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青
心理救援:比以往历次都要早
大众健康:王主任您好,请问您从事心理救援方面的工作多长时间了?
王健:正式从事心理救援工作,应该要从2003年的“非典”算起。“非典”是一起非常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无论是对国家、对我们的卫生事业、精神科专业、还是对我个人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也正是从非典事件之后,国卫生部门开始对传染病、对应急事件高度重视,应急办也是从那之后才有的。同时,“非典”也使我第一次真正从精神科走出去。在那之前,我只能在精神病医院看精神病人。没想到从那之后,我们也开始逐渐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件当中去,基本上哪里有重大的灾难或公共事件,像地震、空难等,哪里就会有我们。像03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玉树地震、去年的青岛爆燃事件、今年的马航事件等,这些事件的心理救援我都参与过。
大众健康:这次马航事件发生后,您是第一批赶赴现场进行心理救援的?
王健:对,比以往历次都要早。“非典”是在事情发生后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我们才去的。 “5.12”汶川地震,我们大约是5月15号、16号赶赴到现场的,有三四天的时间。2011年的玉树地震,我们在第2、3天就到达现场,时间上越来越接近。去年青岛爆燃事故,我们在第二天下午赶到。这次马航事件发生后,我们当天中午就到了,只过了半天的时间。
大众健康:能不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心理急救?
王健:心理急救这个概念是一个专有的名词。它指的是遇到灾难等重大创伤事件、出现危机场面后,当事人或家属心理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紊乱或精神疾病,这时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一个即刻的、及时的处置、治疗和干预。就像我们身体上会出现大病一样,我们也需要处理心灵上的一些重大创伤。
大众健康:在一般灾害或重大事故中,心理干预介入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王健:越快越好。按照国际上公认的说法,我们应该在危机事件发生后72小时之内到位,也就是3天之内,这被叫做“黄金72小时”。为什么要定为72小时,而非更短的时间,比如7小时?因为毕竟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伤病等要处理。
陪伴,就是一种心理救援
大众健康:灾难或突发事件发生后,人的情绪变化一般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王健:从灾难的规律来说,一般要经过惊吓期(一般不超过3天)、情绪的波动期(要看这件事情本身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然后进入康复期,最后收尾。大体上一般灾难都是这样。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惊吓期,人们由于受到心理上的冲击,他们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恐惧和不知所措。在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波动期,会产生抑郁、焦虑、担心、愤怒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且情绪的变化较为起伏跌宕。比如在这次事件中,由于信息的不断更新和不断被否定,家属们一会充满希望,一会又觉得希望渺茫,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他们会把愤怒表达到极致,比如责怪提供信息的发布者,怪他们耽误了很多救援的机会。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康复期,人们会出现一些分化。有些人比较早就平复了,会为自己的将来、以后多做打算,可以比较做到理性地去应对,包括进行一些法律援助等,这是比较好的应对方式。但还是有另外一些人,会长期处于情绪的波动期。
大众健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化?
王健: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防御机制是不一样的。心理相对完善、成熟的人,会动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灾难、麻烦、困难、痛苦,在他那里可以转化成正能量。这些应对方式较为成熟、修复能力较强的人,一般是性格比较稳重、成熟、阳光的人,或者是经历较丰富、教育背景较高的人。
大众健康:在这几个不同的阶段,心理救援分别是如何展开的?有一个词叫“共情”,怎么理解?
王健:当处于惊吓期的时候,人们是不太愿意跟别人去沟通的。因此,我们在这个阶段给予的救援,更多的是一种陪伴、守候和观望。我们会陪在他们旁边,观察他们有什么样的需求,给他提供一些具体实际的帮助。比如在这次事件中,家属刚知道飞机失联的消息时,处于一个很震惊的状态,会感到茫然、麻木、不知所措。那时的他们不太想与我们过多地沟通,因为他们只关心飞机能不能找到。他们会说,“心理医生?我不想谈。”所以,那会我们也不会暴露心理医生的身份。而且那会我们也没有白大衣,没有胸牌,我们当时借用的是120的马甲。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具体帮助,比如信息不畅通时拿手机帮他取得联系,或者他们需要找咳嗽药、止疼片、速效救心丸、矿泉水时,我们就会帮他去找。通过寻找一个切入点,去跟他建立情感上的联系,这个时候他就开始接纳你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渐渐意识到我们的真实身份。实际上,第一个阶段是一个信任逐渐积累的过程,我们是在为第二个阶段做一个铺垫和准备。
到了第二个阶段,人们就会主动找你诉说。这时候,所有的劝告都会显得无力和苍白,你只需要用心去倾听,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去理解各自的难处、各自的问题。科学的名字,就叫“共情”。设身处地站在他的立场,去想他的问题。这会给他带来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这次救援结束后,会有很多家属把我当做很好的朋友。
在第三个阶段,人们的心理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状态,有部分人开始接受这个事实,一部分人还是继续封闭。接纳程度较好的人群,大多是原来心理素质比较好,应对方式也比较好,性格也比较开朗的人,这些人对事情很容易释怀,接纳起来也会较快。这种人你更多的是倾听,听他去诉说。只要你陪伴他,就是一种治疗。实际上,陪伴,就是一种心理救援。当然,也要适时进行引导,把我们的一些心理救援的理念,贯穿到听他诉说的整个过程中去。而那些心理相对封闭、抑郁情绪较重、接纳程度较小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一些很严重的精神症状。对这些人群,我们需要多加关注。比如说,在这次事件中,我曾遇到一个老太太,她的女儿在失联客机上。她给我们的感觉是情绪特别低落,也从不出门,从不参加与马方的诉求见面会。后来我查房时特别去关注她,发现她的问题比较复杂。在她女儿几岁的时候,她老公由于意外事故去世了,她辛辛苦苦把女儿拉扯成人。除此之外,她再没其他的亲人,社会支持系统非常匮乏。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人,尤其要预防自杀的风险,必要的时候要给予药物治疗。endprint
大众健康:你们会对被援助者做一些什么样的引导?
