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

2014-07-18 08:22于淑华白鹏郑丽王永
科学中国人 2014年4期
关键词:就业观用人单位毕业生

于淑华,白鹏,郑丽,王永

(哈尔滨体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8)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趋势,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已经完全转向了市场配置[1],市场在为大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要求。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正逐年增长,而社会上的有效需求则滞后于毕业生数量的增长,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被社会所公认,尤其是在现阶段受全球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人未来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还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受到了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1 大学生就业及就业观的概念

大学生就业是指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并完成后,根据自身个体特点和环境变化等因素,寻找适合其自身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工作岗位的过程。大学生就业过程可以实现大学生转变为职业人,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也是使大学生实现其个人价值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这一就业主体对就业相关方面目的的根本认识和态度,具体包括就业的意义、方式和空间等。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多种情况的因素的制约,具体主要有国家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及自身因素等,因此,大学生就业观还具有相对整体性和相对局部性的特征[3]。

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大学生自身方面:比较积极的方面是,随着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大学生的竞争和风险意识显著提高、职业流动意识增强、自我肯定意识浓厚、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渴望实现自我的高层次需求也逐步凸显出来。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不足之处,如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不愿去基层服务、对当前就业形势比较悲观、因缺乏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模糊、诚信意识薄弱、在求职中缺乏自信、依赖性强等等。

社会方面:社会的就业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各行业失业的人口数增多;用人单位对“名牌效应”的喜好,使得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占据就业市场,而一般院校、地方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学历层次性差异明显,专科生就业困难;家庭背景会影响到就业,使得贫困生就业困难;性别歧视严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由地域性差异而造成的欠发达地区难以吸纳毕业生等等问题。

2 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将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具体为:

2.1社会原因

国家人事部统计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约有1500万国企员工面临下岗,而年度新增城镇劳动力又达900万之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达到1.49亿,尤其是随着近些年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精简,这些都将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

此外,还存在其他方面的社会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如报考时热衷于热门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意向大多定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好单位等,都会造成不协调。此外,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缺乏法律约束,就业秩序混乱,就业渠道不够畅通等,而时下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

2.2学校原因

高校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不够重视,体现在高校对大学生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较为明确的目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即学生社团的扶持力度不够。

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化要求必须把大学生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科专业设置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能使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严重脱离。此外,高校还存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基本建设与“扩招”需求不匹配,就业指导渠道和信息获取不畅通而影响学生就业机会等问题。

2.3用人单位原因

用人单位一直没有改变其招聘观念,不是以自己实际的需求来招人,而是追求高学历和重点院校,没能给普通高校毕业学生机会来验证他们的能力,不能真正做到人力资源使用的最优化。或者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求有工作经验,或在招聘时限制性地对岗位所招人员要求必须是男性或者女性。

2.4家庭原因

主要体现在家长仍持有老观念,对职业地位的期望过高,不肯让毕业生放下架子,以低姿态走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对区域选择也给孩子定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此外,一些家长不注重单位是否适合并有利于毕业生发展,只一味的追求高工资和高待遇,这也会使一部分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就业率下降。

2.5大学生自身原因

自身综合素质偏低,尤其是90后的独生子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我保护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以致其对就业市场无所适从。大学毕业生中也存在就业准备不足的现象以及存在职业意识淡薄、自卑自弃、依赖等方面的不良心理状态。此外,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存在偏差、就业理念滞后、存在不良的择业心理、缺乏独立能力以及团队意识等,这都要求毕业生要提高其综合素质,以适应找工作的需要。

3 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要想较好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必须要共同努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不断创新观念等方式方法不断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4]。

3.1政府方面

(1)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在适应市场需要的前提下,对高校办学模式进行改革,以保证毕业生总体供应和需求结构的平衡;在通过市场调查及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具备由基础、专业、综合、发展四个层次构成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宗旨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学科进行专业调整,以突出学科的专业特色,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在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和学科建设、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期找工作的需要。

(2)实现就业工作的制度化

要想顺利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要具有规范的制度,就业的制度化水平可以作为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是否得当的衡量标准。教育部《关于做好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严格制定一系列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3)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新体系

对待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要发挥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决策,从而形成权威的政策导向体系。

(4)建立就业市场机制

制定一系列解决就业市场秩序混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措施,通过宏观调控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机制。如完善各省市人才市场和就业市场并对其依法进行严格的管理,此外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毕业生信息和招聘单位信息的数据库,建立促进学生和用人单位交流的平台。

3.2高校方面

(1)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社会体制的转变,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知识文化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社会形势和愈加强烈的职业的流动性。高校应当根据现阶段国家和社会的实际发展状态,调整其专业的设置形式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发展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机制

建立全员化、系统化、全程性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加强改进原有的就业指导方法,转变就业指导职能;通过开展合作教育[5]、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因材施教的规划设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基地等方式拓展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培训途径;建立形成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文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根据新的社会需求而调整培养的目标、为学生营造创业环境、创业条件、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

(3)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服务系统

首先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使网络信息系统能够真正起到“媒介”的作用,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为学生服务;其次,通过建立校友追踪库、建立校友顾问委员会等,发挥“关系营销”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收集就业信息,拓宽就业信息渠道。

(4)指导大学生转变并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指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其就业观念以适应现代激烈的就业竞争,实现其从“精英”向“大众”的改变、从“城市”向“基层”的转变、从“公有”单位向“非公有”单位转变、从“专业对口”向“通用人才”的转变[6]和从“打工”向“创业”的转变。为大学生树立国家需要同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民营企业大有作为的观念、自主创业光荣的观念和艰苦创业厚积薄发的观念。

3.3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要树立现代就业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要求在大学学习期间,大学生在重视自身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社会适应、团队协作、决策、开拓创新和竞争等方面的能力[7],同时还必须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培养自己的自主创业意识。

3.4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用人单位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优化其人员配置结构,达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实现用人单位最终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用人单位也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大学在科研和技术上支持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校企之间在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上的协作运行机制。

3.5社会方面

大学生就业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于当前的社会情况,要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首先重塑职业中介机构的正面形象;其次加大力度整合并扶持优势职业中介机构,使其做大做强,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此外,还应加强中介机构与大学的联系,只有各方面共同参与,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得到根本、有效地缓解和最后的解决。

4 结语

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项长期而又任重道远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就业的转变。首先是观念的转变,这是非常困难的,观念转变会使学生的行动、实践直接地发生转变,即所谓的“思想引导行动”。要想让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实践中实现其自身价值、以服务于社会及国家作为其择业的最重要标准,首先就要让大学生的思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有力资源。要想实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解决就业问题,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的紧密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机制,开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吕朋林.不对称信息下大学生择业问题的博弈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6.

[2].赵宏斌,陈平水.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3].罗三桂.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毕业生就业观[J].现代大学教育,2005(3).

[4].魏森安.大学生择业现状及其社会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

[5].冷青峰.美、英、日的大学生就业及其启示[J].学习月刊,2005,(4).

[6].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学报,2004,28(2).

[7].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

猜你喜欢
就业观用人单位毕业生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1.举证责任倒置对劳动争议仲裁有什么意义?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