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4-07-17 02:59周高桦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4年4期
关键词:字幕环节探究

周高桦

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指导学生应用“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研究了该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重要性与必要性,提出课堂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选择获取问题的各种途径以及问题的创设形式。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由情景导入、开放式学习、课堂评价与交流三个环节组成,课堂实施可以通过个人独立学习、小组讨论、小助教等三种形式,可以借助学案、学习过程评价表、教学微视频等辅助工具帮助问题的解决与开展探究。实践结果表明,“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得课堂效率明显提升,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技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探究”式学习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通常采用的是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将一个项目分解成几个任务,每个任务均采用先讲再练后总结的形式。经过以上这些缜密的任务环节后,学生的达成度确实非常高。但是随着学生心智的成长,需求的增加,我们发现这样的课堂无法满足给予学生深度发展的需求,最大的隐患就是没有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导致学生成为接受型学生而缺少了探究、创新精神。为此,笔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问题思维理论以及主体参与思想,对“问题-探究”式学习法进行实践。该学法是一种基于问题的探究性学习,强调把学习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教师通过一系列有序的问题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解决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思维形成的角度看,“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鲁宾斯坦认为思维是能动性的过程,表现为人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可见,提出问题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开始阶段,也是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弥补探究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

从教学过程的角度看,“问题-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弥补探究学习在实际课堂教学时间的不足。中职学生思想不成熟,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较弱,自动能力不足,容易发生学习兴趣滑坡或是转移的情况,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影响极大。因此,教师会通过对话、书面等给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开展探究分析,既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又保证教学环节顺利进行。

(三)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有利于形成探究的品质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形成探究品格的活动。如果在学生时代就养成这些能力和品格的话,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环境。

三、“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设计

1.问题设计

(1)设计问题要注意的几点

①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在课堂中提问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设计问题的前提。问题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又要非常具体,还要有新意和启发性,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展开。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Word2007文档格式化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比较排版前和排版后的文档,提出这两篇文档有什么区别?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字体格式化,如何锻炼格式化。

②问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及职业需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带着具有实际需求意义的问题开展学习与思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自觉性和积极性,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宽度,为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职业的需求。例如,在《视频编辑技术》课程的字幕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带字幕与不带字幕的电影片头,提出哪种片头更能给观众带来信息?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字幕的作用,字幕与画面的技术关系等等问题。

③问题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孩子的智力发展区域内存在“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正处于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可见,如果问题设置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内,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那么就显得太容易,对学生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提出“什么是网络的拓扑结构”的问题,学生从书本上就能找到概念,但是如果想深入理解拓扑结构的含义,却又无从下手。

④提出问题要把握教学时机和教学内容。虽然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时间,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设问题,不然只会让“问题-探究”式学习走向程序化。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2007软件的教学中“如何插入一张图片”问题,这个操作只要从插入工具栏中进行就可以,根本不需要设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开展讨论。而若是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对图片进行设置?”那就可以通过“观察图片格式工具栏,看看设置图片有哪些项目”“自动设置图片样式与手动设置图片样式有哪些不同”“投影与立体效果有什么不同”,等等一系列问题开展讨论。

(2)获取问题的一般途径

①从错误中获取问题。美国演说家菲利普斯说过“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当人们从失败中吸取了教训,那么失败才可能促成成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错误,有些错误只要陈述清楚就可以了,而有些错误具有普遍性,不及时理清,就会导致同类问题的不断出现,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成效。这样的错误,教师如果能吸收、提炼成问题,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Word2007中的图文混排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看样稿排版,在开放式操作环节,学生提出图片不能修改环绕方式的问题。教师判断这是一个共性问题,便将这篇错误的文档传发给全班同学,让大家一起找出原因。

②从工作实践中获取问题。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如果能在学生的高中阶段渗透行业的需求,那么将有助于缩短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周期,有利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为此,工作实践是获取问题的途径之一。例如,在《视频编辑技术》课程中字幕的教学时,教师将学生做好的旁白字幕与多个记录片中的旁白字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区别。学生的作品很随意,字幕大小、位置、颜色不一;而纪录片中的字幕各方面很统一,很规范。以此引导学生提出字幕的规范问题。

③从生活需求中获取问题。计算机技术首先是为生活服务的,生活需求也就成为了学生要学好专业的一个原因。观察周围的生活,提取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内容,从中获得的问题,一直受到学生的欢迎。例如,在《网络基础》课程中,以目前家庭常用的无线网络的设置,向学生提问:观察家中的无线网络,找出无线网络与普通宽带接入,在硬件上的不同?

