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趣”——大班纸艺活动区幼儿兴趣缺失问题的实践研究

2014-07-18 08:22余淑菲
科学中国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纸艺材料游戏

余淑菲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中心幼儿园,浙江杭州310000)

一、问题的提出

纸艺活动是指以不同材质的纸张为主,通过撕、折、扭、卷、拼、叠、雕刻、塑形等技能进行创造性的表达表现的艺术活动。苏姆霍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纸艺活动正是通过手部活动,开发幼儿智力的艺术活动。大班孩子喜欢折折、剪剪、拼拼搭搭,为此,我们创设了班级纸艺特色区。但纸艺特色区域活动开展一段时间后,我们没有看到预想的效果。我发现孩子们对纸艺区活动积极性并不高,有时还出现了无人问津纸艺区的现象。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孩子们本来很感兴趣的活动变得如此冷门呢?

通过2周的观察,我发现问题的根结不在于纸艺活动本身,而是在“趣”的激发上。教师在区域设置、材料准备和过程指导等方面的误区直接影响了孩子纸艺活动的兴趣。基本问题如下:

(一)统一的要求,降低了孩子活动积极性,使纸艺活动变成了一种任务

在纸艺区中教师往往提出统一的要求让孩子去操作,没有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去细化分层的目标。此外,活动实施几周后也没有根据孩子的需要去调整材料和内容,让孩子们长期以来按照最原始的既定要求去操作,此时的孩子是为了做而做,能有兴趣焉?

(二)单一的材料,局限了孩子的创造思维,使纸艺活动变得乏味

纸艺区内教师提供的纸材比较单一,辅助材料一般也都是剪刀、胶水。孩子们只能照着老师做的东西机械地操作,或者坐着发呆,不知从何入手。渐渐地他们觉得纸艺区越来越不好玩。

(三)划一的模式,束缚了孩子的手脚,使纸艺活动缺少了自主性和挑战性

在纸艺区里,老师为了便于管理幼儿,一般在一个时间段内都有固定的模式,比如卷纸区里,孩子就是卷着一根又一根的纸棒后按要求拼贴;纸泥区里孩子们就是将纸泥粘到某一物体上装饰;纸编区里就是反复的编织。这样纯操作性的模式没有趣味体验,毫无新意,孩子还乐意继续吗?

如何追寻孩子活动的兴趣,让我们的活动区“纸舞飞扬、纸趣无限”呢?

二、操作措施

接下来的几个月我们开展了研究、讨论,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我们认识到纸艺区域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幼儿的兴趣、能力基础上,并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同时,我们也总结出了教师相应的指导策略。

(一)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改进纸艺区域设置

大班段的幼儿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也越来越强,此外,

在活动中他们有了更多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更喜欢自主式的活动方式。在纸艺区域创设中,我们是这样尝试的。

1.玩什么?我们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请孩子们自己选择纸艺活动内容。孩子们提议继续做京剧脸谱和青花瓷,因为在主题活动中他们对做这些意犹未尽。还有很多孩子要求做些以前没有尝试过的新玩意,比如纸棒、纸泥造型。于是,我们确定了近期活动内容为制作京剧脸谱和青花瓷,后期去了解一下纸棒和纸泥造型再玩。

2.怎么玩?一个区域要顺利开展需要很多准备,我们一同商讨区域的格局,操作的材料、游戏规则等等。于是,墙壁上老师文字的区域规则牌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们自己看得懂的图画式规则牌。活动时也不用老师事先准备好报纸片、浆糊水、吹好气的气球等,孩子们自己动手准备材料,分工合作,每个人都忙碌着,快乐着。

(二)指导方法和策略

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他们的兴趣点也容易受外部影响而转移。在纸艺区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运用一些策略做好引导者,还要观察孩子的需要和活动状态适时给予支持。

1.要求——变“任务”为“游戏”

游戏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在纸艺区中,老师指令式的要求和游戏化的引导方式所产生的反响是截然不同的。

案例描述

片断一:师:“今天我们用彩色的彩泥装饰瓶子。”接着边示范边说:“看到了吗?你们待会也是这样把纸泥一点一点粘到瓶子上。”孩子们异口同声说:“知道了。”孩子们陆陆续续的操作起来。5分钟后,有的孩子粘了一点就走开了,有的孩子嫌一点一点粘太麻烦,抓一把纸泥放在瓶身上拍了两下就好了,而纸泥很快就掉了下来。

