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勤
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司甫希贤以“才具明敏,办事练达”而功勋卓著,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尤其在锡伯族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是锡伯族近代教育的奠基者,锡伯族教育集中进行双语教学开始于司甫希贤,发展于司甫希贤,他的善举不仅为锡伯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更为整个伊犁河谷各民族的教育培养了师资力量,同时多批外派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宝贵的人才。
锡伯族司甫希贤立碑纪念意义锡伯族是中华56个民族中属于较少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锡伯族奉乾隆皇帝敕命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农历四月十日、四月十九日分两队从沈阳出发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7月20日左右到达伊犁驻防。正是这样的一次大西迁,使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奇迹般的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成为锡伯族文化的根基,成为新疆十二个世居民族之一。新疆的锡伯人都用锡伯语言文字。锡伯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满文衍化而来,与满文极其相似。满文曾是大清帝国的首要官方语文,地位在汉文之上,是大清帝国与外国缔结条约所用的官方文字之一,但是历史发展到现在满文已形同死语言,而接其传承的锡伯文,因锡伯族西迁而被中国新疆西域边陲小县城的2万多锡伯人保留下来,成为当代世界研究西亚北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活化石,成为当代研究语言学、民族民俗学的有力证据,这主要得益于锡伯族的教育。
历史发展到1886年,锡伯人司甫希贤任锡伯营总管并署索伦营领队大臣事务,到1893年复署理索伦营领队大臣事务,1901年7月28日授锡伯营领队大臣。司甫希贤任总管到大臣共二十年,是锡伯族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人。他任职期间也是伊犁动乱沙俄统治给锡伯营带来苦难深重,百废待兴的困难时期;他授命于危难时刻,不畏艰难,依靠锡伯营广大人民恢复和加强军政组织,整修察布查尔大渠、发展生产;利用政府补给的经费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使锡伯营很快恢复了元气。
司甫希贤(1837-1907)伊拉里氏,字义堂,锡伯营镶红旗人。同治四年(1865年),他以本旗空蓝翎升为正蓝旗骁骑校,光绪三年(1877年)升为正蓝旗佐领;光绪七年(1881年)七月,补授锡伯营总管;光绪十二年(1885年)、十九年(1893年)两次署理索伦营领队大臣事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被授为锡伯营领队大臣,并赏副都统衔。收复伊犁后,司甫希贤动员全营军民,疏浚大渠,耕种废弃田亩,增加公储;又捐资500银两,在镶红旗设立公益当房,发展教育;又报请伊犁将军从补发的饷银里拿出一部分,在锡伯营8个牛录设官办义学,吸收锡伯族儿童学习,光绪十六年(1896年)起,用满汉文教授《百家姓》《三字经》《千字经》“四书五经”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又选拔一批品学兼优学生赴苏联学习。光绪三十年(1904年)九月因病卸任,临终将其百余匹马、牛献给锡伯营作为公产,用于教育。宣绪二年(1907年)去世,终年71岁。后人为纪念他,在锡伯营一、三牛录成立了“色公学校”。
近半个世纪的仕途生涯中,司甫希贤以“才具明敏,办事练达”而功勋卓著,他的功绩是多方面的,尤其在锡伯族文化教育建设方面,是首屈一指的重要人物,是锡伯族近代教育的奠基者,锡伯族教育集中进行双语教学开始于司甫希贤,发展于司甫希贤,他的善举不仅为锡伯族的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更为整个伊犁河谷各民族的教育培养了师资力量,同时多批外派留学生回国后成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中宝贵的人才。
司甫希贤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伟大举措,为锡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后辈子孙的生存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倡导和引领锡伯族人民,在伊犁何谷察布查尔大地率先走出了一条自强不息、集中办学、学习汉语、强化双语和外派留学生的办学之路,这一伟大的战略抉择,开启了伊犁河流域教育史上的新纪元,打破了封建教育存在的种族、贫富、性别的界限,从此各民族子女无论贫富、男女、种族都有了平等地享受教育的权力。事隔二百余年,如今的锡伯族教育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锡伯族的教育已经实现了完全汉语教学并逐步实现外语与汉语的双语教学模式,为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抚今追昔,人们不由对锡伯族近代教育奠基者司甫希贤的远见卓识肃然起敬并由衷地怀念他;为司甫希贤立碑是锡伯族乃至全县各族百姓的共同心愿和迫切的呼声,更是新疆伊犁河谷各族百姓对民族教育复兴的渴望之所然!为了纪念他这种兴办教育,造福子孙的民族精神,教育人们要尊师重教、依靠科学的思想理念,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人民政府立锡伯族近代教育先驱色普希贤雕像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第一中学校园,作为一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我们的子孙发奋学习,立志成才,保卫国家。为锡伯族近代教育先驱色普希贤立碑,充分体现了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锡伯族人民崇尚教育、重视教育、发展教育的伟大成就;体现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锡伯档案史料.
[2]清高宗实录.
[3]锡伯族语言文字网站.新疆锡伯协会.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