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细小之处见精神
文/盛大林
打的将两位素昧平生的盲人送到火车站,然后牵着盲人的拐棍把他们领到售票厅,一路上她小心翼翼,还不时地提醒盲人……中原工学院学生刘紫君的事迹一经本报报道,立即在社会上和互联网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有人说“阿紫”无愧于“中国最美女大学生”的称号,有人说“阿紫”的事迹足以“感动中国”……
说起来,“阿紫”的行为确实谈不上惊天动地,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小事”。但这么一件“小”事为什么能带来这么“大”的震撼?这确实引人深思。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请大家先扪心自问:这样的事儿,我做过吗?我会做吗?可以断言:绝大多数人没有做过,准备这样做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坦白地说:我也没有做过,将来可能也做不出来。
我能为自己的“不为”找出很多理由:一、我与他们素不相识,凭什么帮他们?二、这样的盲人多了,我帮得过来吗?三、我工作很忙,哪有时间多管闲事!四、我帮了他们,会不会被反咬一口?因为助人为乐反而惹火上身的事儿还少吗?五、我牵着两个盲人,别人会怎么想?有的贫困大学生为了“面子”还把来校探望的父母称为“亲戚”哩,我为什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与两个衣衫不整的“瞎子”扯上干系……然而,这些理由都没有成为“阿紫”不做的理由,她做了,而且做得那么自然——看着“阿紫”在自己跨上台阶之后还不忘回过头来提醒两位盲人,不明就里的人可能还以为她是其中某个盲人的女儿哩!
“细小之处见精神”。透过那看似平凡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弥足珍贵的品质:首先是“真”,即“真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都是以亲、友、爱为条件的,而“阿紫”的真情是无条件的。其次是“善”,即“善良”。“阿紫”的心肠就像是一团火,热得心中没有世态炎凉;“阿紫”的心地就像是一泓清泉,纯净、晶莹、闪亮。再就是“美”,即“美丽”。当然,此所谓“美丽”,主要是指心灵美,而不是指相貌,尽管“阿紫”长得也很美——“真、善、美”集于一身,外表美与内在美融为一体,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
冬天已来临,春意却盎然。“阿紫”的出现就像是一阵春风,温暖了大家心田;“最美女大学生”就像是一道风景,美丽了整个城市。人们震撼,主要是因为它的稀缺;人们赞扬,其实就是对美的呼唤。如果这种“平凡”的“美丽”越来越多,从而回归“平凡”以至于无人察觉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品评]
这是一篇很有示范性的时事评论。文章起笔概述相关事件,这是引发下文评议的一个由头。主体部分围绕“引人深思”,分两层展开论述:先谈“这样的事儿”之“难能”,着重将“我”引入进来,通过自我审视,揭示了“绝大多数人没有做过,准备这样做的人恐怕也不会太多”的一系列原因;后议“看似平凡”的举动之“可贵”,归结为“‘真、善、美集于一身……怎能不让人感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篇末处则又深入一层,由“人们震撼,主要是因为它的稀缺”推论出“如果这种‘平凡的‘美丽越来越多,从而回归‘平凡以至于无人察觉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足见其透视本质、洞烛幽微的眼光。综观全文,笔力集中而阐发有深度;同时,字里行间深蕴赞叹之情、呼吁之意。
二
莫让青春染暮气
文/白龙
似乎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是什么,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变得暮气沉沉?不可否认,那些看似“矫情”的吐槽,背后有着一言难尽的青春滋味。和父辈们相比,青年一代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活条件和成长环境,但时代也制造了新形式的磨练。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他们的童年拥有动画片和汽水,也有做不完的作业;他们比父辈拥有更加宽广的人生选择,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他们栖身上一代人从未经历过的网络时代,也品尝着城市化带给个体的无助和压力;他们踏入了一个有着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和认同感的缺失……
