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会明
摘 要 《去图书馆约会》是一位文化类杂志编辑写的图书馆文化普及读物。论文总结了该书的写作特色,归纳出三点可读价值,认为值得一读。
关键词 书评 图书馆文化 图书馆推广
分类号 G250
图书馆在其发展中形成了图书馆特有的文化,即具有自身特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行为模式[1]。在全社会普及图书馆文化对图书馆工作宣传和全民阅读的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对于图书馆来讲,宣传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宣传手段上,可以借助宣传窗、宣传册、报刊、图书、电视、电台和网络等方式或采用展览、讲座等活动;在宣传内容上,除对图书馆服务理念、馆藏建设和服务方式进行宣传之外,对图书馆历史和文化的普及也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的热播促生了“国学热”和“历史热”,相关内容通俗性读物的系列出版使一些原本冷僻的传统经典和历史事件被大众所熟知。这为图书馆文化普及提供一种借鉴,即通过对图书馆史的通俗解读普及图书馆文化,进而实现图书馆形象重塑和读者回归。《去图书馆约会》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该书作者蔡家园是《文艺新观察》常务副主编,这本书是他“书香系列”三部曲的第三部。从第一部《活色生香:文学经典插图考》,第二部《书之书》,到第三部《去图书馆约会》,作者沿着“书—书目—图书馆”的逻辑,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与读者分享自己“阅读之美”的理念。全书分为17章,多方位描述了东西方图书馆发展史,同时收录了一些与图书馆有关的文化事件以及作者对图书馆命运的思考。所有章节都围绕“图书馆”这一主题,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通读全书,作者试图以一种随性的笔调把厚重的图书馆史讲得有趣。内容丰富而细致;同时,行文上切入点的选择和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又充分照顾到本书的可读性。作者是一个爱书人,在该书序言中,作者以“我的理想图书馆”为题描述了自己的“图书馆之梦”。作者笔下的图书馆更像是“情人眼中的西施”,而非“镜子中的影像”。感情的投入和行文上的灵动不免对内容的严谨性造成影响。但整体而言,该书仍值得一读。
首先,本书的选题内容和写作角度在国内同类著作中还是比较少见的。书中既有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整体性描述,同时更注重各章内容的独立性和可读性。该书第一章“图书馆死亡了”,以亚历山大图书馆“建立—毁灭—重建”过程为例,描述了图书馆通过保存知识对抗时间,在对抗中毁灭然后新生的普罗米修斯般的命运;“‘世界的与‘人人的”则通过东西方图书馆发展史的整体性描述,展示图书馆从私有(皇家所有)到开放、共享的社会化、国际化过程;“乌托邦图书馆”描述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命运;“灵魂的药房”回顾了修道院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在“为每一片树叶制定秩序”一章中,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对图书馆分类法的演变进行概述。同时,作者从东西方“书厄”讲起,从火、水、偷书贼和虫害四个角度分析了图书保存中的主要隐患。书中对图书馆专项内容的介绍也独辟蹊径,以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图书馆、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图书馆员与藏书家以及图书馆建筑为独立章节进行专题介绍。作为爱书人,作者在书中满怀感触地描述了博尔赫斯的生平,并把拿破仑和希特勒作为“超级书痴”的代表收入书中。另外,作者还把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中对图书馆的表述进行汇总。本书的最后是对在图书馆中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进行采集,并将该章取了一个与书名相呼应的名字——“来场小清新恋爱”。
第二,本书的体例安排和写作风格也比较独特,力求以轻松、感性的语言描述厚重的图书馆史。在体例安排上,作者摒弃了传统学术型著作按地区、时间或图书馆类型等体例行文的方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书馆、人物、事件和格言为切入点,使整本书结构灵活而有吸引力。写作语言注重通俗和优美,对专业术语尽量做通俗化描述。一方面,选择优美的短句作为各章的标题。如“为每一片树叶制定秩序”、“凝固的风景”、“在牛顿的座位上读书”和“天堂存在的证据”等,这些短句作为各章的标题既点名主旨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是对每一章的结构化处理。在每章开始作者都会设立单独自然段,以名人对图书馆的经典论述为核心内容来表明作者对该部分内容的态度。如在“图书馆死亡了”一章,作者引用博尔赫斯的名言论述“书便是记忆”的主题;在“‘世界的与‘人人的”一章中则引用了鲁夫斯的话来强调“图书馆是人类文化进步的重心。”在每章的最后,作者会用散文般的语言进行总结。这时候,作者会表现出一个爱书者对图书馆的感情来,文字感性而耐人回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该书对图书馆文化普及带来的启发。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阅读的冲击和对图书馆功利化的考量使图书馆的文化内涵受到忽视,这是造成图书馆文化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尽管我国图书馆事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图书馆文化在全社会范围内的认同和践行还有待时日。通过阅读本书,普通读者可以对东西方图书馆发展历程有一个整体而直观的了解,特别是西方文明发展过程中图书馆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备受关注的背景下,书中所体现的图书馆人文关怀对图书馆宣传大有裨益。具体而言阅读价值有三点。
一是感受东西方图书馆发展脉络。作为图书馆文化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作者是文化类杂志的主编,使其更多把图书馆放在整个文化背景下去考量。这种浓厚的人文情怀贯穿全书,使其摆脱学术著作的束缚,更容易感染普通读者。在描述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命运时,作者写道:“并非所有人都愿意通过冰冷的机器与世界交流”“图书馆不是一个冰冷的沉默者,它千百年聚集的火焰将温暖和照亮每一个到来者。这里才是人类的家园”(本书第25页);对于我国图书馆事业,作者指出,“在倡导建设公民社会的今天,平等的阅读权是公民不可忽视的重要权利之一。在走向这个目标的路上,中国的图书馆跋涉了将近三千年”(本书第49页)。书中这样的表述还很多,容易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引起共鸣。
二是对图书馆文化普及和宣传推广工作的启发。同一般研究性著作不同,本书是一本图书馆文化通俗读物。书中对图书馆的描述是基于作者对书的热爱和对图书馆的向往。在书中作者刻意将图书馆诗化,从而营造一种庄严温馨的文化氛围,以唤醒社会对阅读文化的回归。书中把图书馆比喻为神奇的陈列大厅,把书比喻为沉睡的精灵,打开一本书就是将一个精灵唤醒(书的封面);把图书馆员比喻为“精灵”的痴心守护者,并结合实例详述图书馆员的作用(本书第115-123页);把图书分类比喻为“为每一片树叶制定秩序”(本书第51页)。这种写作手法使图书馆的价值和工作内容具体而生动,更容易被普通读者理解并接受,拓展了图书馆文化宣传的语言和思维。
三是对图书馆研究者的启发。对于任何学科而言,纵向的研究和横向的普及对学科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图书馆工作的社会认知需要我们在扎实推进理论研究和现实服务的同时注重图书馆文化的推广和普及。当前,包括自然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国学在内的多种学科都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通俗化解读,通过图书、网络等形式扩大学科影响,对该学科的普及和推广作用巨大。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漫长曲折,可解读的地方很多,这就需要本专业研究者开拓思想,与时俱进,注重图书馆学通俗化解读的探索与实践。在这方面,本书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