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月风
何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是指在科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依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科学习的规律,选择恰当的策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活动的产出与投入比值尽可能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化学各项能力的提高及思维品质的养成.我们在挖掘实验设计问题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效果不错.
一、把演示实验变成探索考点问题的实验
例如,在演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的实验时,教材中用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石蕊溶液变成红色,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那么石蕊溶液变红只能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吗?没有其他原因吗?经过教师这么一问,有很多学生就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激情.有的学生就已经在设计实验,有的学生在讨论.这种探索性实验,教师的教成为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会转为会学,有助于学生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利用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又如,在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设计如下问题:(1)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什么不足之处?(2)能否根据生活中氢气球的原理设计实验证明“空气比二氧化碳轻?”此时,学生思想很活跃,纷纷提出各种改进方案,教师归纳,分析,引导,最后师生共同设计出一个改进方案:在大烧杯中放进一只充满空气的小气球,小气球沉入杯底,然后往烧杯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气球很快上浮.此实验直观,有趣,醒目,又能与前面知识相联系,学生感受很深.这样改变了学过去被动“听”的状态,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通过长期训练,教师引导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问题,进而产生新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解题应用能力得到增强.
二、把考点问题设计成探究材料引导学生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是“填鸭式”,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地记忆,缺少自己的体验和分析,教学效率低下.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实施开放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机会,把化学知识的学习运用过程设计成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求知、在活动中发现创新、在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有所提高.教材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设计成小组探究的材料.
例如,在讲“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制取装置的选择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师:气体的制取装置一般包括哪两个部分?生: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师:请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氧气的制取装置,思考讨论在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提醒从物质的状态和化学反应的条件思考.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回答.教师鼓励评价.师生共同小结.师:现在给大家提供下列仪器和药品:玻璃导管、胶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带铁夹)、单孔、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分液漏斗、锥形瓶、大试管、底部有洞的试管、平底烧瓶、广口瓶、烧杯、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说明设计的理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交流.师:这些装置分别有什么优缺点?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鼓励评价,师生共同小结.
在设计时,首先通过提问氧气的制取方法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然后在学生讨论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鼓励评价,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处于亢奋状态.再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不断地进行大胆猜想,自我设计,自我评价.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很自然地以主角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中,处于探索之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又如,在揭示“铁生锈的原因”时,可以提前一至两周在课室里设置几个小实验:(1)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且加胶塞;(2)干燥洁净的试管中放一根洁净的铁钉,不加胶塞;(3)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4)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水经煮沸,铁钉一半露出水面,上面再加一层植物油浸没铁钉). 此实验放在教室里一到两周,有利于学生观察实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共同讨论,最后由实验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是铁和氧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知识技能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开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探究问题的方法.长期的熏陶,学生解决探索性问题的能力自然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当然,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最核心的内容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怎么学,会不会学,这就是化学课堂教学的生命所在.