对身处这样一个变革时代的年轻人而言,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它一方面代表了某种值得追求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不提速就要被甩下来。更令人担心的是,你跑了半天,却不知道目的地在何方,不断地奔跑,换来的只是显示屏上一连串的数字。在这样的处境中,不管是怀旧还是叹老,表达的都是一种面对压力时,对记忆中美好过去的乡愁。
如果说“叹老”只是情绪的释放和吐槽,那么精神上的“早衰”就值得警惕了。“早衰”有时会显得和“成熟”很像,举手投足都无比正确,接人待物都恰如其分,说话谈吐都深思熟虑。但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什么呢?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年轻人不应该是敢想敢干吗?不应该是直抒胸臆吗?不应该是敢为风气先吗?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回忆一战前太平时代的欧洲时,曾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年轻医生都已蓄起大胡须戴上金丝边眼镜,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仅仅是为了给患者留下“有经验”的印象。年轻成为发展的障碍,年老却成了有利条件。对年轻人的不信任遍及了当时所有的社会阶层,人们完全忘记了莫扎特和舒伯特都是在30多岁时就完成了奠定自己一生荣誉的作品。一股沉沉的暮气,笼罩在当时的社会之上。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无非是这一社会活力渐趋迟暮的表现。
年轻人有朝气,社会就有朝气;年轻人有光明的前途可奔,社会的未来就一片大好。扫除笼罩在社会上、徘徊在青年人心头的暮气,需要社会对他们敞开更多的机会之门,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广阔的上升空间。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青年在时代的召唤前应当奋起,更有担当和责任感。当代青年的父辈和兄长们,已经率先垂范,用枕戈待旦的奋斗精神,换来了令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时代转轮的指针已落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品评]
这是一篇鞭辟入里、启人深思的优秀议论文。80后一代集体“叹老”乃至精神“早衰”,是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更是关切国运的重大命题,“莫让青春染暮气”无疑是针对这一现象发出的热切呼吁。文章摆事实,挖根源,析危害,提对策,强调了“国家的命运也是青年的命运,担负起这一使命,青年人责无旁贷”。
全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明之以法,三管齐下,尤其是转述茨威格“描写过一个颇堪玩味的现象”并据此展开类比论证,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文中的叙述除了这一处,还有开篇的“似乎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由记叙现象入题,要言不烦,既拉近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容易启迪他们深思回味,也为下文的逐层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
村官“耶鲁哥”不同在哪里
文/熊丙奇
7年前,秦玥飞高中毕业时,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享受全额奖学金,在重庆山城轰动一时。而今,获得双学士学位、以优异成绩毕业的他,没有去跨国公司做都市白领,而是来到与家千里之隔的湖南衡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做了一名大学生村官,仅仅一年,无钱无背景的他,帮村民引进80万元现金,建起了新敬老院等多个公共项目。村民亲昵地称他“耶鲁哥”,还临时动议,将不是候选人的他,选为县人大代表。
村官“耶鲁哥”,与此前媒体报道的“不在村”的大学生村官,真是天壤之别。而这些,与其对村官的认识,以及为这一选择做出的积极规划有关。
