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诗意的石头城

2014-07-18 11:41撰文圈圈
中华民居 2014年7期
关键词:神殿喷泉罗马

撰文/圈圈

罗马,诗意的石头城

撰文/圈圈

意大利是一个基本满足我所有关于旅行愿景的国度。有海水,有蓝天,有古老的城池和现代的都会。

如果去米兰是为了优雅的奢侈,那么到罗马或许便是应了生命中老灵魂的召唤。

每一块城墙砖石,莫不是藏着一些悠远的故事。我始终相信骨子里是有老灵魂的,它会召唤着我去往一些地方。或许有些街头巷尾从未听闻,却在不经意时占据脑海。多年之后与它初遇,却惊得一句,原来是你,似乎千万年前已经相遇。

若说灵动是威尼斯的气质,优雅为米兰代言,那么罗马呢?这个在印象中已经穿越了很久的城池,该用怎样的一个词语来描述?

是角斗士的粗放狂野还是罗马假日的浪漫多情?或者你还有万千词汇用以描绘心中之城。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那么关于罗马,也不是三言两语便能描摹出来的。

这座城池,复杂到让人词穷。

粗犷的诗意

任何一个古老的城都是诗意的,因为他沉淀了历史。欧洲的城总是保留着古老的一切,新与旧就这样粗放地融合着。没有大围栏,也没有历史文化古城镇的红标语。他们就这样,新新旧旧的错落有致着,故事也总是这样有一出没一出地上演着。

当步入这个随处可见那些真人大小栩栩如生雕塑的地方,伴着蓝天,便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夕的感觉。周遭的建筑用它们的方式在告诉我,这是一座难以用词汇来描摹的城池。罗马是诗意的,这种诗意并不只有柔情。这种诗意浸泡着角斗士的鲜血,彰显在那些顶天立地的罗马柱上。

作为意大利的首都,罗马这座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太多人来人往的故事。这座被称为永恒之城的城池曾经也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建在台泊河之间的7座山岗上,几经毁灭又几度复兴。起起伏伏,沉沉浮浮之后,留下的便是这些供人瞻仰的建筑物。你可以走马观花,到此一游;你也可以静静聆听石头堆里的声音,找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过往。

大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这句话在欧洲大地再适用不过,于满目皆是木结构的中华民居而言,欧洲留存下来的更多则是这些石头的史书。

我不知道这些竞技场上有过多少争执杀戮,而那些广场上是否还余音绕梁着慷慨的辩论。只是当我步入其中,竟莫名地感到归宿感。忽然就很想租一辆自行车,穿行于这个在记忆里庞大而古老的城池。最好,再剪一头俏皮的小短发。

对罗马的幻想,总是从那圆圆的屋顶开始的。比起哥特式建筑的直耸云霄,这圆乎乎的视觉更能带来心里的贴近。无数次地想以一条波点小裙配上小白袜在这满目穹顶之中招摇过市,配着欢快的小调子,像所有老牌欧洲电影一样,在这些每年都有新花开放的老巷子里跳舞。

这便是这座石头城的诗意,粗犷又带着些甜蜜的性感。

不止罗马,在整个西方的发展中建筑都被赋予更为重要的作用,他是文化的载体,而其他所有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和雕塑等,都是在为建筑服务。所以,他们才有那么多精致得让人窒息的壁画还有那么多美得难以言说的雕塑。

走马观花之万神殿

欧洲人对上帝的崇拜催生了他们对神殿和教堂的无限热衷。神殿是古罗马建筑中难以被忽视的建筑形式,也是现代人不得不去的“景点”。

走太多,对于外行如你我来说,或许有点腻了。好东西一口气吃太多,总是难以消化,索性择其精华而食之。

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的万神殿(Pantheon)是至今唯一完整保存的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始建于公元前27年-25年。这座由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的神殿,历经几千年的风吹日晒与天灾人祸,依然还在那里,接受世界各地的人潮涌动。

在万神殿之前,罗马帝国神庙建筑主要是假围柱式建筑与单翼围柱建筑。而万神庙开启了另一个时代,它是一座以大穹顶结顶的庞大圆形建筑物,周围是没有门窗的墙垣,穹顶中央有一个圆窟窿,抬头便能窥见蓝天,而光线也自这里洒进神庙。

万神殿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而它自己,本身便是历史的组成。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而这16根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有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每一座历经岁月的古老建筑背后都藏着难以想象的智慧。万神殿亦然,他常被作为通过几何形式达到构图和谐的古代实例。古老的罗马人用当时的智慧和技术意图营造出这样的空间,步入其中便能感知到宗教的华丽庄严。而这样不可思议的空间感,千年后犹在。

