以传统坡屋顶为主,既有砖木结构,也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文艺复兴式骑楼、巴洛克式骑楼及梅菉式骑楼都采用立面处理方式,建筑主要调为白色,外墙面一般为简单的石灰抹面。多为三段式构图:骑楼底层柱廊主要分为直梁柱式和弧梁柱式。楼立面柱式及窗式风格主要吸取西方折衷主义手法,壁柱和窗饰都装饰着复杂的古典线条,窗的形态有长方形、长方形与圆拱形窗相结合等各种形式。墙面多为石灰抹面。檐部处理主要吸取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风格,装饰运用大量线脚,另有部分结合雷州当地自然特征形成南洋风建筑。
梅菉城区骑楼以单开间和两开间居多,开间宽度相差较大,其立面风格大致可分为中式居民传统式、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欧亚混交的巴洛克式和中西合璧的“梅菉南洋式”。
中式居民传统式底层为骑楼,二层无装饰的墙上并排开窗。屋面为挑檐。立面上基本没有什么装饰。这种店屋形成时期较早,一般在开埠之前。巴洛克式骑楼檐部造形吸取了西方巴洛克时期的风格。老街的巴洛克式女儿墙样式甚为丰富:在柔和的波形山墙两翼伴以卷涡形图案,极具装饰和动感效果。梅菉南洋式骑楼是欧亚混合交式中一种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巴洛克式骑楼和文艺复兴式骑楼的女儿墙上开一个个圆形或长园形的洞口,原因在于这里多台风等几个特点,故而在女儿墙上开洞口以减小风负荷。这种实际功能上的考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故这种洞口可视为“梅菉南洋风”的象征。
文艺复兴式骑楼底层多为直梁柱式,偶有弧梁柱式。在地形起伏较大处,常用梁圈式。直梁柱式为主要风格,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有明显的中西合璧的痕迹。柱身以方形为主。柱头雕刻大部分较简洁,柱础多为方形。弧梁柱式体现了西洋敞廊式建筑的风格,其券的形式主要有半圆形券、弧形券。楼层立面壁柱和窗饰主要由柱式控制构图,底层廊柱和楼层薄壁柱区分竖向的垂直分划,各层之间有显著的水平方向腰线。楼层的薄壁柱主要用在窗间墙上。壁柱多线条简洁,部分壁柱柱头有装饰,如以重叠的线脚和弧线相结合等。楼层立面上常并排开有三个或五个窗。窗楣的形状有如方形、半圆券形、敞肩形,也有不开窗的。窗券的装饰一般有线脚处理,或以花边修饰。窗间墙多处理成壁柱形式。文艺复兴式骑楼的主要特色是其檐口上的女儿墙,往往是一道贯通整个门面的水平向矮墙或矮栏杆,栏杆有直杆型和宝瓶型。在女儿墙的中央部分或有突出的装饰,以便加强立面的视觉中心效果。
中式骑楼
梅菉街上的石板路随着地势缓缓高低起伏,街两边风格各异的骑楼亦随形就势,自成体系,让人油然生出“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感觉。斑驳错落的方砖,灰白古朴的墙壁,雍容华贵的门楼,无一不见证着这座百年商埠往昔的繁华兴盛,无一不在诉说着这座古老城镇厚重而沧桑的历史。梅菉街骑楼,代表的是一个已经过去的繁华年代以及一座城市的绵长记忆。
早在明清时期,梅菉古镇已是粤西地区的商业重镇,各地商人都来梅菉立号经商。据当地史志记载,当时,梅菉街上钱庄、茶楼、酒楼等商铺随处可见,贸易兴旺发达,梅菉古镇有响当当的“小佛山”之称。梅菉街上的骑楼挨挨挤挤、栉次鳞比就是当时经济兴旺的一个反映。梅菉人多地少,寸土寸金之地,建筑就来不得半点浪费。于是,屋宇之间紧紧贴住,就像当年梅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梅菉街骑楼颇具南国韵味,这与吴川濒临南海,历经长期的商贸及文化交流、风气熏染有关。一般楼高二层,沿街而建,装饰古朴美观。门前有立柱支撑,家家骑楼门前的通道很自然地连接起来,形成内部人行道,既美观又实用,非常适应南方炎热多雨的气候。每当刮风下雨或烈日当空,趁圩民众都到骑楼通道中避雨防晒。于是,具有商业基因的临街居民就将前门辟为店铺,形成前店后家的商住民居。这种民居既方便经商购物,又方便居住出行。骑楼从大门至后门整间屋就像一条猪笼,于是,有人谑称其为“猪笼屋”。