对于秦玥飞的选择,有不少人表示十分不解。这种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很多人看来,名校毕业生选择去农村,是没有多大出息的,而应该选择挣大钱的工作,到投行、做证券,诸如此类;再就是,选择村官,其实是一个“基层镀金”的过程,以便于今后考研和考公务员。而恰恰是这种想法,使不少大学生村官自己和当地政府部门,都把村官当成“过渡”岗位,村官自己没有明确的规划,当地政府也没有积极发挥村官作用的引进、培养、管理规划。由于在村里无事可干,村官要么被上级部门“抓差”,要么把大量时间花到考研、考公务员的备考中。村官不在村、村民们对村官不满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耶鲁哥”却不同,他并没有把当村官作为“基层镀金”,想从中谋求升学、考公务员等现实好处(根据他的“名校出身”,并不需要这样的“镀金”),而是有着投入农村的主动规划,这和很多美国名校的毕业生毕业之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社区公益服务一样。据媒体报道,秦玥飞表示,大学生村官是个开放性的平台,能够让他深入了解国家最基层的情况,了解农村公共医疗、农田水利的建设,以及人情世故。
这样的择业观,摆脱了功利的面子就业,真正体现了作为社会精英的社会责任感。在美国,对精英的定义,就是“杰出的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平民情怀”。这值得我国大学和大学生反思,也值得我国大学生村官工程的组织者深思。要让大学生村官在乡村发挥作用,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有积极性,做好使用村官的规划,不能把其当成“应景工程”;另一方面,则需要大学生自主规划,充分认识村官的价值,规划好自己的村官生活。后一方面的重要性并不低于前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与国外大学毕业生相比,我国内地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导致在选择职业以及规划职业发展时,比较盲目,缺乏长远的打算。这也影响了他们在村官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
“耶鲁哥”能在村里干得风生水起,与他有长远的规划有关,也正因为如此,他不像其他一些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而是采取村民可以接受的方式“成为村民的一分子”。比如,去村民家访问,时常有人给他递烟,他和村民们一起抽。秦玥飞说,“要走进他们,就要按他们的方式去习惯”。其实,与国内大学生相比,有名校光环的“耶鲁哥”更难“接地气”,得到当地老百姓的认可。媒体的报道还提供了一个细节,秦玥飞不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说自己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排得满满的。接受采访,会影响村民对他的看法,觉得他一个耶鲁大学毕业的人来到这里工作,是别有企图。可见,“耶鲁哥”在这方面十分心细。
这值得所有准备做村官的大学生学习。当然,不是简单地复制他的工作方式,而是充分思考自己为什么选择村官,为村官生涯做出积极的规划。这样,才能不辜负村官的选择。
[品评]
这篇时评紧扣题目中的关键词“不同”,着重分析了“不同”的原因有二:一是具备正确的“择业观”(立足村官岗位,尽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一点对应的是末段的“充分思考自己为什么选择村官”),二是“有长远的规划”(对应结尾段的“为村官生涯做出积极的规划”)。作者合理引述了“在美国对精英的定义”、秦玥飞的言论以及“媒体的报道中提供的一个细节”等材料,边叙边议,以议为主,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四
当下流行“过度病”
文/张心阳
当下社会,好像做什么都要过度。
就说茶叶吧,偌大个沉甸甸的纸箱子里套个木箱子,木箱子里再套几个铁箱子,打开铁箱子里面还有包装袋,扒哧扒哧包装袋,其实也就二三两茶叶,真可谓“一斤螺肉八斤壳”。小食品,过去论斤包装,现在论粒儿包装,一粒蚕豆大的牛肉干就是一个独立包装,食用时让人觉得这根本不是吃牛肉,仿佛是吃神仙肉,金贵得不行。搞汽车促销要靠惊艳美女包装,这本已过度,但更过度的还是她们充分暴露的皮肉。现在办个什么国际性会议或赛事,或逢什么节日,都不惜抄出家底搞晚会,看上去热热闹闹,大长我中华雄风,其实往细处想,晚会烧钱多就说明强大吗?焰火放得高就说明崛起了吗?此乃欢庆过度。
一眼看不透的过度就更多。比如教育过度,可怜的孩子们在娘肚里就开始听音乐,一说话就学英语,一识数就学奥数,一认字就背古文;书包不是背着走,而是地上拉着走,每周课程安排最好能有星期八。看病治疗过度,治个感冒也要拍X光片、做CT;治个牙痛,又是照光,又用激光,直到把几个月工资花光。