片断二:师:“今天我们要来玩个游戏,你们看老师这里有很多鲜花,漂亮吗?”幼:“漂亮!”师:“哪些小朋友想得到这些漂亮的花就来当花瓶设计师吧,有了漂亮的花瓶才能把花插进去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当花瓶设计师。师:“看看我们的材料,有纸泥、纸片、纸绳,请你选自己喜欢的材料来打扮瓶子。”最后,孩子们做出了各种造型的花瓶,并插上了自己心爱的花朵。

分析与反思

幼儿的能力不同,统一的操作要求不能满足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片断一中能力强的孩子就会觉得太简单,能力弱的孩子又觉得太麻烦。而片断二中教师游戏化、情景化的活动方式,既给孩子们一种“内驱力”,又让他们积极地投入活动中,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在活动中也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想象力。由案例可见,同样的要求,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和情景引导时,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游戏化、情景化的活动形式孩子更喜欢,更专注。

2.材料——变“单一”为“多元”

“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是大班幼儿艺术表现的发展目标。为了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我们将单一的材料变得丰富,并挖掘材料的多元效用,做到小材大用。

案例描述

老师请孩子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讨论做纸塑动物需要哪些材料。班级里掀起了收集热潮,孩子们带来了挂历、海报、包装纸、瓶瓶罐罐、纽扣、石头、水管、电线等等,还有的孩子拿来了动物玩具当模特。他们利用自己收集的废旧材料做出了很多形态不一的纸塑动物。孩子们还提议下次可以做其他好玩的东西。

分析和反思

区域材料的准备中老师往往自己忙活,其实孩子们并不领情。只有根据孩子的喜好选择内容和材料,他们才会主动参与。如案例中,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物品成了孩子们创意的宝贝。自己收集的材料他们更喜欢,丰富的材料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创作。我们认为材料收集可把握以下原则:①材料的选择不求“好”,而要“巧”。②材料的主人不是成人而是孩子。③材料的塑造方式不能一成不变。④材料提供应给幼儿一些隐性的支持。

3.模式——变“划一”为“自主”

区域活动的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比集体教学更具开放性和自主性。我们老师要解放自己的思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创设自主的活动区域,支持孩子自主表达和表现。

案例分析

师:“看了视频中的小朋友们玩纸棒,你们还能想出哪些玩法呢?自己去试试吧!”孩子们纷纷行动,玩出很多游戏。发现纸棒不够了,他们还分工合作,几个人卷纸棒,几个人继续拼接。几个女孩子跑过来说:“老师你看,把纸棒黏在墙上好漂亮!”师:“好啊,那我们用纸棒打扮教室吧!”连续3天,孩子们一有空就来卷纸棒打扮教室,还奇思妙想地用颜料上色,看到自己装饰的墙壁,大家都乐了。

分析和反思

幼儿的创造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在纸棒创意中,老师利用视频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看到纸棒游戏的“趣点”,并引导他们去尝试,去创新。在玩纸棒中,老师给孩子们一定的游戏自主性,游戏中她们会自主分工,自主游戏。在幼儿提议装饰墙壁时,老师也给予支持,真正做到了还游戏给幼儿。在游戏中,幼儿的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能用自己制作的美术作品布置环境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成效和启示

实践证明,我们在纸艺区的调整措施对提高幼儿纸艺活动兴趣、促进幼儿发展是有效而积极的。首先,本次研究不仅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提高了教师创设区域、观察指导区域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也对幼儿活动兴趣培养、能力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次,经过调整,纸艺区成了孩子游戏、创作的乐园,他们会自己收集材料,能商讨玩法,制定游戏规则,在他们手里不同的纸张变成了生动、有趣的作品和玩具。

“趣”是“动”的源头,也是“动”的归宿,只有孩子感兴趣了才会去做,只有真正去做了才能感受到成功、经历的乐趣。一学期的追“趣”之旅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趣”出发,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我们“纸舞飞扬,纸趣无限”!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王悦娟.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猜你喜欢
纸艺材料游戏
纸艺——鸟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数独游戏
纸艺插花技术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材料
纸艺大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