王健:心理救援,我们最忌讳说的事,就是稍不留意说错话。比如这次事件中,“飞机没了”,“接受事实”,这些话都是最忌讳的。但是当你在做这件事,还不能对这件事有评价的时候,这件事就挺难做的。有时说着说着,不小心就会说“飞机失事了”,这时必须马上改口,说“哦不,是失联”。这时候我们只能去听他说,给他一个旁敲侧击的引导。
另外,随着事件的慢慢平息,我会给他们一些忠告。第一,就是最好要尽快地接纳这件事情。虽然家人可能也回不来了,但最终我们的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件事我们不能催促他们,关于释怀的时间和接纳的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第二,要接纳自己。很多人会出现负性的情绪和行为,有一些情感的宣泄,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表现得若无其事,反而不正常。所以,要接纳自己的任何行为、任何情感。
大众健康:创伤事件会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了解到心理学范畴的一个词汇叫做“闯入和闪回”,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
王健:闯入和闪回是创伤事件发生后经常被报告的一种现象。在创伤发生时,个体的注意力变窄,只能注意到一些“关键线索”,而不能完整地记忆事件过程,这些线索会在随后的生活中不时地闪回。比如,这次家属们诉说最多的还是和他们的亲人在一起时候的一些场景。比如,“我们当时都说了什么”,“我们当时有一些什么约定”,以前她的亲人有什么样的生活习惯,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实际上,这一方面是思念家人,一方面也是一种创伤的体验和回顾,我们叫“闯入”和“闪回”。其实就是对这件事情本身,他的一些刻骨铭心的印象。
比如这次事件中,有位老太太是失联乘客的姑姑。她对我回忆说,事发当天是个周六的中午,她在家忙着做全家人的饭。别人都开吃了,她一直没吃。等她全忙碌完了,第一口饭刚吃到嘴里,电话就响了,说她侄女失联了。她说,我都不知道那口饭咽没咽下去,就走了。就这样过了三四天,她才突然意识到,那口饭还在嗓子眼里堵着。类似的,他们向我倾诉的都是一些对那天的事的回忆,或者以前跟亲人在一起的时候发生的事。这个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倾听。
他们从没想过放弃
大众健康:这次马航事件中的家属情绪变化,与历次以往的地震、空难相比,其特殊性体现在哪里?你们在救援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王健:这次的特点是波动期的时间较长,且按照我的观察和预测,他们是处于情绪很低落的一种波动。其原因,是源于这件事本身的性质。失联客机搜寻结果的不确定性是它的特点,这跟以往的灾难或事故不一样。以往的地震、爆燃事故,无非就是房倒屋塌、煤气爆炸,全都在一瞬间发生,死的死,伤的伤,都有既定的事实和确切的结果。
这次不一样,搜寻过程中虽然各国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飞机的碎片始终找不到。而且马方政府总是在宣布一个消息后,又接着否认,这也很让人崩溃。老百姓都清楚,对于飞机来说,它的出错率虽然较其他交通工具相比较低,只有多少万分之一,但只要这万分之一一兑现,那就是有跟无的问题。在这种认知下,他们的情绪是很低落的。但是只要飞机残骸没有找到,他们就还会抱有希望。比如说,99%的可能性他都觉得人没了,但是还有1%的活着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他们心存幻想。就像如果一个妈妈的孩子走丢了,她就会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去找,因为她觉得还有活的希望。家属们也是如此,从没有放弃过对亲人的寻找和等待。在情绪波动期,他们更多的表现,是这种不确定的心态。在很负性、抑郁的情绪基础之上,又增加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个是我们心理救援工作比较难做的。对我来说,马航在我心目当中也是不能忘怀的一件事情,有着太多太多谜。
大众健康:这种不确定性事件的心理救援之前有没有经历过?
王健:基本没有。要说有,就是最早那次“非典”。在发生之前,我们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而且作为一种传染病来说,它就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发生过,后来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它的不确定性在于,我们从来没出现过这种病毒,也不知道这个病毒从哪来。但好在,它只持续了两三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有点类似这次。
大众健康:对于这次马航事件中的失联家属,您希望社会、政府可以为家属们提供一些什么样的帮助?
