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玉
朗读指导,应该融理解、感悟、生发、渲染于一体。如何有效指导,让朗读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呢?笔者认为,不可忽视文本的细微之处。
一、不可忽视文本的前后联系
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有滋有味地朗读,更要让学生关注文本的前后联系。朗读既要重声音的形式,更要重语言的内蕴;既要重表层的技巧,更要重内心的体验。
如《月光启蒙》一课中“感悟童谣启蒙”的朗读指导片断。
师:童谣怎么幽默、怎么风趣呢?自己读一读,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多读几遍,争取背出来。
师:你最喜欢哪首童谣?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毛娃》这首童谣,因为毛娃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醒一会儿睡,很好玩。
师:把你的喜欢读出来。
(生读得很响、很快)
师:想象一下,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生:夜已经很深了。
师:母亲说这首童谣是在——
生:哄孩子睡觉。
师:那能不能读得这么快、这么吵闹?来,孩子,我拍着你,你再读一遍,味道肯定不一样。
(生再读,读得很轻柔,越读越慢。)
当学生读书出现偏差时,教师应有效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帮助他们体会文本的情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教师走到学生身边,轻轻地拍着他,既为学生朗读创设了温馨的情境,又给了学生朗读的基调、朗读的节奏。
二、不可忽视文本的情感态度
文本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的情感,朗读是情感体会的重要方法。由于受到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学生的朗读感悟可能会有所偏离。此时,教师的适时点拨将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如《生命桥》的教学。
师:谁来读?
(生朗读,声音响亮,满怀激动)
师:你强调了“成功”这两个字,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
生1:“试跳成功”后面是感叹号。
师:你关注了标点符号。还有谁愿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朗读,语速加快,充满惊喜)
师:你朗读时比刚才那位同学快,为什么?
生2:试跳成功了,羚羊群得救了。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同学们,年轻羚羊得救了,可老羚羊却像——
生3: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落山涧。
师:再次默读二、三自然段,想想这四个字应该怎么读?
师:还有谁愿意读?
(生朗读,声音低沉,语速很慢)
师:为什么这样朗读?
生4:这是用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
师:一队队羚羊凌空腾起,没有——
生5:拥挤,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跃。
师:这是何等的从容!何等的神圣!这是令人敬畏的成功试跳。一起读——
生(齐读):试跳成功!
教师尊重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通过感受“老羚羊用死亡换取年轻羚羊的生命,惊得猎人放下猎枪”的悲壮而神圣的场面,学生的心与那些命运坎坷的羚羊连在了一起。他们再次朗读“试跳成功”时则入情入境。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引领学生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悟中促读。
三、不可忽视文本的传情达意
很多时候,文本中的一个词语,一个标点,都蕴藏着丰富的信息,也是作者丰富情感的别样表达。朗读指导时,教师应抓住这些作者传情达意的敏感处,抓住作者表达的意犹未尽之处丰富学生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感。
如《黄河的主人》中有一段话:“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还有人哩!不止一个,还有一个……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如在湍急的黄河上贴着水面漂流。”怎样指导朗读更为贴切,更能引领学生感悟文本的传情达意功能呢?
师:谁来数一数羊皮筏子上的人数?
(生朗读)
师:你读得比较慢,声音也越来越响亮,为什么?
生1:因为这里用了顿号和感叹号。
师:你很细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一个省略号呢,读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停顿一下?
(生朗读,注意了省略号的停顿)
师:一个省略号、五个顿号,一个感叹号,不仅仅提醒我们注意停顿,还强调了人多,一共——
生2:六个人!
师:这六个数字要怎么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心情呢?
生3:(速度逐渐加快,越来越紧张)
生4:(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惊讶)
生5:(声音越来越弱,提心吊胆,说不出话来)
师:你们瞧!标点符号也能传达作者的情感。看着这样的羊皮筏子,我们感受颇多,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
……
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人,关注文本中传递作者文思和情感信息的细微之处,不断探究有效朗读教学的策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