还有不易被人意识到的过度。近年来,公司职工跳楼事件不断,知识精英中年早逝不断,许多人以为这是现代社会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太弱。错,实乃社会普遍对利益无节制的追求而导致劳动过度。凭劳动时间和强度,将“勤劳勇敢”的十三亿国人集体评为世界劳动模范,绝对当之无愧。一篇本来习以为常的文章刊发,并无指桑骂槐之意,却也被人拿来大做文章。何致如此?过度敏感,过度反应,过度解读。
没有人愿意把事情做过度,过犹不及,劳民伤财,可有人就是喜欢过度。毫无疑问,利益驱动是罪魁祸首。如果不是为钱,谁愿意把感冒当癌症治;如果不是为钱,谁愿意给你的孩子办那么多课外班。过度做法的背后便是绝对过度的利益,在过度的利欲驱使下,各种过度开发、过度开采、过度利用、过度掠夺行为层出不穷。它无疑给人们造成对健康的过度损害,心理的过度疲劳,未来的过度透支。
过度的背后也是因为浮躁。阿Q刚刚赚了几个小钱,便牛哄哄地把钱往酒店柜台上一扔:“现钱,拿酒来。”未庄人的造反刚闻风声,他便在土谷祠里幻想着先杀了谁,随后睡哪个女人更好。过度地宣扬,过度地庆贺,过度地渲染盛世景象,其实正是阿Q扔钱那一刻的心态。有了几个小钱,心中就像揣了十八只小兔子,惴惴不安,大肆显摆,过度花销。
当今“过度”这一流行病,伤国体,损国气,逆民意,蚀民魂。要有所医治,只能靠立章建制,靠依法治国,靠营造正常的社会秩序,让一切按事物客观规律运行。如此,我们不仅有可能可持续发展,也会减少因“过度”而给社会带来的痛楚。
[品评]
这是一篇针砭时弊的优秀杂文。文章按照“列举现象—透视原因—对症下药”的思路渐次写来,态度鲜明,章法谨严,结构清晰,语言灵动活泼。
善于分解和对事理的剖析一语中的,无疑是本文突出的优点。比如“列举现象”部分,除了“包装过度”“欢庆过度”这些明摆着的“过度病”,作者还敏锐地洞察到了“一眼看不透的过度就更多”“还有不易被人意识到的过度”,颇显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功力;又如将“过度”的根源归结为“利益驱动是罪魁祸首”“过度的背后也是因为浮躁”,相关归因与分析同样入情入理而又入木三分。
五
名单学
文/何满子
古今中外都讲究名单学,要排出个尊卑等次来,古代叫做礼法名分,现在叫做摆平关系。排得不妥当,就要出麻烦,甚至闹乱子。所以,各种国际性的集会,以国名的首字母,ABCD来定先后,这样才能不偏不倚,大家没话说。中国则将三山五岳的英雄一律以姓氏笔画为序,免得有人叽里咕噜,彼此不开心。其奥妙都基于名单学的原理。
(扣“古今中外”展开论述。)
不少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却常以作者的社会地位、知名度安排其先后,放在显著位置或塞进边边角角,令人感到官场的名单学也侵入了文场。论资排辈的风习有时诚不可免,似乎也只宜偶尔为之,可权而不可经。(“有时”“似乎”,措辞极为严密。)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虽然省心得多,但也不免和势利眼同调了。
社会地位从来不应作为衡文的标准,可以置之不论。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以写小说知名的人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如果此人偶尔也写写诗歌、小品或论文,那他由小说而得的声名就和别的文体无涉,按理是不能挪用的。(“未必”“按理”不可忽视。)小说家写的诗歌、论文,就得到诗歌、论文堆里去接受检验。有名的大评论家忽然兴致来了,也写写诗歌、小说,如以其由评论家所得的盛名凌驾于诗人、小说家之上,显然有失公允。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有如以造房起屋知名的大木匠师不应盖过作细木、雕花的匠师一样”,这是精彩的类比论证;“梅兰芳如到粤剧班子去也挂头牌,观众是会瞠目不解的”,则是绝妙的“类比+归谬”论证。)
再说,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可以压倒众芳冠冕群伦。严肃认真的作家为了珍惜自己的声誉,为了尊重读者,不太像样的东西不肯轻易示人,这样的人是有的,或很多的;但也并不见得个个如此,盛名之下不少作品其实难副者比比。更加上,报刊编者为了名人效应,而且名人拿出来的作品比较可靠也是事实,于是纷纷向为数不多的名作家索稿;有些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虽不一定是次货,但某些文章不如无名新人的奋力之作,也是常事。但文以人重,编者硬是将名家的任何作品都压在知名度不高或尚无声名的作家之前,文章的质量虽不能以衡器量器来测算,但亦如欧阳修所说“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大体可以见出分晓。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
