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丽群
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发现,写作与阅读虽然各成体系,但又相辅相成。一篇篇课文既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的例子,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一篇篇范文,蕴藏着大量训练写作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模仿的基础上创造,就是读写结合。而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显得尤为关键,这个点既是阅读的“生长点”,同时又是写作的“发展点”。
崔峦认为,目前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从意识到实施,还做得很不够,运用语言的训练有待大大加强。
那么,应该从阅读教学中寻找哪些训练写作的契机呢?笔者认为,读写结合不仅指写,也指说。读、思、说是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口说也是表达的一种基本方式。阅读教学中除了创设“写”的机会,还有多种途径可以为写作打下基础,其实,这也是读写结合。
一、炼字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学会斟酌用词
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据说宋代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初作“到”,又改为“过”“入”“满”等十余字,最后才定稿。经常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炼字的机会,能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贴切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教师设计了如下积累词汇的读写训练:(1)我最喜欢夏天满地( )的鲜花。此处可以填写:鲜艳的、红红的、五彩的、漂亮的、香喷喷的、五彩缤纷的、五颜六色的。(2)我最喜欢夏天(满地)的鲜花。在理解了“满地”后,引导学生迁移积累词汇:满脸、满头、满身、满屋、满天……这两处小小的设计,就让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抓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一句中的“冒”字,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用哪些字来写荷花的长出来,如“长、生、挤、蹭、跳、绕、蹿”,然后比较哪个字更贴切。这既是积累词汇,又是训练语感。长期坚持这样的炼字词训练,使这些词汇在学生的大脑皮层中留下划痕,将来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就能为学生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仿句式——帮助学生运用词语,掌握基本句式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阅读教学中,仿写句式是帮助学生运用词语,掌握基本句式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放小鸟》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模仿文中“对小鸟的爱,不是把它关在笼中,而是让它自由飞翔”这一句式,进行迁移,完成填空:对花朵的爱,不是 ,而是 。对蝌蚪的爱,不是 ,而是 。对 的爱,不是
,而是 。
《生命桥》一课,文中表现了年轻羚羊在面对危机时“没有拥挤,没有争夺”,可是对本文的主角——老羚羊,却没有涉及。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这一句式迁移:老羚羊没有( ),没有( )。 这里可以填写:老羚羊没有(犹豫、迟疑…… ),没有(退缩、后退、畏缩……)。这一设计突出了文章的主体——老羚羊,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使学生掌握了基本句式。
这类教学设计,巧妙地从阅读中抓住读写结合的素材,建起句式模型,并巧妙地设计拓展迁移,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
三、构段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构段方式,迁移表达方法
段落,是文章中最基本的单位。从内容上说,它具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在文章中,段是由句子或句群组成的,在文章中用于体现作者的思路和全篇文章的层次。构段方式,是指文章的段落组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几种常见的构段方式,使得学生在表达时能衔接自然而不杂乱。几种常见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并列、因果、承接、转折。同时,文章的重点段中,往往还蕴藏着一些文章最为突出的表达方法。如修辞方法、细节描写、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等。
在教学《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教师可集中教学第二自然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从结构上看,它是典型的总分段落;从表达方法上看,作者抓住石狮的特点,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运用了“有的……好像……有的……好像……”的句式来描写事物。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一构段特点和表达方法,可以提供一系列石狮图片,进行练说、练写训练。这样的训练不仅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有趣,更能帮助学生掌握构段方式,学习写作技巧。
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把重点落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该段选择了最大、最典型的胡夫金字塔进行了介绍,运用了举例子、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精巧这一特点。教学时,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同时,还要关注这一段中“多、差不多、平均、有人估计”这些词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词语看上去表述模糊,其实更能体现出作者用词的准确,这也是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从而为学生今后写说明文打下基础。
四、成篇章——帮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的规则,迁移写作技巧
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体裁特点和表达方式。例如,“形散神聚”是散文的主要特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道理的文章;而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分析、评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依据文体特点而教,会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阅读教学还应该将课文的体裁特点和表达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晰,从而使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技巧。
《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是从劳苦工作和生活俭朴两方面来表现周总理崇高的品质的。课文语言朴实无华,但读来却非常感人,最精妙之处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由读到写”的过程,分“教—扶—放”三个阶段完成。“教”:研读语言“看、画、想、问、一句一句、一句句、一丝不苟”;“扶”:研读“陈设简单、吃几粒花生米”等语句,总结细节写法;“放”:运用所学写法,自读“嘱咐我回去休息”的语言及“扶正椅子”的动作。这样,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俭朴的形象就跃然而出了。学生既学习了语言文字,感知了周总理的伟大,更学习了作者抓住生活中的细节来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这一写作技巧。
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一文最大的特点是文中多处描写了人物心理,作者用极细腻的笔触将母亲把儿子“推出去”和“拉回来”的心理活动写得真实、具体又富含层次。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去掉母亲的心理活动可以吗?”这一问题引起了学生深入的思考。学生们认识到,如果去除心理活动描写,母亲的形象完全成了“恶母”形象,所以心理活动描写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对刻画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小练笔:在文尾处再补写一段母亲的心理活动描写:终于,走廊上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我开了门,倚在门上……
这样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加强了对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巧。
长期以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只要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忘各种形式的读写结合,凭借一篇篇课文,一个个范例,让学生举三反一,或者举一反三,真正达到从读中学写,以写来促读,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