(3)问题的创设形式

①悬念式问题。悬念在心理学上的理解是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教师设置一些能吸引学生眼球,欲罢不能但又迫切想要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理产生“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FLASH》中的鼠标跟随效果前,教师首先在课堂上演示带有鼠标跟随效果,由于这个效果可以帮助学生制作出更炫的网页,故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②阶梯式问题。阶梯式问题通常由一组有序问题组合而成,学生层层递进,深入探究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在教授计算机专业高职考课程中的汉字编码国标码、机内码之间的换算时,提出“为什么国标码+2020H=机内码”,引导学生就教材中的“将国标码每个字节的最高位由0变为1,变换后的国标码称为汉字内码”这句话展开讨论,将句子理解成公式,得出正确的结论。

③辐射式问题。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角度等去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知识点,形成一张知识网。例如,在计算机专业课高职考复习第三轮时,要求学生赋予“2n”不同的内容,并将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

2.教学环节的设计

以“问题-探究”式学习法为主要学习方法开展的课堂教学由以下三个环节构成:情景导入、开放式学习、课堂评价与交流。

环节一:情景导入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操作课中应用广泛,因其项目内容贴合工作、生活实际、可操作性强及成效明显等优点而受到师生的喜欢。笔者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课堂中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项目的实际意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求知欲望。

环节二:开放式学习

开放式学习就是在“问题-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以教学内容为主的操作方向,以此确定学习中心,由学生依靠自身能力产生学习半径的方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笔者将开放式学习,划分为三个内容。下文以一堂《制作个人简历》的图文混排课为例。

一是项目说明,以思导学。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文档由哪些组成?你会在文档中生成这些对象吗?除了插入这些对象外,还应该做哪些操作等问题,将学生原本较为发散的思维集中到图片、艺术字、文本框这三个对象中,以此来确定本次开放式学习的中心。

二是学以致用,自主探究。《个人简历》是图文混排内容的第二次课,通过第一次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制作封面的方法,所以完成《个人简历》的封面是属于知识点的复习,而第二页与第三页的内容涉及了更多的对象,需要学生更多的思考如何设计得美观、结构合理。这个过程中,考虑到中职学生较弱的学习能力,教师会提供由问题组成的学案,帮助学生探究。由于没有完全固定操作方法,故学生会使用各种方法,也容易发生各种错误,有些错误是属于个别性的,如学生忘记了如何打开图片格式工具栏。此时,教师或伙伴直接告知就可以了。而有些错误虽然由一名同学产生,但是属于共性问题,就需要教师记录下来,在下个环节组织全班大思考。

三是问题反馈,查漏补缺。教师通过巡视,将共性的错误生成问题,向全班同学提问。可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竞答的形式或是全班讨论的形式开展。

环节三:课堂评价与交流环节

在开放式学习环节已经解决了学生认知的问题,所以在课堂评价与交流环节,教师将着重指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完成评价。并展示作品,从行业的需求着手分析作品,多鼓励与表扬,尽可能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课堂实施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指导下,计算机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由情景导入、开放式学习、课堂评价与交流三个环节组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在组织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哪些辅助工具呢?

1.“问题-探究”式学习的组织形式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帮助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

(1)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笔者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学习者。这样当本人的学识积攒到一定程度,才可能通过小组讨论,由讨论再次激发思考与探索,使得个人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的方式。当学生具备一定学习、思考的能力之后,并掌握一定的知识基础后,笔者认为此时开展小组讨论才会产生有效、高效的学习与思考。因此,教师应该严格控制小组讨论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参与的范围。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认为小组讨论在学习时间的三分之二处开展,持续三分之一的时间比较合适。

(3)小助教的方式。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必然会形成两个极端,个别学生悟性高,操作能力强,而部分学生反映迟缓,操作能力弱。这样必然会导致,在开放式学习环节,提问的学生比较多,此时如果一味的要求他们独立思考,不给于提示的,反而会降低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笔者会安排三四位同学作为助教,每位负责10人左右的同学,当问题产生时,给予适当的引导。

2.“问题-探究”式学习的辅助工具

“问题-探究”式学习的环节中,除了有教师和学生外,还需要一些帮助学习的辅助工具。

(1)学案。学案中包含项目分析、任务指导书等两个内容。项目分析,主要分析项目的组成部分及需要哪些操作来完成。其中旧知识部分采用提问的方式,这样起到复习的作用。而新知部分告知操作名为主,让学生按照操作名在工具栏及菜单中寻找完成。任务指导书,教师按照操作一般流程对项目进行划分,通过学生按照任务的顺序完成来规范操作,并且教师预见任务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

(2)学习过程评价表。一个学习阶段完成后,每位同学都应该进行回顾与总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开展这个学习项目,教师会在下课5分钟下发学习过程评价表,每位同学都要独自思考2到3分钟时间,回忆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想想自己的收获与不足。

(3)教学微视频。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除了要设计好项目、任务、问题之外,还应该考虑当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小组讨论活动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哪些方面的帮助。除了得到教师、小助教的提示外,笔者还设计了教学微视频库。教师以一个知识点为单位录制并将文件命名为操作的专业术语。当学生遇到思维瓶颈时,就可以通过查找视频库,解决问题。

四、实践成效

教学实践后,笔者发现,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式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上无所事事的现象明显减少,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提问的人数增加,登录视频库查阅资料的次数也增多了。学生表现出了可喜的学习状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幅度提高,自主性更强。参加杭州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统测,合格率优秀率名列市前茅,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的人数明显增加,获奖级别也逐年增高。2013年度,国家级比赛1人获一等奖,市级比赛4人获一等奖,9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周光岑.核心问题教学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字幕环节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Word和Excel联手字幕添加更高效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一种基于单片机16×32点阵动态字幕的设计
整合适应选择度下的动画电影字幕翻译——以《冰河世纪》的字幕汉译为例
论纪录片的字幕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