话本《拍案惊奇》中有一篇《波斯胡指破鼍龙壳》,里面也有个属于名单学的排座次的情节。那位波斯国的巨商是以贸客的货单定席位的,以拥有奇珍异宝挟资丰厚者坐上席,“余者看货轻重,挨次坐去,不论年纪,不论尊卑”。于是那些有猫儿眼、祖母绿等珍宝的客商坐上座;小说中的主人公,携带着不自知其价值的鼍龙壳的文若虚“满面羞惭,坐了末位”。不料这回却大错特错了,直到筵散后开始发货,巨眼识宝的波斯老板一见鼍龙壳,才“满面挣得通红”,惭怅地忙向文若虚赔礼道歉,重新再摆较前更丰盛的筵席,尊文若虚为首座,连赔不是,以纠正先前排位不当的失误。(本段另拓一层,颇具匠心。)
看来,这种不论大小尊卑看货排位的名单学,倒值得文场、报章杂志效法。文章的鉴别当然不像鼍龙壳那样难,必须有识宝的高手,但评价质量也必须有一定的眼力,这点眼力也是编者所应该具备的。否则,编排文章次序的编者就成了接应宾客入座的招待员了。(巧于类比析例。且与第二段的“倘一味遵循官场式的名单学,放弃编者的鉴别主张……”遥相呼应。)
[品评]
何满子先生的杂文《名单学》,在写法上具有如下特点:一是论题集中,笔力专注。作者没有泛论“名单学”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种种表现,而是聚焦一点,将批判对象瞄准为以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为衡文标准的名单学。二是条分缕析,善于以理服人。文章第三段指出“以知名度来论,也很难办”,下文从“以某种文体知名的作家未必在别种文体上是高手”“名作家是以某一作品或某些作品而成名,并非篇篇都是成功之作”“有些名作家疲于应付,只得草率成文……也是常事”三个角度纵向评议,令人信服地得出了“按名按资排列,对名作家来说是僭越,对无名作家来说是委屈”的论断。三是析例精当,论证手法丰富。如倒数第二段讲述了《波斯胡指破鼍龙壳》的故事,以波斯胡和编者相类比,顺势引出了下面的两点结论(文场也应看货排位、编者也有眼力要求),读来富于启发性。
六
迟
文/刘墉
“迟”这个字真是耐人寻味,“迟到”的迟是晚;“迟缓”的迟是慢;“迟钝”的迟是拙;“迟疑”的迟是犹豫;“迟明”的迟是接近。
迟有时是那么优雅,像是“姗姗其来迟”;迟有时是那么威严,譬如“无体之礼,威仪迟迟”;迟有时又是那么蕴藉,好比经中的“春日迟迟”;而迟却又常变得那么令人沮丧,尤其是当我们发觉“今生已迟”。
在儿童时代,我们最常用这个“迟”字,总是怕迟到学校、怕迟交作业,那时迟对我们小小的心灵,唯一的意思,就是“晚”。
成年之后,我们不再常用“迟”这个字,但是每当说到迟,“迟了一步”、“起步太迟”,那迟便有了许多挽不回的意味。
到了老年,我们将很少用“迟”这个字,因为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反正什么事都少了争,便也不再计较迟不迟,而到那时,如果偶尔说出个迟字,似乎就有此生再也赶不及的慨叹了。
什么是迟?迟实在只是慢,慢慢的春天和少女的脚步是美的;慢慢的礼仪是庄敬的;慢慢的反应是笃钝的;而慢的起步,常是失败的。
什么是迟?迟就是来不及了,所以欣欣的孩子,总不会迟,他只要心智身体健全,今天立志做什么事,将来都能成。但是三四十岁的人,若说从今天开始学医,或许仍不迟;若要学撑竿跳,却可能已迟。至于五六十岁,学书法或许不迟,要想学医,则可能迟了。总之,年龄愈大,似乎迟的事情也愈多,所以走错了路,少时悔,要比老时悔有用得多,因为人到老年,恐怕连悔都已经太迟。
迟,在这迟迟的人生,在我们迟迟的脚步间,迟缓的行动和反应中,有多少迟迟的季节飘逝了!抬头,才是迟明的少年;回首,已是迟暮的白发,而悟已迟、悔已迟、恨已迟,此生已迟。迟,一个多么缓慢柔软,又触目惊心的字啊!
[品评]
刘墉先生的《迟》,在娓娓叙谈中蕴含深深的思考,读来令人感慨不已。文章从“迟”的多义入题,进而写“儿童时代”“成年之后”“到了老年”,每个人与“迟”的关系。如果说前面还主要停留于表象,那么“什么是迟?迟实在只是慢”“什么是迟?迟就是来不及了”这两个段落,则穿透现象而深入本质了。
作者在透彻把握“迟”的内涵后,启示我们“抬头,才是迟明的少年;回首,已是迟暮的白发,而悟已迟、悔已迟、恨已迟,此生已迟”。这样的表述,不仅仅是一个智者的谆谆告诫,更是发自内心的感慨与悲叹。是的,青年朋友面对匆匆而逝的时间,理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如此,方可少一点懊恼,少一点悔恨啊。
至于暮年的无奈,换一个角度看,反正人生已“迟”,不如拥有宁静的心境,尽情欣赏路边的风景,感受夕阳的美丽!当然,这也源于青年时期的努力和奋斗,不能让太多“迟”的遗憾塞满我们的人生。
(作者:唐惠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201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