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生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因此,在中学地理课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课本的外延,而是地理课本身的要求。这就要求地理老师不仅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素材,还要把环境方面的热点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去,改革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和机会使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内化知识点,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素养。
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法在我国,现行的地理教材中,已包含了大量的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教育已成为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和学科发展的需要。环境教育实践不能只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应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我国中小学地理课堂环境教学方式,已经有20多年的发展。地理教师需具备丰厚的地理知识,吃透教材的内涵,讲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与环境和谐、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环境教育实践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问题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根据现行的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对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无疑是必要的。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例如对核能的认识,就有很大的争议。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可以看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答案。而这种讨论的意义显然不在于得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培养学生若干的必要技能,而这些技能又是实现环境教育目标必经的过程。如识别环境争议问题的技能;分析争议问题和以一定方式调查争议问题的能力;确定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和执行行动计划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大量根据地理现行教材中许多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章节,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这种教学法的重点是教师通过提供给学生一个有争议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亲自参与调查,收集资料,并就获得的相关材料和初步确定的解决措施进行讨论,以使学生得到环境技能方面的训练、环境知识的丰富和环境意识的提高。
二、环境主题活动法
环境主题活动就是以环境主题为中心,让学生参与认识环境、爱护环境及保护环境的活动。既可在课堂上实施,也可在课外单独进行,形式灵活。一个好的环境主题活动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好的环境主题应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时,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沙尘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的环境主题应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工业区考察,参观其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这样,学生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就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
通过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环境主题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环境知识,陶冶环境道德情操,提高环境保护技能和环境宣传能力,养成“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环境行为习惯。
三、探究法
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多样的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分析有关地理数据,绘制地理图表,使有关问题更直观、更突出。近年来沙尘暴日渐严重,在我国气象预报中涌现的次数明显增加,表明我国北方的土地荒漠化问题比较突出。可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由此提出问题:这是如何造成的?并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20世纪50年代我国领土沙化面积每年约以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展到每年2460平方千米。学生们通过讨论得知,由于我国西北部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变得更加脆弱,让学生认识到土地荒漠化已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空气质量,为以后的土地资源教学打下了基础。
当前,各种环境问题正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我们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国际互联网等媒介收集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时事资料,让学生明白这些环境问题的危害,并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寻解决的办法、措施。
教师还可利用漫画吸引学生分析问题,增加兴趣。漫画大胆夸张,寓意深刻,画面诙谐幽默,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图像。在地理课堂中,可以结合某些环保专题,组织学生绘制漫画,拍摄身边环境的有关照片等,在课上进行交流、探讨。利用这些特性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可认识到人类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渗透环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单凭口头讲述或学生讨论达不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很难引起学生的关注或在他们心中产生震撼,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具,把有关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插播一些录像,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增大教学容量。使教学内容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生动逼真,使知识更形象、生动、直观、易于接受。多媒体能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能力,大大增强了人们对抽象事物和过程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引入全新的境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解决环境问题、保护环境的方法。
学生利用网络有目的地收集整理资料,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获取环境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一种好形式。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杂志、互联网上收集有关环境现状的资料,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参考文献:
[1]钟义平.探究教学法在地理课中的应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8).
[2]姜冬梅.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及应用.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