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投射分析

2014-07-16 08:58:06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隐喻意象领域

易 欣

(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表达方式因为太过常用,往往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像上午/下午、上半天/下半天、上半夜/下半夜等与时间相关的表达;上传/下载、上线/下线、上QQ/下QQ等网络用语;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上一站/下一站、上楼/下楼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表达等等,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不难看出这些表达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以“上”或“下”起始的词或短语。那么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表达方式呢?“上/下”在这些表达方式的产生和使用中又有什么作用呢?本文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对“上下”的意象图示及其隐喻投射进行分析,以获得对上述疑问的解释。

一 上下意象图示

意象图示是认知语义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理解意象图示呢?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身体,人们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相互联系,相互接触,并处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意象图示就来源于这些活动。它是在对事物间基本关系的认识基础上,人们对各种活动的不断反复、再现,而抽象出来的一种认知结构。同时意象图示还是人们通过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组织和理解抽象概念的关键。

比如有这样一句话“我从家出来,然后坐公交车去超市。”我们可以说这句话和“容器”有关。具体说来就是,我从“家”这个容器中出来,通过“公交车”这个容器,最后进入“超市”这个容器。这项活动经过不断反复,我们的头脑中便形成了“容器”这个意象图示。除了容器图示之外,还有路径图示、部分整体图示,这三个图示是最基本的意象图示,由此可以激活更多的图示,比如空满图示、前后图示、上下图示等等。下面我们就对上下图示进行分析和说明。

空间关系是一种最为基本的关系,也是人类最先认识和理解的一种关系。通过人类自身来看,人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是垂直地进行行走的。也因此人体有了上下之分,物体有了高低之分,物体的运动有上升亦有下降。这些活动经过不断地反复、再现,就形成了上下意象图示。

上下意象图示可以分为三种原型模式,分别是动态模式、静态模式和接触模式。在这里我们还要借用Langacker对意象图示构成的分析,他把意象图示分为射体、陆标和路径三个部分。射体可以看作是被突显的主体,而陆标可以看作是参照点。当路径为零时,表明射体和陆标是一种静态模式,反之则是动态模式。试举例加以说明(见表1)。

表1

二 上下意象图示的隐喻投射

意象图示往往是从具体的活动中抽象出来的,而意象图示的扩展则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隐喻也是认知语义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隐喻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就充满了隐喻。只是在传统的隐喻理论中,隐喻仅仅是被看成一种修辞方式,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

在隐喻的研究中,最早也是最系统的是理查兹。理查兹认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他不再只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把人的思维看成是隐喻性的。在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把隐喻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具体说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是说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①隐喻对人类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人类语言的使用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人类的语言中有很大一部分隐喻可以说是来自空间概念的投射。在上文中我们分析过上下意象图示,这个图示当然不会仅仅应用于空间领域,随着人类的认知和语言的发展,“上下”的空间概念投射到了许多其他的领域,形成了许多新的表达方式。

下面我们来具体归纳一下“上下”意象图示通过隐喻投射的扩展。

1.上下意向图示投射到时间领域。

我们在公交车或者火车上常常听到广播报站:“下一站是xxx。”那么为什么会有“上一站/下一站”这样的表达方式呢?其实这是上下意象图示在时间领域中的隐喻投射的结果。时间被空间化了,我们可以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纵向的无限发展的线,以其中一个点为参照点,参照点之上,时间要早;参照点之下,时间要晚。具体说就是把公交车或火车的行驶过程看成是一条时间线,以其中的某一站为参照点,该站之前时间要早,也就是处在时间线的上的位置,所以称为上一站;该站之后时间要迟,称为下一站。在汉语中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很多,比如:上午/下午、上半晌/下半晌、上半夜/下半夜、上旬/下旬、上半年/下半年、上次/下次、上卷/下卷、上一代/下一代、上辈子/下辈子等等。

2.上下意象图示投射到社会地位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有这样一些表达,比如我们会把公司里的领导称为“上司”,更进一步会把地位更高、权利更大的人称为“上层”;在国外的议会中还有“上议院”和“下议院”之分。其实这就是上下意象图示在社会,尤其是社会地位领域中的隐喻投射。这个投射是把社会看成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空间,处在这个空间上方的,等级高,权利更大,地位更高;反之,处在等级结构下方的,则地位低,权利小。“上司”“上层”相对于普通的员工来说权利大,等级高,处在这个社会空间的上边;而所谓的“上议院”即是由贵族阶级组成的,他们的社会地位高,权力大,因此称为“上”,相对而言由平民等社会地位低的人所组成的机构,便称为“下议院”。类似的表达还有:上等/下等、上流/下流、上层/下层、上级/下级、上品/下品等等。

