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数学探究性教学

2014-07-18 08:22焦健
科学中国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小圆点探索性探究

焦健

(哈尔滨市政府机关第二幼儿园,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然而,我们却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幼儿被动式参与的活动还是较多,教学活动忽视活动主体的主动性和体验性、忽视活动内容的探索性等,使得探究活动材料被限制,幼儿探究思维不活跃、创新精神得不到充分展现。那么,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该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树立幼儿好学创新的个性品质。这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很好的进行研究,在此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究性教学。

一、营造数学环境,激发学习兴趣

《纲要》把环境创设摆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强调要充分发挥环境的作用,寓教育于游戏之中。区角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

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创设室内墙饰与区角活动。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心理特点和不同要求:小班是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而中、大班幼儿则是运用挑战性的、有更多发挥余地的游戏为主,如竞赛性游戏、操作性益智游戏等。如大班学习《认识货币》,在认识面值的基础上,幼儿和教师都在布置好的超市里,面对各种标价的玩具和文具图书,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纸币和硬币,自由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要计算一下,自己带的钱够买哪种商品。如果钱不够,还需要调整。做收银员的小朋友,受到顾客付的钱币不仅要准确的认识,还要计算几样商品一共多少钱,再想一想给顾客找多少钱。十分钟后,顾客和收银员交换角色,使每名幼儿都亲自动手,在贴近生活的环境中,感受计算的乐趣。在活动中发现与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经历建构─尝试─再建构的动态过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二、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实践机会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体验学习,从而获得直接经验和知识,并从中体验学习和成长的乐趣。我们打破学科界限,开发综合性课程,将游戏、故事、体育、手工、音乐等内容与数学大胆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儿童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1、集体式探索

让幼儿多“想一想”,多“看一看”,多“做一做”,多“说一说”,我们在数学探索性教学中也是这么做的。如:活动中我们要让幼儿《比比多与少》,共同创设了一个情境:先讲述了一个《豆豆村的故事》,以其中两个人比豆豆的多少,由于数不清个数,所以各不服输来引起幼儿兴趣。然后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开了一家“食品店”,用准备的各种尺寸的容器(杯、碗、罐等),和同样大小、透明的量杯两个,以及大豆、绿豆、红豆、各类果汁等,通过操作来比一比多与少。幼儿兴致盎然地参与游戏中来,充分操作但还是无法确定多少,教师扮演的“法官”出现了,“法官”决定集思广益,在集体讨论之后采纳幼儿的意见,鼓励幼儿用相同的量杯再次实验,最终比出了多少,也使幼儿明白只有用相同的容器才能比较出多少的原理。

2、个别式探索

又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幼儿在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片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幼儿在活动的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会更有勇气继续探索更深奥的数学知识。

3、分散式探索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还常采用自由组合的分散式探索活动。如:在幼儿学习比高矮、排序时,我们先请幼儿参与其中,请出高矮不同的数名幼儿,让幼儿目测比一下高矮,然后让他们背对背比较,请幼儿比出谁高、谁矮,并按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次序排列,幼儿在实践生活中得到了正确的答案,真正了解了长短高矮的比较方法,学会了按要求排序。之后,我还在散步时有意识继续比高矮的话题,鼓励幼儿找一找,看一看,比较周围不同物体的高矮,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都七嘴八舌的讲述着自己的新发现:这棵树比那棵树高,那幢楼比我们的楼矮……于是我继续引导孩子们过渡到对周围不同物体高矮的比较。最后,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一个结果:高矮是相对的,会随着比较对象的不同而改变。幼儿在愉快、宽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的自发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培养创新思维,提高探究能力

在探索性教学中我们要多给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在教幼儿认识数字时,我首先让幼儿看看这个数字象什么,引导幼儿在已有经验下想象。如数字“8”,一些已在成爸爸妈妈指导下认识过数字“8”的幼儿说“8”象“葫芦”,显然这是成人所教,我又提出,你觉得“8”还象什么,引导幼儿再次想象,幼儿充分发挥想象说出了许多形象,有的幼儿说的虽然幼稚可笑,但我还是肯定了他们想象的成果。在认识了数字之后,我请幼儿根据想象画一画和数字“8”相像的物体。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不提供这种需求养料,求知欲与兴趣也会随之消失的”,而绘画恰好可以满足这种心理。当幼儿在纸上歪歪扭扭画出一个个“8”字形时,我又拿出“8个苹果”、“8个娃娃”等图片,引导幼儿送给它们合适的数字,然后说一说,8还可以表示什么,启迪幼儿从多角度、多方面思维。使幼儿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探索性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幼儿提出问题和设想,只有不断的鼓励幼儿的好奇心,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幼儿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探索性教学活动正是由于其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从幼儿的亲身经历入手,成为幼儿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的最好舞台。我把幼儿带进活动,活动把幼儿带进数学,数学点燃思维火花。而我们的孩子在学数学这条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让我们多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多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吧。

[1]幼儿操作性学习方式与创新思维研究课题组:《幼儿可操作性学习新方案-数学操作》,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

[2]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3]金浩:《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小圆点探索性探究
心有所“属”,一“探”究竟——立体几何探索性问题的解法梳理
小圆点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立体几何中探索性问题的“创新”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解决圆锥曲线中存在、探索性问题的途径
巧遇铅笔博士
数字连连看
探索数列中不定方程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