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庭亮,杨军霞,王 莉,王 芬
(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8)
低分子肝素钙是用于预防、治疗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皮下注射疗效满意,但注射时间、部位、方法的不确定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我院血管外科从2009年开始使用“十”字分时分区法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降低了不良反应,并保证了治疗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血管外科收住的需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108例,其中下肢静脉血栓74例,动静脉栓塞16例,肝血管瘤18例。心内科收住的需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患者168例,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26例,心肌梗死42例。血管外科病例设为A组,其中上半年收住的患者为A1组,下半年收住的患者为A2组;心内科病例设为B组,其中上半年收住的为B1组,下半年收住的为B2组。以上患者血小板计数及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均在正常范围内。
A1及B1组采用随意注射法皮下注射,A2及B2组均采用“十”字分时分区皮下注射。均选择腹部作为首选皮下注射部位;“十”字分时分区皮下注射是以肚脐为中心点作“十”字线(肚脐周围2 cm除外),将腹部分成4个象限(左上腹、左下腹、右上腹、右下腹),根据注射时的日期分单号、双号来选择左腹部、右腹部,再根据注射时间分上午、下午(低分子肝素钙一般每日2次皮下注射)来选择上腹部、下腹部,十字分时分区注射药物[1]。护士可以将第1次注射的日期和部位写在小治疗卡上,以方便护士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随意注射法是指护士肉眼观察患者腹部皮肤并告知患者及随其意愿选择部位皮下注射。A1及B1组采用随意选择部位皮下注射法,A2及B2组选择“十”字分时分区法皮下注射。A、B两组患者均采用同一型号1 mL注射器垂直进针注射,均局部按压3 min。据文献报道,用垂直进针注射法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2];拔针后局部压迫3 min可有效降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较大面积出血率[3]。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硬结、红肿、青紫出现的时间及范围大小,部位重复注射的频率。
采用 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每1例患者都附有同样的记录表格,表格详细地记录了每1例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后发生硬结、红肿、青紫、出血点的范围及出现时间,包括注射部位重复的频率。2012年上半年,A1及B1组2个科室共收集随意注射法表格108份,A1组78份,B1组 30份;下半年A2、B2组共收集“十”字分时分区皮下注射法表格168份,A2组100份,B2组68份。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2种方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Gurfinkel等[4]报道,低分子肝素钙有明显抗血栓作用,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外科手术后血栓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作用明显,邓婉青等[5]报道,低分子肝素钙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最理想的药物。也由于低分子肝素钙不需要实验室监测,故作为抗凝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临床护理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的时间和部位不规范,随意性很强,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多,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并使皮肤受到损害,同时也降低了药物的疗效。“十”字分时分区皮下注射法保证腹部每个象限48 h才注射1次,每个象限内2次注射相距2 cm,1个疗程内不会重复注射同一部位,这样使药物易于弥漫吸收,降低和减少了皮肤出血、青紫的发生率,大大减少了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林 颉,张 琼.“十”字分时分区注射法在低分子肝素钙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5):1 371.
[2]潘美成.老年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关系[J].广西医学,2008,36(12):1 905-1 907.
[3]许秀丽,朱秀勤,邢攸红,等.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压迫时间与皮下出血关系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3,49(38):5-6.
[4]Gurfinkel EP,Manos ET,Mejail RI.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versus,regular heparin oraspirin in the treatment[J].Ofunstable angina and silent inchemia JACC,1995,26(2):313.
[5]邓婉青,张素平.低分子肝素对脑梗塞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3):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