除此之外,我们还时常在新闻中听到“上访”一词,其实这个词语的表达仍然可以看作是上下意象图示在社会地位领域里的投射。我们曾经把上下图示分成三种原型模式,其中一种是动态模式。“上访”是由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或机关组织的陈述或寻求帮助的行为,它也是动态的。这也体现了上下图示在隐喻投射时不是静止僵硬的,它是一种更加灵活广泛的投射。类似的表达还有:上诉/上书、下命令/下通知等等。

3.上下意象图示投射到动作行为领域。

出门旅游爬山时最常用的词莫过于“上山/下山”;乘坐交通工具时常常有“上车/下车”“上船/下船”等等的说法。其实这些是上下意象图示通过隐喻投射到行为领域的结果。正如在上文中提到的上下图示不仅仅有静态模式和接触模式,其还包括动态模式。于是人们将其投射到这种有上下空间移动的行为领域中。不论是“上山/下山”,还是“上车/下车、上船/下船”等,它都是射体沿着一定的方向向上或向下移动。类似的表达包括:上楼/下楼、上坡/下坡、上桥/下桥、上来/下来、往上看/往下看、上马/下马、上调/下调等等,还有像下雨、下雪等表示自然现象的表达也可以归为此类。

不仅如此,一些网络用语,比如上传/下载、上线/下线、上QQ、上网等等这些说法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网络世界是个虚拟的世界,它与我们的现实世界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我们通过一定的设备软件进入虚拟世界,可以看成是从一个层面到达另一个层面的行为,例如我们通过电脑上QQ就是这样一个行为。只是这种移动行为不像现实生活中那样直观,而是更加抽象一些。

4.上下意象图示投射到日常生活领域。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比如职员要“上班”,学生要“上学”,教师要“上课”等等。在这里我们发现上班/上学/上课等等都是射体离开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并开展一项新的活动,尽管这些活动是重复性的,但是每一天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上下意象图示在这个领域中的投射,其隐喻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每一个新的活动的开展,对于人们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和起点,人们在这项活动中付出努力,以获得进步。在人们的意识中这种进步是一种上升的趋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向上的、好的发展,因此产生的表达也是用“上”来表示的。这样的例子有:上班/下班、上课/下课、上学/下学、上岗/下岗、上朝/下朝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不好的事情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上当/上钩。那么这又该怎样理解呢?这种表达显然不同于上班/下班之类的表达。在这里可以这样解释,以“上钩”来说,它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其一是鱼被钓上来了。在这个意义中处于水下面的鱼通过吊钩被钓出了水面,这个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人为的使鱼从低处向高处的移动。这个意义进一步通过隐喻引申到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A希望从另一个人B那里得到一些利益时,A就像钓鱼人通过一些手段使B的一些利益转移到自己那里,B则是处于被动的。由此产生了“上钩/上当/上套”这样的说法。

上下意象图示通过隐喻投射扩展到其他领域中之后,并不是停止不变了,其还会通过隐喻向更加广泛的方面引申,就像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引申一样,除了上班、上课等好的方面,还有像上当这样不好方面的引申。

5.上下意象图示投射到数量程度领域。

上下意象图示在数量程度领域中的隐喻投射产生了这样的意义:数量多,程度高的为“上”,反之则为“下”。比如经常听到老人说,“上岁数了/上年纪了”等等,这就是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年龄的增大;或者在感慨人很多时常常会有“上百人/上千人/上万人”的说法,这就是在人口数量上的多。这就是上下图示投射到数量领域中,“上”表示数量不断积累增多。

而在程度上,有这样一个常见的例子是“上瘾”,比如一个人在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喜爱的程度不断加深,深到一秒中都不能停止做这件事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上瘾”。显然,“上”在这里表示的就是程度不断加深。

三 结语

意象图示和隐喻作为认知语义学中的两个重要的理论,对人类的认知和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本文通过对上下的意象图示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隐喻投射,以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与“上下”有关的表达方式。

注释

①陆俭明:《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2页。

[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2]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02-452.

[3]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7-79.

[4]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88-201.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91-232.

猜你喜欢
隐喻意象领域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隐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领域·对峙
青年生活(2019年23期)2019-09-10 12:55:43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剑南文学(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6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