即便对此并无信仰,在这样的建筑里却本能地保持了静默,心灵得以安静。这便是穿越时空的力量,以建筑之名。

再过一次罗马假日

如果说《罗马假日》让人对罗马产生了最初的心动,那么最近热播的一档综艺节目则让罗马在大众心中的曝光度又不大不小地提升了一大截。“走,我们去罗马”似乎成为一个热门的句子。

中国的木结构会让我想做撑着油纸伞的小家碧玉;纽约的高楼林立让我不得不想要穿十厘米高跟鞋在那摇曳生姿;面对英国的规整,我会忍不住想起优雅的下午茶;而在罗马厚重的石头下,我却难以控制地想要踮着脚尖跳起舞来。

很多人来罗马,都是为了追随安妮公主的脚步,重温一次罗马假日。事实上,那样的剧情在今日看来并不算新颖,只是因为那个年代,因为那个地方,一切就变得深远起来。

如今的西班牙广场上的138级台阶上永远都有听不完的音乐和看不完的人群。索性,假装自己是流落民间的公主,席地而坐,期待一场摄人心魂的偶遇。

很长一段时间会想,为什么骄傲的罗马人会把如此显赫的一个广场以“西班牙”命名?事实上,这个广场倒像是一个“国际广场”, “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美国人捧红”成就了它传奇的经历。这个1725年由法国大使援建的广场因毗邻西班牙使馆,故又有了“西班牙”的血统。

在整个西班牙广场上,那个名为破船喷泉的巴洛克艺术品注定会是众人的焦点。这个由意大利雕塑家济安·贝尼尼之父彼得·贝尼尼所设计的喷泉,便是一个见证者,自1629年建成后380多年的时光,不知道见证过多少情侣的拥吻,多少迟暮的美人在此坐等夕阳西下,当然曾经的它注定也解救了无数饥渴之人。

几乎每一个女人对罗马的许愿池都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不管灵不灵,也喜欢拖着心中所爱的人,越过左肩往池子里扔上一枚硬币。掷地有声的,不仅仅是那枚硬币,还有满满的心愿。

没有哪个城市像罗马那样,有那么多精美的喷泉。据说在罗马的大小广场和街头巷尾大概有3000多个喷泉。这些喷泉汩汩的水流,也就这样随着岁月一起,滋润着这个城市。

与中国的泉城济南不同,古代罗马的水资源并不丰富。共和国时期,罗马城水贵如油。为了缓解城市里用水的窘境,当时便修了12条巨大的高架桥引入渠道,将几十公里外的泉水和湖水引进城里。单是想,便已对当时罗马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叹为观止。直至今日,仍有3条引水渠道发挥着作用。

许愿喷泉又叫做少女喷泉,建于16世纪,是罗马最后一个巴洛克杰作,历时30年才设计建成。整个喷泉建筑左右对称,位于中央奔驰着的海神被两匹骏马所牵引,而这尊海神像是1762年的时候由雕刻家伯拉奇所设计。在海神身旁,便是两尊水神,而右边的水神像上有着一副“少女指示水源”的浮雕,或许“少女喷泉”便由此得名。

自1762年建成后,252年中这里的海神和水神似乎就没有得到过安宁的休息。不停地有人跑来这里,放置自己的心愿。曾经在很多电视与电影里看到这样的桥段——男女主角在分别多年后,各怀心事地来到人潮涌动的许愿池边,默默许愿,扔下硬币。转身,再次遇见爱。

这里的雕刻应该亲眼目睹过真正那一幕地发生吧。那么多陌生的人来人往中,就在这里,这一刻有了交集。

我很喜欢这种静止而穿越的东西,像极了古诗里那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只是这石头的艺术,比一期一会的花朵更为隽永。

事实上,无论是肃穆的神殿还是灵动的街道,甚至是曾经血腥野蛮的斗兽场,或者是正义真理频出的广场,罗马一城终究是充满爱意的。有很多人带着自己的小白纱在许愿池边留影,让那些穿越千年的石头见证这些当时坚贞不渝的感情,在烈日下笑得特别灿烂。

忽然想起某次和朋友无意将Roma一词倒置,发现Amor一词便是意大利语中的“爱”。

或许,这份沉淀下来的永恒,便是爱。

猜你喜欢
神殿喷泉罗马
瀑布前的神殿
原始人的神殿
千万别当罗马士兵
小罗马
可乐瓶里的“喷泉”
没落的神殿
为什么鲸的背上有“喷泉”
音乐喷泉
会移动的喷泉
阳光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