王健:实际上,这次事件中,政府还是为他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因为飞机上的中国乘客较多,239位乘客中有154位是中国人,所以我们责无旁贷。其次,飞机本应降落的地点在北京,很多家属会聚集在这,因此政府也承担了大量的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包括公安、司法、卫生、旅游等等。
另外,在政府和医院的支持下,马航家属的绿色门诊通道已经开通。因为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可能不是在灾难刚发生时就出现,而是要经过数月以后才显现出来。现在已经有不少家属过来求助,这可以为一些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做准备。
默默守护的“配角”
大众健康:怎么评价在这种事故当中心理救援的重要性?以及在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的重要性?
王健:现在这种重大公共事件或一些灾难中,除了进行身体上的救治外,心理救援是必不可少的。卫计委已经成立了心理救援队,并将为我们配备专门的全套装备,包括印着心理救援logo的衣服,带有心理救援标志的车和帐篷等。这种应急事件当中涉及到的对象一定有人,既然有人,就会有心理,有负面情绪。这种对负面心理的救援,也是对这些事情解决、处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这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会越来越成熟。
其实,在心理上出现问题,跟身体上出现问题是一个道理。身体上有了疾病,无非就是去急诊室或者门诊,但当有重大疾病时,比如突发心梗,那就需要抢救、住ICU,不能住普通病房了。它是一个应急的事,不是可以慢条斯理来治疗的。心理上也是如此。一次重大灾难或突发事件,引起了突如其来的心理变化,我们也要先做心理的急救。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理救援,在WHO教程当中给它的定义叫做psychological emergency,实际上就是心理的急救。endprint
在救援过程中,被救援者会对我们逐渐建立起一定的信任。但我们绝对不会刻意扮演我们是中心角色,我们只是一个配角,但这个配角又很重要。他们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随时可以出现,但我们绝对不是主角。我们心目当中太清楚自己的位置了。比如这次的客机失联事件,家属们其实更多的还是希望听到有关飞机的消息。我们只是在他们等待家人信息的过程中一个陪伴者,倾听者,一个可以值得他们信赖的人。
大众健康:救援过程中,你们是如何克服他们给你们带来的不良情绪的?
王健:这个要靠我们自己去克服。首先,我们平时在精神病房里、或在做心理咨询时,接触的精神病人、有心理问题的人较多。其实心理医生就是个精神上的“垃圾桶”,我们接触的全都是负面的情绪,因此我们本身就有一定的免疫力。其次,比如这次事件当中,我们也不是每天都呆在那儿,隔一段时间就会轮换一次队员,调整一下。
大众健康:作为救援人员,你们一定非常疲惫和辛苦。
王健:是的。我们工作从早上起来8点钟开始,一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晚上吃了饭都在工作。但其实我们更多的是守在那,陪伴他们,观察他们。比如,这次事件中,家属中间也成立了一个家委会,他们会研究好多技术上的问题,然后与马方人员展开讨论。其实这些家属都是很有智慧和思想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在旁边陪伴和观察。但是,虽然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话,但整个过程总是处于工作的一个应激状态。
大众健康:怎么去衡量心理救援的效果?
王健:总的来说,这次救援的效果还是可以看到的。这么多天来,面对这么多的负面情绪,没有出现任何的公共危机事件,如自杀等。虽然他们也曾去大使馆表达过一次愤怒,但也是有秩序的,没有出现过多的情绪,且这种情绪波动没有波及到社会上,没有出丽都,这本身就是一种效果。第二,我们也救治了很多人。我们的工作有很多种方式,我们每天会主动地去家属的房间巡视,另外在大厅现场也设有专门的咨询台及医疗室。我们会进行一些现场心理干预、一部分人用药物治疗,我们还开通了心理救援热线,干预的次数都是有记录的。现场的家属们对我们是比较认可的,有次,我跟一位家属沟通近2个小时后,她对我说了一句话:您非常职业。虽然这句话是对我的评价,但我能够间接推测出来,她当时对我们的工作是比较满意的。
大众健康: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一般什么时候他们会觉得比较受触动呢?
王健:这个就比较个性化了,但总的来说,当我对他们的处境、他们面临的问题表示理解时,应该来说是对他们最触动的。我能接纳他们所有的问题。比如一般人在安慰别人的时候都会说,你别哭了;但我们就能接纳他们,就会鼓励他们想哭就哭出来吧!因为遇到这么负面的事情,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实际上,这也是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一个过程。
大众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整?
王健:很多人生活中有时会感到肌肉紧张、喘气发闷、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这里为大家介绍一种最简单、实用的放松自己的方法,就是冥想。选择一个舒服的坐姿,两手放在椅背或双腿上,轻轻闭上眼睛,放空自己,什么都不要想,只去想自己的呼吸和全身的肌肉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如果每天能坚持10~15分钟,就会感到身心非常放松,缓解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