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西村少年还会遭群殴吗

2014-07-18 11:30:59孙霄隽
上海人大月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西村暴力事件边缘化

奶西村少年还会遭群殴吗

文/孙霄隽

日前,奶西村少年暴力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则“光背男子群殴少年8分40秒”的实拍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三名青年男子围殴一少年,手段之野蛮残忍,让人不忍卒睹……

而今,3名犯罪嫌疑人已经全部落网,令人感到惊讶的是3人都是未成年人,两个15岁、一个17岁。花季少年对同龄人施以如此暴行固然令人心痛,但暴力背后的深层原因却更值得人们反思。人们不禁在问,这些孩子到底怎么了?是什么让少年们如此暴戾?

其实奶西村已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线之中,曾经两起轰动一时的涉及外来人口的新闻都与它有关。

第一次是2005年,一位叫艾绪强的人刺死一名出租车司机,劫车后在北京王府井先后将九名行人撞倒,造成了严重的伤亡。这场“艾氏血案”引发了全国关于城市流动人口“边缘化”的大讨论,而艾绪强正是来自北京外来人口集聚的奶西村。

第二次是2011年前后,由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暨土地储备工作,北京许多打工子弟学校被关停,奶西村文德学校也在其中,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得转到别处学校就学,有的学生干脆就不上学了。据报道,本次事件中的三个施暴未成年人都处于辍学状态。

笔者查到2012年公布的一个官方数据,奶西村村域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11人,居住的流动人口30015人,出租房屋14210间,且这组数字在未来几年间还在持续增长。这些流动人口中,有多少是学龄儿童?不得而知;这些孩子中至今未能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又有多少?答案仍然是未知。

据报道,事件中的受害人已返回原籍的学校继续上学,但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往往不如公办学校,如果办学稳定,好歹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庇护,可就是这些学校的“朝不保夕”,让那些本就处于边缘化状态的流动人口子女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校园归属感”。

同时,外来人员和当地人之间存在隔阂,在各种社会福利上都“低人一等”,使这些孩子没有了社会归属感;很多未成年人的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无暇顾及他们的成长,疏于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和情感交流,使孩子们缺乏家庭归属感;当然,从小就随着父母来到城市的他们,就算返回原籍上学,恐怕也难以寻找到家乡的归属感。

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乏是导致青少年暴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诸如奶西村这样一个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的边缘化社区里,这里的流动人口子女更是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典型存在。当身边的家人、学校、社会无法为自己提供必要的保护和帮助时,当地的很多未成年人就通过相互抱团来寻求一种群体归属感。在此次事件中,是三个少年一起欺凌一个人,眼下报道的很多未成年欺凌现象也都是集体行为。

一项社会学研究显示,大部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渴望被他人认可和接纳,成为团体中的一员。一旦被主流团体拒绝之后,就会通过极端方式去寻找自己的归属感,形成小团体,从而获得个体满足。而城乡结合部的这些青少年,很多人别提是对校园、对家乡、对社会的归属感,甚至是对自己的家庭都没有归属感,想要抱团的欲望就更为强烈。但是,这种情况下抱团寻找的归属感,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极有可能造成对其他群体的疏远、背离和伤害,容易产生“暴力文化”,往往是多么残忍都有可能,这次事件就是一个极端例证。

回过头看,发生在奶西村的青少年暴力事件绝不是一个“意外”,而恰恰是流动人口群体在边缘化生态中演化出的“必然”,3名奶西村少年是此次事件的“施暴者”,但置于社会大背景中,他们其实也是城市流动人口边缘化现象的“体验者”!

日前,《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已出台,如何进一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均衡配置社会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保障民工子弟的教育权利,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归属感”,才是整个社会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毕竟这不仅是有效遏制此类少年暴力事件的治本之策,更是每个社会在转型发展阶段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要课题。

还有,留在城里或回到老家的“奶西村少年们”是否还会遭到群殴?

猜你喜欢
西村暴力事件边缘化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主桥总体设计
被边缘化的节能司?
能源(2016年2期)2016-12-01 05:10:26
关于文学边缘化的不同看法
文学自由谈(2016年3期)2016-06-15 13:00:51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大众考古(2015年5期)2015-06-26 08:21:32
农民工陷于“双重边缘化”困境
社会戾气背景下极端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探析
萨娜的“边缘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