几百年延续的梅菉骑楼文化滋养着一方梅菉人。对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梅菉人而言,十字街骑楼是儿时最深刻的记忆。彼时,一条街通南北,一条街横东西,街上商铺林立,服装店、书店、五金店、庙堂、狮鼓档、糖水铺、电影院等一应俱全。晨星寥落,太阳还未从东方露出笑脸,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涌来趁墟赶集,直至月牙斜挂柳梢儿,人流仍迟迟不肯散去。每逢节日,热闹的景象将持续至深夜或第二天凌晨。在骑楼中行走,感觉不到一点逛街的烦嚣,倒更像是在邻舍中串门,有满满的温馨、踏实和悠闲。月明风清的夏夜,家家户户在骑楼底下摇扇纳凉,小憩酣睡,姑娘们行走在骑楼道上,木屐敲击着地面,发出“笃笃笃”的声音,展示着似水柔情和绰约风姿……这样的情境是每一个老梅菉人都难以忘怀的。
文艺复兴式骑楼
骑楼中还生活着很多居民。但骑楼比较残破,水电等管线老化,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整修成为骑楼的必由之路。
至今,梅菉街上的骑楼还在发挥着商铺和居住的双重作用。走在老骑楼下,街道两旁挂了许多色彩缤纷的旗子和店面招牌;热气腾腾的生肉包、味道鲜美的肉片粥、油光闪闪的“油炸鬼”、色、香、味、俱全的梅菉烂镬炒粉,在骑楼的通道中散发着诱人的香味;老人端出椅子坐在门前,一边打着葵扇一边扯起家常,自在、闲适、温馨,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顺着斑驳的水泥路走在十字街上,感受古老韵味和现代气息的交汇。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梅菉主要街道路面都是由条砖竖向铺彻而成,古朴而别致。这与国外许多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小城镇街道相似。这种路面不易积水,防滑,耐磨损,具有古色古香的美感。当年的十字街、杂货巷、塘塍头、大新街等,全由条砖竖向铺彻而成,直至响应上级“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在十字街街道地下开挖防空洞,条砖竖向铺彻的路面彻底消失,代之以水泥路。能保留这种条砖竖向铺彻的路面的地方,如今仅有一小段遗迹。
与十字街路面一起消失的还有当年的繁华和热闹。在一间名为“李义记”的店铺内,档主刘师傅对于这里发生的故事如数家珍。他说,我在十字街居住了30多年。记得当年,王兴记的商铺最为兴旺,主营丝绸、布匹、五金类商品。每逢墟期,很多广州和佛山的商人通过水路将货物运到十字街,不到500米的十字街常常堵塞,往往大家眼看就那么几十步路,怎么也走过不去,只好干着急。如今,“热火朝天”的十字街已像“老人”般安静下来。梅菉电影院位于十字街街口,是一座典型的南洋风格骑楼,座落于“横塘”塘畔,曾经是整个梅菉圩最热闹的娱乐场所。如今,影院的招牌褪色严重,楼上的窗户玻璃早已破烂不堪。曾在梅菉生活了10多年的陆先生感慨地说:“这个电影院已经谢幕很多年了,看看现在这景象,你怎么想象得到以前的人山人海?”
再看骑楼,部分与现代式楼房相混杂,多数外墙剥落严重,很多玻璃木窗摇摇欲坠。70多岁的陈老伯说,骑楼大都属于私人所有,而很多屋主都对骑楼进行了整修,这种无序修葺会导致骑楼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据悉,目前“梅菉骑楼文化街”的建设已正式纳入“吴川文化强市十件大事”,吴川市政府正想方设法保护利用梅菉骑楼,再现古镇风貌,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发展。当务之急是制订骑楼保护规划,把梅菉骑楼的保护纳入旧城改造的总体规划;把梅菉的重点骑楼街划定为保护范围,对具有重要价值的骑楼街和骑楼建筑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梅菉的骑楼保护好。此外,充分利用骑楼文化资源,着力打造“梅菉骑楼文化街”。
梅菉骑楼,将为后人所淡忘,湮灭于历史长河中?还是得以传承保护下去,为世人留下美丽的小镇风情画,或许,都在执政者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